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优等生”——枞阳县会宫镇毕山村“变形记”

 户户接入自来水,组组通了水泥路,光伏发电惠及贫困群众,特色产业激活发展引擎……这是枞阳县会宫镇毕山村如今的真实写照。

  毕山村全村千余户近四千人口,分37个村民组。过去这里是典型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村,产业单一,交通、信息闭塞,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大多数村民为了获取稳定收入来源选择外出务工。自2016年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以来,毕山村发生了大变化。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初始阶段,毕山村面向百姓找问题。饮水、灌溉用水、交通出行,老百姓反映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怎么办?“缺什么就建什么。”说干就干。毕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多渠道筹措解决资金难题、通过将村组道路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纳入市县“盘子”解决项目推动问题,一个个项目落地了:老虎洼水库除险加固,保障了900亩农田灌溉,惠及1500人口;推动农村饮水安全,村民2016年喝上了自来水;村民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代办大厅、党员远程教育广场和190平方米村民电子阅览室2017年落成,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政策咨询不出村、纠纷调处不出村、困难帮扶不出村;截至2020年,全村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7.4公里,村庄道路基本实现组组通。

  为了摆脱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窘境,村两委和驻村干部想了“一揽子”办法。

  光伏发电,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6年建设100千瓦光伏电站1座,一年村集体收入8万多元,还依托光伏电站开发了37个公益岗位。大棚出租,村集体收入实现“由少变多”,先后筹集资金50万元建成30亩蔬菜大棚发包给大户,并依托于此打造扶贫基地,这里每年村集体可以获益3万多,基地带动10户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收入不少于6000元。通过承包费用稳定增加村集体年收入3万多。“扶贫车间”出租,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利用废弃厂房,在多方支持和筹措下,投入100万元打造了一个扶贫车间,占地1250平方米,引来雨具厂生产车间进驻。扶贫车间每年可以产生9万元的租金收入,多位贫困户在这里就近就业,工资计件、多劳多得。

  2019年,毕山村又投入75万元,通过征收农户闲置房方式,建设第二个扶贫车间,同样租给了雨具生产企业。“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7.8万元,更多的人可以留在本地就业。”毕山村党总支书记方修贵说。

  走进蔬菜大棚扶贫基地里,一簇簇鲜嫩肥厚的蘑菇如白色“小雨伞”从菌袋中探出头来,密密实实,长势喜人。“村里有了产业,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好了。”在这里打工的贫困户方宏中由于女儿身有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如今在基地里干起活来,照顾女儿、增加收入两不误。

  “这5年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方修贵说,毕山村如今不但脱贫出列了,去年村集体收益超过了33万元,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3%。下一步他们还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契机,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让村里由内而外变得更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