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一輪“基建時代”來臨:“數字基建”

中國的新一輪“基建時代”來臨:“數字基建”


中國的新一輪“基建時代”來臨了!不過,不是“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時代,而是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數字基建”時代!


中國的新一輪“基建時代”來臨:“數字基建”


席捲而來的全新“基建時代”,與“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時代有著本質不同,被賦予了的科技內涵。對應傳統基建,我們不妨將其稱為“數字基建”。如果從工業互聯網的角度,將“數字基建”進行解析,包括各種核心工業軟件、底層的實時數據庫、工業物聯網終端設備、邊緣計算設備、工業物聯網平臺、工業人工智能應用…都是各個行業都會用到的數字化共性基礎設施。

在疫情肆虐背景下,中央將工業互聯網與生物醫藥、醫療設備並列,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對工業互聯網的重視,以及工業互聯網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

這些新的“數字基建”,起到的作用也像高速公路一樣,通過打通和加速整個體系中數字的流動和價值,帶動相關產業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
中國現有的經濟結構有待繼續優化,很多產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通過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基建”,有利於讓資本加速進入到實體經濟中,讓金融更有效的反哺產業經濟。很明顯,中國的新一輪基建建設,突破了傳統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代表的基建模式,賦予了新的科技內涵,這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轉折,也符合了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這輪基建以5G、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為鮮明特色,我們不妨稱之為“數字基建”。


“數字基建”是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基礎是5G技術,5G是物聯網、人工智能、萬物互聯、工業互聯網和信息化的基礎,以華為等科技企業為代表,中國在5G領域佔據了全球科技之巔,這是中國的優勢新興產業,所以大力推動5G商用,符合中國的科技特色,具有紮實的科技基礎。


中國在目前階段大力發展“數字基建”,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決定:


第一,從外部環境來說,中國在芯片、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等科技領域離全球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而外圍的形勢不容樂觀,以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實踐已經證明越來越走不通。少數發達國家不斷給中國“使絆子”、“卡脖子”,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成為中國科技行業的時代最強音,中國的科技企業不能停留於僅僅生產低端的零部件,成為“世界工廠”,而應該不斷提高科技成色和附加值,佔領關鍵技術的制高點、搶佔核心技術話語權。大國之間的博弈越來越體現為科技競爭,發展高科技,中國刻不容緩!


第二,從內部環境來說,中國現有經濟結構亟待優化,產業升級迫在眉睫。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途徑和方式,就是加大中國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比例,讓中國的科技企業成長壯大,一批批的科技企業脫穎而出,在各個科技細分領域迎頭趕上,這是新一輪世界經濟競爭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客觀要求。


第三,歷史經驗表明,每一輪大的疫情,都會催生新的經濟業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中國經濟加速轉換髮展模式,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比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城市智能化、信息化和網格化管理,醫療的信息化。疫情結束之後,政府會在公共衛生、城市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防患於未然。這將給相關行業和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給A股市場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第四,毋庸諱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如何儘快挽回損失、刺激經濟反彈,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走以往“鐵公基”和刺激房地產的老路,只會讓傳統的固定資產投資發展模式越陷越深,而且還會延緩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喪失重大歷史機遇。與此同時,貨幣政策的寬鬆釋放的巨大流動性,還會大部分流到房地產市場和各種虛擬市場,資金空轉愈演愈烈,社會資源嚴重浪費。而通過“數字基建”,大力發展5G、汽車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會讓資金真正進入到實體經濟,讓金融資本反哺產業經濟。


在互聯網和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數字基建”是真正的產業新生態,“數字基建”搭建好了,“數字中國”的建設才具備堅實基礎,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也就具備堅實的基礎和動力。與傳統基建重資產的模式相比,“數字基建”是更多是輕資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同時也還要看到,“數字基建”大多與老百姓的生活和民生幸福息息相關,比如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就可以節約不少不必要的支出,更便捷的交通、更快捷的行政服務、更高效的教育……科技與生活越來越水乳交融,如新的智能手機和華為的核心技術,會帶來國產高科技手機消費大大提升,這其實也是消費,“數字基建”和消費的互相嵌入、互為促進,也符合中央提出“消費回補”的政策導向。


“數字基建”構築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


第一,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徵,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萬物互聯、人機智聯的數字時代

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融合發展、廣泛滲透,數字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生產要素,成為21世紀的“黃金”、“石油”,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成為推動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新動能。

過去,在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年代,生產要素主要是在“路”上流動,包括鐵路、公路、航路、水路等,人們俗稱“鐵公機”;未來,生產要素將主要在“網”上流動,包括互聯網、物聯網。過去,我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現在,可以說, “要做強,先上網”。 在現代信息網絡平臺,海量的數據、海量的資源集聚在一起,無數的智能機器和智慧大腦在網絡平臺上持續互動,相互交流,彼此作用,拓寬了發展的空間,創造了無限的商機,極大地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

第二,新基建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需要為導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是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數字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新基建的建設內容,重點包括5G、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關鍵核心硬件、基礎應用軟件、開源開放平臺重大科研設施等。還有就是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


新基建的典型特徵,相較於傳統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五點:


一是技術迭代。技術不斷創新,標準不斷提升,衍生出新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持續快速迭代升級的趨勢。二是軟硬兼備。既有基礎硬件,如集成電路,又有基礎軟件,如操作系統,硬件與軟件完美的連接代表其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三是協同融合。新技術推動現代通信網絡集感知、傳輸、存儲、計算、處理於一體,更加具有協同性、融合性。四是價值賦能。新基建與傳統基礎設施根本區別在於,新基建可以對工業、農業、交通、能源、醫療等垂直行業賦予更多、更大的發展動能、勢能,產生明顯的催化、倍增和疊加效應,其滲透範圍更廣、程度更深。五是投資多元。傳統基礎設施投資,比如修路、架橋、發電、治水等,基本上是政府主導的。而新基建與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以及新產品緊密聯繫,直接作用於、服務於製造業等垂直行業,市場化運作程度高,投資主體、投資模式是多元的,是以市場、企業為主體。


第三,新基建的應用場景,現在已有一定規模,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隨著5G技術的商用、新基建的加速推進,網絡應用的熱潮將從2C轉向2B,從消費互聯轉向工業互聯網,垂直行業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應用價值會越來越高。我這裡列舉了十個方面:智能製造、智能農業、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物流、智能社區、智能家居等;從無人工廠到車聯網、自動駕駛,從金融科技、生物支付到遠程診斷、手術,從智能門鎖到智能音箱,特別是智能農業將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控、追溯,以滿足、保障人們對食品品質的需求。應用場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將吸引更多的有效投資,激發更多的經濟活力,釋放更多的消費需求。
第四,新基建面臨的技術短板是發展的軟肋,也是攻關的重點
我們通常講的“核高基”,就是核心電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還有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新型顯示器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對外依存度高,嚴重依賴進口。2018年,我國進口芯片金額達到2.05萬億,比進口石油金額1.58萬億還要多。全球傳感器有2萬多種,我們只有6000多種。這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最大軟肋。


第五,新基建前期投入大,應用場景待開發,需要政策工具支持,創新融資模式
與4G基站相比,5G基站的密度要大、投資要多、功耗要高,現階段應加強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的支持。比如財政的專項債,地方政府債券,過去主要是投入到基礎設施,現在應該把新基建作為重中之重;國家開發銀行過去90%左右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現在更要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發放中長期貸款,加大對新基建的支撐力度;產業政策上,要對新基建提供用地、用電及稅收優惠;科技政策上,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制約,補齊新基建的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