曹彰和曹植真的是被曹丕杀了吗?

娱乐前前沿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纵观曹操的众多儿子中,曹丕既没有曹植的文采,也没有曹彰的勇武,更没有曹冲的睿智。但最后的继承人却是他。一直以来能对他地位构成威胁的其实就只有曹彰曹植和曹冲
  • 首先曹冲十三岁就病逝了,所以曹操说曹冲病逝你幸甚。
  • 其次,在曹丕从邺城赴洛阳继位时,曹彰也赶了回来,问贾逵‘玺绶所在’。言语中无不透露着争嫡之心。随后曹丕顺利继承父业,封曹彰从五千户增加为万户,但也夺了其兵权。曹彰多年征战沙场,在军中有战功和威望,所以曹丕不得不防着他。其实,曹丕称帝后,不只防兄弟,还防外戚,防宦官,防宗亲,防士族。曹操的部将在曹丕时期都不得宠,几乎全部死于非命,张颌战死于汉中、徐晃战死于上庸、张辽在曹丕即位两年后病故,于禁更是被曹丕羞辱而死。宗亲家族中,夏侯惇曹仁死的早,曹洪夏侯尚与之不和,虽不是直接致死也是间接而亡。曹丕大力消弱宗亲力量,削夺藩王权利,更让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曹魏藩王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所以曹彰的处境也是凄惨,心高气傲的他不久就去世了,年仅36岁。后世皆认为是曹丕所害。如《魏氏春秋》所说:“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也有传说是曹丕与曹彰对弈时暗中安排下人端来毒枣让其食用后毒发身亡。综合分析
    曹彰气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 再说曹植,文采出众,才华卓绝。但文人气息太重,行为怪常。曹操在时,其属下宗亲大将们就不喜欢曹植的书生气,行为狂。后来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对这位与自己直接竞争大位的亲弟弟施展手法诸多。比如多次转移其封地,令其不能在本地巩固势力,诸兄弟封邑虽多却无兵无权,没有参与朝政的资格,而且对兄弟本国监察甚严,甚至兄弟之间彼此多相聚几日的权利都没有,竟与坐牢没有区别。世人皆知曹植的《七步诗》,其实曹丕至死都没有对曹植下手,如果以写不完诗来杀害曹植,一来其母卞氏势必不同意,二来会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所以曹丕认为曹植活着总比死了好,曹植则认为自己碌碌无为地活着还不如死了。曹丕死后,曹植又多活了六年,写下无数的好诗好文章,也算是结局圆满吧。

史客不轻松


曹植死在曹丕去世后,自然不可能是曹丕杀的,甚至“七步诗”的故事也并不可信。而《世说新语》说曹丕毒死了曹彰,这个故事漏洞重重,不是真的。虽然不能说曹彰百分百不是曹丕所杀,但没有证据的事,我们只能“疑罪从无”。


先说曹植,大家都知道,二人为争夺曹操的世子之位相争不断。最终,曹操选定了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为魏王,不久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之后有个著名的“七步诗”的故事。曹丕欲杀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然后曹丕不得已放了曹植。事实上,“七步诗”的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这首诗也没有存于曹植的文集。它和曹彰吃毒枣身亡一样,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世说新语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事实上这个故事也不合逻辑,且不说作不出诗就杀人特别儿戏,单说让曹植七步成诗这个事情,你怎么知道曹植会不会随口念出一首早年就想好的诗?这种方式本来就很弱智啊。



真实的曹植,在曹丕在世时,确实不是很得意,从临淄侯徙封安乡侯、鄄城侯,后晋升鄄城王,又徙封雍丘王,不过曹丕也还给他加了五百户封邑。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对曹植继续防范,徙封东阿王、陈王,于太和六年去世,年仅四十一岁,不过这已经是曹丕去世六年后的事情了。


然后说曹彰。作为曹操最会打仗的儿子,黄须儿一直是父亲的骄傲。他的理想也不是政治上有所抱负,而是做一个武将驰骋沙场。他北征乌桓建立军功。在曹丕即位后,把曹彰的封邑提升到万户,后将其从鄢陵侯晋升为公爵,不久又封任城王,是曹魏第一个封王的宗室。黄初四年,曹彰进京朝觐,却突发疾病而死。于是《世说新语》又写了一个故事,说曹丕因为忌惮曹彰带兵的军事能力,邀请曹彰对弈,期间请他吃喜欢的乌枣,曹彰就被毒死了。而这个故事也被证明为假的。因为诸侯王进京是农历五月,乌枣那时候没有成熟。和“七步诗”一样,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其实,曹操的二十几个儿子,除了在曹操生前就病逝的那些之外,其他在曹丕在位时都今生爵位,一个个封侯、封公、封王。如果说曹丕要杀曹彰、曹植,难道其他兄弟都不用担心吗?好像也说不通。曹丕对兄弟们其实真的不错,连曹植这个死对头都能封王,加封邑,其他人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说曹丕害兄弟,不可信。


