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甘棠》,《詩經·國風·召南》裡的第五篇詩歌。全詩原文如下: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杜梨花

蔽芾甘棠,所謂甘棠

其中,“蔽芾甘棠”句,在詩歌中反覆出現並位於每章開頭,屬於各章詩歌的總領句,意在強調整首詩歌的寫作對象都是“甘棠”,而且是長得高大又茂密的甘棠。具體來看,“蔽”的意思是廕庇、遮蔽,指甘棠樹高大可遮風日;“芾”的意思是枝葉茂盛的樣子,指甘棠樹茂盛。兩者聯合起來,就是形容甘棠樹高大又茂密。但是,甘棠是一個比較陌生、比較遙遠的名字。鑑於古今風物在名稱上的差別,甘棠為今之何物還需進一步甄別。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大多數註解《詩經》的文獻典籍中,都把甘棠明確指認為如今的杜梨,又名棠梨、白棠、海棠梨等。注意,這些名字都是同一種樹木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稱呼。從現代生物學上看,杜梨(甘棠)是一種薔薇科梨屬的落葉喬木,樹高可達近10米,樹冠展開面積大,枝幹附著尖刺,確實稱得上是一種高大茂密的樹木,足以用“蔽芾甘棠”來形容。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至於它名字的由來和變化,倒是有兩個比較有趣的說法。關於甘棠,據說正是由於它果實的味道甘酸,所以叫甘棠。又說,因為它刺枝的刺傷性強,古人常用其枝充當院門,堵塞門洞,故又名杜梨。要知道,在《尚書》、《國語》等古書中,常用“杜”來表示“關閉、堵塞”。現如今的例子也有,如“杜門謝客”、“防微杜漸”等。不過,古人為事物命名的習慣大抵也就那些,無外乎性狀、內涵、寓意、屬地、典故等。

直寫甘棠,實美召公

儘管如今我們很難搞清楚甘棠變杜梨的詳細過程,但並不妨礙我們理解《甘棠》詩。實際上,我們只要知道它是一種樹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果樹,就夠了。因為,在這首詩中,甘棠只是浮於表面的寫作對象,而不是詩歌意旨的最終迴歸。也就是說,此詩中的甘棠並不是泛指所有的甘棠,更不是純粹的甘棠,而是某棵或某幾棵特定的甘棠,它必然與其他一些事物或人物聯繫在一起,如《甘棠》詩的“美召伯”。

試想一下,若本詩所歌頌的對象就只是純粹的甘棠,那必然會和後世詩文中的“詠物詩”一般,竭盡全力去凸顯所詠之物象徵的精神與品質,如梅花的凌霜傲雪,竹子的不屈不撓,蘭花的清幽高潔,菊花的淡泊恬遠等。很明顯,《甘棠》詩的作者意不在此。否則,也不會通篇詩文只是反覆勸告人們勿要砍伐、傷害、折損這甘棠樹了。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但毫無疑問,《甘棠》詩的直接寫作對象又確實是甘棠樹,可這並不能代表其意旨就是甘棠樹本身。況且,從文化意義上講,甘棠樹著實也沒什麼特別值得深挖的精神品質。你看那些文人,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都沒有發掘甘棠自身文化價值的衝動,大部分不都是在“販賣”《詩經·甘棠》麼?後人援引“甘棠”最多的情況,自然還是《詩經·甘棠》詩中的意義,甚至形成一系列廣泛傳播的文化故事,比如“甘棠遺愛”。在許多民間傳說和地方誌的資料中,也都留存有“召公聽訟甘棠樹下”的故事流傳。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根據有關文獻資料顯示,在古代眾多解讀《詩經》的人們眼中,《甘棠》詩所頌讚的本質對象一直都不是樹木本身,而是與甘棠樹有聯繫的召伯。具體是什麼聯繫呢?根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有一回在巡行所轄鄉邑時,遇到一棵甘棠樹,便在樹下斷案,處理政事。他處事公正嚴明、遵循法度,深受百姓愛戴。以至於召公死後,該地的人想到召公的貢獻,都不忍心砍伐這棵甘棠樹,反而作《甘棠》詩來歌頌它。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召公何許人也?那可是與周公旦一般的存在。作為周初的重臣,他輔助過文王實行教化,協助過武王滅商建周,輔佐過成王康王鞏固政局。尤其在周公旦去世後,更是挑起了國家的大梁,為周朝初期國家的安穩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無論是在周朝時期,還是在後世社會,召公的影響力都巨大且深遠。尤其是《詩經·召南》的廣泛流傳,更是極大地加深了這種影響力。

