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故鄉:太平,最深情的歸途,最深刻的落差

我的老家在中都河畔的太平鄉,這裡群山滴翠,河水清澈,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明清以來直至今天,這裡唯一能稱之為街道的地方,叫太平場(後為太平公社、太平鄉權力機關所在地)。為何取這樣的地名,多年來一直像五指山的雲霧,讓人想一探究竟。

記得孩童時,我常常扭著父親的衣角,纏著鬧著也要去離家約五公里的太平場。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吃嘴。以前物資匱乏,幾乎沒有零嘴兒。只有上街,才能吃到那栂指大小、用花花綠綠的塑料紙將兩頭糾結起來、一分錢一顆的美味——“糾糾糖”(水果糖)。時光飛逝,幾十年過去了,心中的太平場依然記憶猶新。

宜賓故鄉:太平,最深情的歸途,最深刻的落差

載歌載舞故鄉行

半個多世紀前的太平場,按現代人的眼光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但是,當時在我的眼中,那就是心目中的一個“大都市”。當時沒有公路,去太平場趕集,需要走以前的一米寬官道。後來才知道那條官道叫敘馬驛道,即老百姓所稱的“汪公路”。從老家官房崗出發,出門上官道。途經危糖房、後崗上、石橋子、很快就到龍鳳場,再往前行,穿過海來溪,不久便來到太平場。

太平場其實就是臨中都河而修建的一條小街。進入太平場,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太平廣場”。說是廣場,其實就是將泥巴地加以平整而成,除了在坐北朝南的太平人民公社(後更名為太平鄉)辦公樓階梯下,有一個方圓可能不足二十平方米、半人多高的小舞臺(舊時的戲臺)外,再就是一個約三百平方米的院壩而已。但是,這個普通的院壩,卻被人們賦予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太平廣場”。之所以有如此莊重雄偉的稱謂,可能因為這裡是太平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吧?後來,公社組織的重大集會,外來各種文藝團隊的演出活動,以及本公社舉行的文藝調演,全都是在這個舞臺上進行。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本人也曾隨同老家豐收大隊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幾次在這個舞臺上表演文藝節目。


宜賓故鄉:太平,最深情的歸途,最深刻的落差

春到中都遍地金

事實上,緊連街道的公社辦公樓以及“太平廣場”,也是太平場這條老街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當今的說法,這裡可謂政治文化區,而另外那條老街,才是經濟貿易區和百姓居住區。老街就是沿河而建的一條獨街。是由一色的青石扳鋪就的街面,許是年代久遠,地質變遷,總之,在我的印象裡,這條老街的路面一直就是高低不平。再看老街的建築,全是清一色的穿木結構,也就是農村說的板壁房子。這種結構,是典型的川南民居特色,它們從樑柱、檁子、欞子、格子,到牆壁的木板,都不會用一顆鐵釘,全是依靠木匠高超的手藝,自然落成。由於這些木板房都是人們所說的“千腳落地”,因此,任憑風吹浪打,那怕是八級地震,它們依舊巋然不動。就在這條最多三百米長的老街上,當時以太平冠名的諸如供銷社、衛生院、食品站、榨油廠、小食店、理髮店、郵政所,以及後來在後街新建的糧站,門店雖然不大,但卻為我們太平父老鄉親以及周邊百姓提供和支撐著日常生產生活中必須的一切。每到農曆的一、四、七,便是這裡的逢場日期(至今如此),到那天,除了太平公社本身的群體外,包括臨近的平和、白塔、中都、大橋等幾個公社的社員,都會不約而同,相聚太平場。或賣雞蛋茶葉,或賣仔豬山煙,或賣蔬菜水果,或賣野味佳餚......之後購買上生產生活急需的油鹽醬醋、煤油火柴、農具、衣料(那時沒有成衣店)等等回家。逢場時,太平街上的人群可謂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把一條寬不足五米的小街圍擠的水洩不通。特別是春節前後的逢場天,人人爭著上街趕過年場,到那時,整個街上的擁擠程度,有如沙丁魚鑵頭。

太平所轄之下的官房崗,是我的出生之地。對於生我養我的地方,搞清太平之名的來龍去脈,多年來一直是我深藏心中的一個夙願。最近,有幸陪同著名作家林仁清先生再次重走太平。林先生是我多年朋友,他不僅是著名作家,而且還是系統研究夷都文化以及大小涼山文化的學術專家。我在與他交談中,才終於搞清我的老家為何一直叫太平。


