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卡德什”行动


以色列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卡德什”行动

以色列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卡德什”行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战役级作战真正的“试验场”一直是中东。迅速赢得一场战役胜利,对以色列的重要性远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以色列这个国家太小,完全没有战略纵深,敌机可以在几分钟内飞越以色列的每一寸土地。

以色列国防军五十年代初的历史与摩西·达扬将军的职业生涯交织在一起——他于1953年出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

达扬于1915年出生于德加尼亚。阿拉伯人1929年8月在耶路撒冷哭墙袭击犹太礼拜者,几天后又在希伯伦屠杀犹太定居者后,14岁的达扬加入哈加纳(犹太复国主义军事组织,1920~1948)。1937年,阿拉伯起义如火如荼期间,他为驻扎在巴勒斯坦的一支英军部队担任向导。面对阿拉伯人的袭击,英军保卫伊拉克石油公司输油管的尝试频频受挫,促使达扬萌生了自己的军事学说:“我很清楚,对付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掌握主动权,在他们的基地打击他们,然后在他们行进时对其施以突然袭击。”这句话勾勒出他日后在阿以战争中屡次赢得胜利所采用的策略。

1939年,达扬作为哈加纳成员被英国人囚禁,1941年获释,为入侵叙利亚的英军担任向导。在那里的战斗中,他被法国人的一颗子弹射瞎一只眼睛。此后,达扬在公众场合佩戴的眼罩使他成为世界舞台上最有特色的人物之一。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达扬担任突击队指挥官,1948年5月,他以步兵、燃烧瓶和火箭筒阻挡住了叙利亚坦克和装甲车对德加尼亚的进攻。

以色列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卡德什”行动

摩西·达扬(1915年5月20日-1981年10月16日),以色列军事领导人,军事学家

当年7月,达扬护送以色列国防军阵亡的一名美籍犹太军官的遗体前往纽约,在那里结识了亚伯拉罕·鲍姆,后者曾在克赖顿·艾布拉姆斯将军麾下的美军第37装甲营服役。据近期一位传记作者称,鲍姆讲述了他当年设法在战线后方约64千米里处解救哈默尔堡美军战俘营中的俘虏的行动,这个故事激发起了达扬的想象力。

鲍姆描述了他的特遣队是如何仅以装甲车、半履带车和轻型坦克在白昼行进的,由于缺乏重武器支援,他命令部下,倘若遭遇德军,便以“我们手头的一切武器开火射击”。鲍姆特遣队成功解救了战俘,但在返回途中遭到德军打击,损失半数车辆,鲍姆本人也被敌人俘虏。鲍姆告诉达扬,现代作战的本质是对一股毫无防备之敌施以全部火力,他说:“你不会相信这一点,但它确实有效。我不知道你在以色列是怎么做的,但我建议你在遇到障碍的那一刻,以你手头拥有的一切,机枪,迫击炮不停地开火。你应该不停地前进,射击、前进。”

按照鲍姆的建议,达扬制定了一份“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的清单,这成为以色列未来三十年的战略基础,比如:不要以侦察巡逻队在战斗发起前1~2天提前进攻;他们收集到的信息通常无关紧要,他们的活动只会破坏达成突然性的机会;直接进攻,将侦察部队部署在主力前方;随时保持机动;在前线实施指挥,绝不依靠二手报告;如果作战地域有一条道路,对其加以利用;哪怕是一项小任务也应使用大股力量,总是给敌人留下你掌握更大力量的印象;沿狭窄正面展开进攻,哪怕是以单路纵队实施;持续施以猛烈火力,即为消灭敌人,也为恐吓并驱散对方;遂行突击后,立即重组装甲力量,并做好机动作战的准备;以步兵占据装甲力量夺取的地域。

“卡德什”行动,一场压倒性的胜利

对以色列新组建的装甲部队而言,“卡德什”行动是一场压倒性胜利。该计划充满达扬大胆、积极进取的特点。

10月8日的战前简报会上,达扬向麾下指挥官们强调,必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推进到尽可能远的纵深。达扬告诉他们,不必“担心被绕过的埃及部队发起反击或切断我方补给线。我们没有必要认为埃及人会像欧洲军队在类似情况下那样行事”。相反,他相信一旦被隔断,埃及人的整个防线就将彻底崩溃。达扬指出,优先事宜“首先是伞兵空投或空降,其次是穿过敌人被绕过的阵地向前推进,第三是突破”。以伞兵夺取纵深目标,远比“正面冲击埃及人的每一处阵地后逐渐推进,从以色列边境一路跋涉到苏伊士运河,从而到达这些目标”强得多。步兵和装甲力量也应以同样的方式直接绕过敌人的阵地,一路向西挺进。突击和突破是最后的手段,只有在无法迂回埃及人的情况下方可采用。这番思路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达扬强调“卡德什”行动的首要任务是夺取运河附近的埃军阵地,以色列国防军离开以色列边境的加沙地区放在最后。

有趣的是,“卡德什”行动的目的并未针对军事计划中的两个常见目标:消灭敌有生力量或占领其领土。前者需要实施艰苦的战斗,以色列人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而后者当时根本不在政治考虑范畴内。因此,“卡德什”行动的目标是“打乱西奈半岛埃及军队的组织,并导致其崩溃”。达扬告诉本-古里安,以色列国防军夺取“十字路口和关键的军事要点,将使我们控制整片地域并迫使对方投降”,从而出色地实现作战目标。

