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3月25日,一封來自空軍某機務大隊的感謝信送到了一飛院。信中,對七所王誠同志在快速排查定位問題中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對王誠多次伴隨保障執行任務中的突出表現,表示認可和感謝。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院裡接到感謝信時,王誠正在科研試飛現場忙碌。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就是王誠剛剛經歷的外場緊急排故的故事。

在接到用戶緊急需求後千里馳援,在因防疫無法進場的情況下隔著欄杆連夜解決問題,24小時實現往返,技術保障團隊不是鋼筋鐵骨,但對於裝備從來情深意切。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軍情就是命令

3月19日晚22:00,七所動力裝置系統主任師王誠接到了部隊緊急技術支持的電話。

裝備需求就是命令,接到電話後,王誠一方面,詳細瞭解情況,指導部隊做初步排查,定位具體的故障位置,為儘快解決問題,爭取時間。另一方面,緊急向總師系統彙報,研討進一步解決方案,這一忙就到了凌晨3:00。

部隊點名要求王誠去現場排故。週六一早,王誠趕緊著手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辦理出差的各種手續,同時,和部隊保持緊密的電話溝通。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千里馳援

週日一早10:30,王誠啟程了。

按照防疫期間最便捷的方案,院內派車直接送王誠去外場。

蜀道的艱辛不言而喻,加之路上大車也多,期間,王誠和司機除了加油、上廁所,不敢有絲毫耽誤,終於在22:30到達目的地。

誰知道,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按照部隊的防疫規定,1月12日之後去過重點區域的人員不能進入,正好春節前,王誠回過老家。但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如果在外面住宿,回來就需要隔離14天,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工作。

怎麼辦?“我當時在想,首先得把部隊的技術需求解決了,裝備的事不能耽誤”,王誠和部隊一商量,就在部隊門口開方案碰頭會。於是隔著部隊的欄杆,王誠和部隊相關負責同志一直交流到凌晨1點,詳細聽取部隊的意見建議,綜合分析情況,研究給出了代價最小的解決方案。由於涉及到兩家成品廠,王誠又跟成品廠連夜溝通,直到四方都認可解決方案,又能快速實施,王誠這才心裡託了底。

技術的事解決了,王誠連夜跟司機師傅往閻良趕。利用路上的時間,王誠和成品廠溝通了具體的方案實施。

週一早10:30,王誠回到了閻良。問起隔著欄杆開會的體會,王誠笑了,“完全顧不上想,部隊很重視,都想著怎麼把技術問題解決了。”跟飛多年,處理緊急的情況太多了,開裝備現場會、吃飯的間隙、在往來外場的車上研討解決技術問題的事也不少,熟悉外場的風,熟悉這樣的夜!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使命和榮光所在

王誠2008年參加工作,從設計畫圖開始,一路走到試製生產、試飛交付、執行任務,從一名普通的飛機設計員成長為動力裝置系統的主任師,其中的艱辛與快樂,成長與進步,王誠再清楚不過。

最讓王誠感到自豪的是,不管是飛機的孕育生產還是一點點成長成熟,無論是科研試飛還是培訓交付,即便是飛機離開閻良,開展各種條件的試驗試飛,王誠也從不缺席飛機的任何一次成長;從飛機交付外場,到每一次執行任務,第一時間解決動力專業故障,不捨晝夜堅守現場保障,王誠以實際行動贏得了部隊“有需要找王誠”的口碑,也從不辜負客戶的每一次期望。

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朱日和兩次閱兵,珠海航展等三次航展,是運20的高光時刻,也是王誠的榮光時刻。王誠親歷了兩次閱兵和三次航展的伴隨保障,和飛機共同經歷了每一次緊張、興奮和期盼,在外場呆過50天,也堅守過100天。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航空工業一飛院王誠:24小時 1400公里

王誠參加重大伴隨保障任務

王誠說,最喜歡目送胖妞起飛,仰望天空看著她龐大的身軀自由飛翔。那一刻,所有的疲憊辛苦都化作了前進的動力。“我想,這應該就是使命的力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