宜賓故鄉:太平,最深情的歸途,最深刻的落差

中都春色美如畫

太平的由來,是緣於人名,即因人得名,這就如同斯大林格勒和華盛頓街一樣。

太平場的來源,埋藏著一段非常動人的故事。據學術專家林先生查閱《馬湖府志》《屏山縣誌》安氏墓誌銘等相關史料以及多方走訪考證,明朝時期,太平這個地方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戰將,他就是魚鳧之子的後裔,名叫夷太平。夷太平是馬湖府知府安鰲的女婿,即“三雄之亂”中三雄之一的安心的姑爺。夷太平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接位沐川副長官司。當時的夷都與現在的太平場,是大小凉山的經濟中心,也是南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更是非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從成都運出來的貨物,比如人們必需的生活用品——鹽、茶葉、布匹、陶瓷、酒具等,以及從印度、緬甸、越南運過來的寶石、棉花、熱帶植物種子等等,都要通過這裡中轉。由於運送的都是緊俏物資,因此,運貨馬幫在沿途經常受到悍匪和地痞流氓的搶劫和騷擾。馬湖府派兵清剿幾次,戰勝不了那些彪悍的土匪,加上土匪們熟悉地形地貌,隱藏在高山密林。馬湖軍隊損失慘重,不敢再去圍剿。

夷太平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官,對此瞭如指掌。他相貌堂堂,文武雙全,就像魚鳧、臘曲、夷瓚一樣,血液裡都有英雄的一面。他一上任,就把保護商道視為夷氏家族的責任所在,提槍率兵,打得一路的悍匪望風而逃。由於夷太平的名聲大震,奉朝廷之命先後率兵平息保寧(閬中)、蒼溪之亂,一路前行直至緬甸、越南。後來,夷太平又以攻心之策招撫了興文、長林一帶的僰人,一路所向披靡,可謂橫掃千軍如卷席。悍匪也好,地痞流氓也罷,只要聽說是夷太平的隊伍到了,紛紛繳械投降,自甘臣服。

“戰將夷太平、縱橫天地間”。朝廷由此慷慨地封他為“一代戰將”,獎賞夷太平。夷太平的威名到處傳揚,夷都和大小涼山的百姓非常驕傲地說,只要有夷太平,我們這裡就是天下太平。夷太平的威名享譽盛久,後來在明朝時期,夷都街上的黑龍土主廟會期,就是以夷太平的生日(農曆六月初六)設置的。每逢會期,大小涼山夷人紛紛前往朝拜,由此可見夷太平在夷人中的威望何其高大。

太平場原來叫棬子壩,經常不平靜,不是小偷多就是公開搶人,商人們也鬧架,為了震懾這些邪惡,就用夷太平的名字代替棬子壩。咸豐二年(1683)大水衝了皇城,也衝了太平場。後朱家私自將太平場轉移到龍鳳場,結果出現騷亂,百姓在當地豪紳的帶領下,再次重建太平場。太平場再次興旺起來,龍鳳場就逐漸被淡忘了。


宜賓故鄉:太平,最深情的歸途,最深刻的落差

中都人家秋意濃

太平這個地方的神奇還在於,他屬下行政區域內、人們司空見慣的一些小地名中,還埋藏著若干秘密。比如與龍相關的小地名,太平至少就有四個,龍鳳場、龍深潭、來龍山、下龍巖。另外,諸如中和莊、三臺莊、發寶山、官房崗、月兒池等等,這些小地名,我們的祖先不可能隨心所欲而起並多年以來一直沿習。這中間,每個地名的出現,肯定都會有一段重要的歷史,或者是有一段重要的故事及傳說。這些小地名的來龍去脈,有待專家考證解密。我在想,在不久的將來,當人們將這些小地名的來歷還原於歷史本來面目之日,肯定就是太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重見天日、揚名八方之時。

這就是生我養我的故鄉,這就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故鄉人夷太平。

半個多世紀之後再次走進太平場,目之所及,高樓林立,市場繁榮,百姓笑逐顏開,老街變化萬千。站在太平場街頭,面對滿街古老的青石板,面對陳舊的古代木板房,撫摸著歷盡滄桑的老式人工榨油機,遙望五指山上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和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我彷彿聽到它們在向世人傳說著這裡曾經有過的神奇,聽到當年這個血雨腥風的古戰場傳來的兵士吶喊聲和戰馬嘶叫聲,以及父老鄉親們歡迎夷太平凱旋歸來的鏗鏘鑼鼓聲和人山人海的激情歡呼聲。

太平場上憶太平,心潮澎湃思萬千;

一代戰將顯身手,豐功偉績萬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