據說,孔子在整理《詩經》時,特地將《周南》、《召南》置於國風開篇,就是認為它二者是“民風之正、風化之正”。這多少證明了孔子對周召之道的重視,以及對周召二人的推崇。在一些關乎禮儀的文獻古籍中,也有記載證明周召所論及的教化之道是可以作為諸侯榜樣的。如《禮記》、《周禮》中就有關於周南、召南之樂使用場合的記載。總之一句話,召公其人,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後人心中,都是德高望重的先賢聖哲。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綜上所述,《甘棠》詩所寫的對象表面上是甘棠樹,實際上卻是與甘棠樹有關的召公,屬於周朝時人對召公“愛屋及烏”的深情流露。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還是很容易理解的。它一方面是理所當然的偶像崇拜,另一方面是對政治清明、國家安泰的祈願和祝福。

召公之德,仁愛賢明

那此詩中的召公是因為什麼而備受人們尊崇呢?他與甘棠又何干系?

根據相關文獻,歷代研究《詩經》的學者在前一個問題的論調上基本保持一致,無外乎召公的德教、賢明、仁愛、節儉等品德和操守。比如司馬遷就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評價召公說:“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意思是說,司馬遷認為,召公是因為他的仁愛而受人尊敬的。再比如鄭玄所作《〈毛詩傳〉箋》則指出:“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煩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顯然是表現召公德化的說法。

至於召公和甘棠的關係,基本都是認可“召公聽訟於甘棠樹下”的說法,也就是召公在巡視所轄之地時,曾經在甘棠樹下斷案的事蹟。因此,召公死後,國人為了紀念他,就愛護這甘棠樹,並作詩歌頌他。至於細節差別,有的說召公此舉是不勞民的行為,是節儉、仁愛的表現;有的說召公斷案決政遵循法度,不偏不倚,使得百姓都各得其所,是賢明的表現;也有的說召公親赴一線,勤勉處事,是德行良好的表現。諸如此類,都是些大同小異的溢美之詞。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如此一來,這《甘棠》詩的主旨便很簡單,就是要表現周朝人對召公的敬愛之情,以及召公的德高望重。表述的基本邏輯為:即便是召公停留休憩過的一棵樹,都能讓百姓如此敬愛,捨不得砍伐損壞一片枝葉,那對召公本人的情感自然如江水一般綿延不絕。

注意:此詩煉字一層輕過一層,感情卻越發珍重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甘棠》詩在抒情時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即每章詩歌后兩句的動詞變換。它的整體表現是:煉字一層輕過一層,感情卻越發珍重。

先來看每個詩章第二句的三個動詞——“伐”、“敗”、“拜”,它們分別是砍伐、損害、彎折的意思,翦是剪除的意思,所以三個中間句表述的內容依次是勸人不要砍伐甘棠樹,不要剪它的枝葉,不要損害它,不要彎折它。幾個動作之間有明顯的傷害減弱關係,但表達的感情卻在逐漸加深。詩文到最後,對甘棠的愛護一層勝過一層,從不要砍伐發展到連彎折都不許的地步。相應的,人們對召公的情感也逐層加深。

讀經典:《詩經》微解之《甘棠》

再來看每個詩章末句的三個動詞——“茇”、“憩”、“說”,它們分別是露宿、休息、停留的意思,同樣有減弱的關係,具體為召公與甘棠樹的關聯減弱。但即便召公與甘棠的關聯減弱,人們對甘棠的愛護卻不減反增。如此一來,自然就顯示出人們對召公敬仰之情的加深。

所以說,雖然這幾個動詞在表達的內容上一層輕過一層,但實際情感反而增強。這種寫作方法,雖然看上去繁瑣絮叨,但也不失為一種表現細膩情感的好方法。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