整个行动只用了100个小时。10月29日下午,以色列伞兵部队一个实力并不强的营(沙龙第202空降旅一部)在米特拉山口东面的帕克纪念碑实施了空投。这起事件“引发”了英国和法国的干预。该营随即掘壕据守,等待援兵赶至。以色列援兵很快就将到来——沙龙的部下搭乘吉普车和半履带车,正在一个AMX-13装甲连支援下,穿越西奈半岛,疾进约305千米赶来增援。沙龙在昆提拉一举打垮敌防御阵地,他在那里巧妙地指挥坦克部队伴随着夕阳逼近敌阵地。在塞迈德,他又利用升起的太阳实现了同样的效果。10月30日,他的部队在奈赫勒同伞兵营会合,此时离他从边境出发仅过去了30个小时。

空投和会合以一种蔚为壮观的方式使以色列的威胁逼近了苏伊士运河,但这仅仅是主要突击的前奏。以色列的九个装甲和摩托化步兵旅将以两股队列穿越西奈半岛:北面的一支沿拉法赫—阿里什—坎塔拉方向推进,南面与之平行的一支队列于进攻行动次日穿过阿布阿盖拉,尔后赶往伊斯梅利亚。以色列人的主要障碍是埃及军队的主防御阵地,这是一片位于拉法赫、阿里什、阿布阿盖拉之间的三角地带。纳赛尔的德国顾问建议把埃军主力部署在西奈西部,在那里可以对任何进攻做出应对,纳赛尔没有理会这项建议,而是将几乎所有力量都部署在了这片三角地带的前沿阵地上。埃军主力靠前部署正中达扬下怀,这使他获得机会,从而赢得一场当前局势所要求的速胜。

不能说一切行动都按部就班地顺利实施。至少,中路支队的第7装甲旅是所有以色列部队中经历最坎坷的一股。该旅旅长乌里·本·阿里上校没等获得命令便提前一天进入西奈半岛,此举差一点让达扬心脏病发作。达扬本打算在进攻次日投入装甲力量,届时,伞兵空投已完成,而步兵也已突破三角地带的敌防御。

本·阿里装甲旅直接对乌姆·卡泰夫阵地发起冲击,但在埃军准确的反坦克火力打击下未能取得太大进展。就在这时,达扬赶至战场,他先去了南方军区司令部,然后又来到第7旅旅部。达扬本该考虑命令本·阿里率部返回出发线(军纪和正确的指挥链都要求这样做),但实际上,他却命令第7装甲旅绕过乌姆·卡泰夫,继续向西进击。

当晚,本·阿里上校交了好运。第7装甲旅绕过乌姆·卡泰夫一路向西,本·阿里发现德伊卡山隘未设防。次日晨,第7装甲旅从后方攻陷了阿布阿盖拉的埃军阵地,从而从西面楔入了这片三角形防区,并粉碎了据守在其中的大批埃及部队。平心而论,虽然以色列国防军负责从东面突破乌姆·卡泰夫防御的第10和第37步兵旅没能取得太大进展,但这已无关紧要。短暂休整后,本·阿里率领第7装甲旅转身向西,派出的小股战斗队在一天内穿越了西奈半岛中央的大部分地区。此时是D+2日,按照原先的计划,本·阿里应在此时跨过边境线,可实际上,他这时已赢得了战争。

以色列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卡德什”行动

10月31日晚些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开始对埃及空军实施空袭。虽然西奈半岛的埃及守军接到了后撤令,但他们现在已四分五裂。三角防区的三个顶点,阿布阿盖拉、乌姆·卡泰夫和拉法赫很快落入以色列人手中。穿过西奈半岛通往坎塔拉和伊斯梅利亚的北部和中部路线挤满迅速前进的以色列军队—他们全力实施机动,不屑于收容试图投降的埃及人。对于以色列军队而言,这些埃及人已不再是一支能构成威胁的作战力量。这是机械化军队一场堪称经典的战役发展,从11月2日持续到5日。与法国和英国达成一致后,以色列军队在距离苏伊士运河仅16千米处停下了脚步。不到一周的时间,以色列国防军便征服了西奈半岛,俘获5000多名埃及俘虏,并缴获大量战争物资21。以色列国防军的损失相当轻微,仅阵亡172人,负伤700人。不过,以色列军队领导层也为他们的高标准付出了高昂代价:在伤亡人员中,军官的数量过半。

“卡德什”行动表明,以色列国防军能像世界上少数几支军队那样运用快速力量:主要突击完全摒弃传统作战方式,避开正面冲击,在不考虑侧翼或交通线的情况下向前疾进,直扑埃及军队后方。而敌人大多数前线部队甚至没有从事交战。

这场行动最终证明,一支依靠应征入伍者和仓促召集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军队(一些以色列电焊工驱车进入西奈,并一连几个小时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完全可以在现代化火力环境下运用现代化的武器实施作战。

最后,“卡德什”行动还表明,任务式战术(Auftragstaktik)的概念依然存在于以色列国防军之中,并往往以极端的方式加以体现,它允许级别较低的指挥官发挥主动性,视具体情况采取行动,哪怕这意味着违背上级的命令。

本文摘自《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