伊耆角木


曹操最终把世子的位置传给了曹丕,而不是曹植。成为新的统治者的曹丕,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曹植,这个曾经曹操想让位的人是他,而不是曹丕。可想而知,两人的交恶也是有缘由的,为了这个位置,曹丕在登位之后,理应是不会留下曹植性命的,当初曹操要出征的时候,留下来的人是曹植,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认为曹操是想要曹植去继承位置。曹丕能不恨么?可是曹丕没有杀掉曹植,不仅如此,曹丕还有另外一个兄弟,这位兄弟是个武将,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他们是同母异父兄弟,他们的亲生母亲知道曹丕恨曹植,所以想办法保护着这个儿子,曹丕面对自己的母亲卞夫人,也不好下手杀害两位兄弟。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位置,出于对自己权力的保护,登位后的他也不能够让那些妨碍着他的人留在身边。包括曹植在内,他需要前往他的封地,那时候,曹丕是最有希望把曹植给拉下来甚至让他背上罪名的。面对喝醉酒后的曹植,他的机会来了,曹植的行为让曹丕其实可以定罪了。最后的结果是曹植的命还在,他被自己的母后卞太后保护着。本来曹丕就起了杀心,以威胁者的罪名让曹植死罪难逃。但是那时候卞太后出来阻拦了,曹丕对于这位母亲的阳碍,最终放过了曹植,但是也把他的权力也剥夺了,让他没有和曹丕作对的力量,相当于软禁在曹植的封地了,曹植没有和别的人接触的机会,连和自己的兄弟说话的机会都被人剥夺。其实不只是曹植,其他的那些诸候们,曹丕也采取了监控的方式,也没有给他们太多的兵权和高的待遇。他们还有一位之前提到的曹彰,这位曹彰以武力见长,是个武将,和曹植的文不同。曹丕对他的忌惮不比曹植的少。这位兄弟拥有兵权,当初曹丕继位的时候就闹过,曹丕也因为自己母亲的缘故,只能恨不能杀这位兄弟。

最后一个曹植没有了做官的权力,一个曹彰曹丕恨到连最后见都不想见他。


虎哥143993466


曹丕、曹彰和曹植都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这三人是真正的亲兄弟。

这三兄弟性格迥异,行事风格各不相同。老二曹彰武艺过人,自言“好为将”。老三曹植是天纵奇才、文坛泰斗,本来是最招曹操喜爱,但也正是因为过高的才华,自然也使得曹植全身弥漫着潇洒散漫、放荡不羁的文人气息。而老大曹丕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性格深沉、处事沉稳。

作为亲兄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取得成就,他们本该相亲相爱,只是很可惜他们生在了帝王家。为了世子之位,这三兄弟却是反目成仇,争得不可开交,尤其是曹丕和曹植争得最为激烈。但最终曹植被他自己的性格所打败,加之曹丕的嫡长子身份加持,胜利者自然是老大曹丕。成王败寇,作为胜利者的曹丕又会如何对待曾经和自己争位的两个亲弟弟呢?

曹彰之死

《三国志》: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曹彰好武,不善文章,所以他是最早从世子争夺的队伍中退出的,所以他对曹丕的威胁并不大。黄初四年(223年),曹彰从封地进京朝见,但是突然就得了急病,暴毙于府中,年仅35岁。

像曹彰这种本来人好好的,现在进京去朝见突然就暴毙死了,自然就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猜测的对象,所以就有了各种猜测,比如说“毒杀”。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

《世说新语》里记载说,曹丕因为害怕曹彰的勇武,于是曹丕就趁曹彰进京的时候将他给毒死了。虽然在《世说新语》里有曹丕毒杀曹彰的说法,但我觉得并不可信。《世说新语》不同于《三国志》,它乃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说到底它只是一部小说,对于它记载的历史我们还是需要打问号的。而且在同一篇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这里的东阿指的是曹植,但是曹植受封为东阿王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卞太后难道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就知道曹植会在几年后被封为东阿王,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世说新语》的严谨性还是存在问题的!

相对于《世说新语》的记载,我觉得《魏晋世语》中的解释更为靠谱,“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得见,有此忿惧而暴薨。”也就是说,曹彰是因为当年曹操死的时候追问过玺绶而可能被曹丕猜忌,这次到洛阳仍然遭忌被排斥,因此曹彰是既恨又怕,最终暴毙而亡。

所以说曹彰应该不是曹丕杀死的!

曹植之死

当时和曹丕争储最激烈的就是曹植,自然曹丕最恨的肯定也就是曹植了,所以曹丕胜利后肯定是要报复一下当时的竞争对手曹植了。

关于曹丕难为曹植的故事被传得最广泛的应该就是“七步成诗”,而这个故事也是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以曹丕的智商,他不大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而且作为曹植的兄弟,曹丕应该也对曹植的文学造诣颇有了解,这么做的结局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对曹丕智商的侮辱!

曹丕称帝以后,虽然他屡次徙封、处处打击曹植,但碍于太后卞氏的压力,他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虽然曹丕对曹植恨之入骨,恨不能杀之而后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植绝对不是死于曹丕之手,因为曹植是死在曹丕后面的!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以后,曹叡即位。一度心如死灰的曹植一下子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他曾多次上书曹叡请求予以任用,虽然上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但曹叡对他都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曹植在曹叡时期的处境也并没有什么改变,仍然处在严加防范和控制中。

公元232年,曹植又被改封为陈王,郁郁寡欢的曹植于当年11月病逝,时年41岁!

因此,曹丕并没有杀害曹彰和曹植。虽然曹丕没有杀害他们,但是曹丕对待他们刻薄寡恩,却是他们死亡的肇因!

历史和演义不一样,不能以偏概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