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将欧美新冠疫情推向失控的边缘

根据最新的消息,截至3月20日,中国内地连续3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了。现有的临床病例每天也以几百例的速度康复出院。中国的防疫工作的重心也已经从严控国内的传播转为严控境外的输入了。

可以说,中国终于熬过了抗疫之战最艰难的时刻,迎来了最终胜利的曙光,让我们为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以及一切为抗疫而奋战工作者致敬。

与此同时,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突破27万。

偏见,将欧美新冠疫情推向失控的边缘

全球最新新冠肺炎疫情状况

其中,欧洲的疫情正在快速蔓延,且呈现高度失控的局面。3月20号,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单日就新增病例5986例,累计确诊病例增至47021例,累计死亡病例达4032例。成了世界上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死亡病例的30%以上。

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情势也不容乐观。另外,美国的疫情也正处凶猛爆发之势,总数已接近2W。

显然,欧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疫情已经失控了。

照理说,这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家底厚实,防疫体系健全,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场新冠疫情面前,表现如此糟糕呢?

更让人纳闷的是,中国的答卷已经摆在这里了,他们怎么就不抄个作业呢?

相信很多小伙伴心中,也问过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把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思考,与大家做个分享。

先说结论:欧美这次疫情的失控,是始于这些国家集体性的偏见和轻视,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后又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眼睁睁看着形势变得越来越糟。

简单说,就是心理上,西方社会对中国充满偏见与轻视,事实上,西方国家面对疫情时,却无能更无力。

所谓“偏见”,就是没有做过证实,没有事实依据,就在主观上认定某人某事如何如何,从而以偏概全,还自以为真理在握。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内心有了偏见之后,可能会形成更深的偏见,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选择性接受。结果,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看法过于片面,仍选择性的接受对我们有利的解释,而忽略、排除那些反对我们的证据,甚至反对者。

偏见,将欧美新冠疫情推向失控的边缘

一直以来,西方社会的很多人就对中国充满了各种偏见,特别是很多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极尽歪曲之能事,认为中国社会封闭、愚昧、专权……

即使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世界上信息最发达的欧美诸国,大部分人对中国的认识,依然是那么隔膜、陌生和无知。

在疫情在中国刚开始爆发时,欧美很多国家,总体上是抱着看戏的心态。特别是美国,很多政客还在那里说中国爆发疫情,可以让制造业回到美国。而且美国从始至终也没有给中国的抗疫提供过任何实质性支援。

不仅如此,西方社会很多评论家还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指责中国抗疫的各种管制举措侵犯了人权。这使得他们看不到中国经验的必要性,更不愿意承认中国经验的成功性。

人有意识形态偏见,但病毒可没有。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不仅潜伏性期长,传染力更强。患者的症状,从无症到死亡都有,防不胜防。

而且,从一开始,欧美国家对这个病毒的致命性都太多低估了。这让他们不知不觉就中招,等到醒悟时已经太晚,错过最佳的控制时期。

最初,欧美欧国家听到中国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到1%,所以就跟川建国同志(特朗普)一样天真地认为,感染新冠肺炎就跟得了一次重感冒一样,不碍事,休息几天就好了。

结果,从老百姓到政府,全国上下依然如故,该上班上班,该嗨皮嗨皮,各种狂欢。

只是他们不知道,中国如此低的死亡率,是付出了14亿人封闭隔离,以及举全国之力对湖北省技进行支援而取得的。

目前,意大利的死亡率远远高于中国,达到了8.29%%(3月19日数据),除了是因为意大利社会的老龄化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医院不够用。新冠肺炎一旦发作,需要的是吸氧,再然后是吸高压氧气,最后不行了要上ECOM(体外循环设备),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有可能达到2%的死亡率。

要命的是,现在欧美国家不仅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来满足指数级增长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更没有能力像中国一样,高效动员全国力量,应对疫情。

比如,对于从“钻石公主号”下来的日本公民,日本政府只能是在横滨车站就地解散,不是不愿意隔离,而是制度不允许。同样的,意大利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一个月后,依旧处于“裸奔状态”,直到疫情爆发前,也仅有米兰、罗马两个城市的机场安排了体温测试,其他地区,毫无动静,对于那些从疫区归来的本国公民,也是多半置之不理。

这背后主要是制度安排与权力运作机制的原因。具体,我们在此就不多说了。只需要明白一点,面对大规模的瘟疫,除非有特效药,或者有疫苗,中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动员与隔离措施,应该是最好的应对方式,没有之一。

此次新冠病毒大爆发,再一次映射出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各种集体性的偏见。

但是,中国在这场病毒抗疫中,以举国体制和集体主义精神赢得了抗疫的初步胜利,被世卫组织认为是为全球抗疫树立了典范,更让西方社会很多人从隔岸观火到惊掉下巴,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