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故新知】馬一浮:一念為君子,一念為小人

按語:馬一浮,號湛翁,別署蠲叟,儒家思想代表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新儒家三聖”,馬一浮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代表作品《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臺答問》等。梁漱溟先生稱他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本文馬一浮先生對代表儒家人格的“君子”一詞進行了論述,提出君子既可指德而言,又指地位。但在《論語》中多指道德人格。馬一浮先生對《論語》中出現的君子與小人的經典話語進行了解讀,最終提出:“自家嚴密勘驗、反覆省察,一念為君子,一念亦即為小人,二者吾將何擇?”這也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必經法門,就是在人格上做出決斷,對於今人學習國學的普通大眾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指引。


【國故新知】馬一浮:一念為君子,一念為小人

馬一浮先生

原文


馬一浮:泰和會語(節錄)

經藉中多言君子,亦多以君子與小人對舉,蓋所以題別言流、辨其賢否,因有是名。先儒釋君子有二義,一為成德之名,一為在位之稱。其與小人對舉者,依前義則小人為無德,依後義則小人為細民。然古者必有德而後居位,故在位之稱君子,亦從其德名之,非以其爵。由是言之,則君子者,唯是成德之名也。

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此其顯證矣!仁者,心之本體,德之全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明君子體仁,其所存無間也。又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此見君子必兼是三德。又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此言君子之制事,本於義而成於信,而行之則為禮遜。(遜即是禮。義為禮之質,禮又為遜之質。所存是義,行出來便是禮。禮之相便是遜,實有是質便謂之信,無是質便不能有此禮遜,故曰“信以成之”也。)“義以為質”,亦猶“仁以為體”,皆性德之符也。

【國故新知】馬一浮:一念為君子,一念為小人

馬一浮先生

又曰:“君子不器。”朱子雲:“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是知器者智效一官、行效一能,德則充塞周遍、無有限量。《學記》亦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器因材異而德唯性成,故不同也。君子所以為君子,觀於此亦可以明矣。然知德者尟,故唯聖人能知聖人,唯君子能知君子。德行者,內外之名;行則人皆見之,德則唯是自證。言又比行為顯,故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昔)〔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如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皆行之美者,而曰“焉得仁”;孟武伯問子路、冉有、公西華,皆曰“不知其仁”;原思問“克伐怨欲不行焉”,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故雖有善行,不以“仁”許之,是有行者未必有德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鄉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非之無非,刺之無刺,觀其行事,疑若有似乎君子,而孔子惡之,謂其亂德:此見君子之所以為成德者乃在心術,行事顯而易見,心術微而難知,若但就行事論人,尟有不失之者矣。

既知君子所以為君子,然後君子、小人之辨乃可得而言。經傳中言此者不可勝舉,今唯據《論語》以孔子之言為準。


【國故新知】馬一浮:一念為君子,一念為小人

馬一浮先生書法作品

如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既無終食之間違仁,何以有時而不仁?此明性德之存不容有須臾之間(禪家之言曰“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此語甚精),一或有間則唯恐失之,非謂君子果有不仁也。“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則是決定之詞。小人唯知徇物,不知有性,通體是欲,安望其能仁哉!故知君子是仁,小人是不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義故無適無莫、義之與比,喻利故見害必避、見利必趨:故知君子是義,小人是不義。

君子上達,循理,故日進於高明;小人下達,從欲,故日究乎汙下:故知君子是智,小人是不智。

“君子泰而不驕”,由禮故安舒;“小人驕而不泰”,逞欲故矜肆:故知君子無非禮,而小人則無禮。

夫不仁、不智、無禮、無義,則天下之惡皆歸之矣。然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術隱微之地,只是仁與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盡,渾然天理,然後可以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為小人。(參看《論語首末二章義》)

仁者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反之,自私而用智,必流於不仁(“用智”之“智”,只是一種計較利害之心,全從私意出發,其深者為權謀術數。世俗以此為智,實則是惑而非智也)。

常人亦知有公私之辨,然公亦殊不易言。伊川曰:“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公而以人體之方是仁。”(朱子曰:“世間有以公為心而慘刻不恤者,須公而有惻隱之心。此工夫卻在人字上,惟公則能體之。”)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恕之反面是忮,愛之反面是忍。君子之用心,公以體人,故常恕人、常愛人。小人之用心,私以便己,流於忮,流於忍。

【國故新知】馬一浮:一念為君子,一念為小人

馬一浮先生書法作品

其與人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公而比私,故一則普遍,一則偏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故無乖戾,同則是偏黨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一則與人為善,一則同惡相濟也。

“君子易事而難說: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也。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唯務自反,而小人唯知責人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廓爾無私故寬舒,動不以正故憂吝也。

【國故新知】馬一浮:一念為君子,一念為小人

馬一浮先生

綜是以觀,君子、小人之用心其不同如此,充類以言之,只是仁與不仁、公與私之辨而已。

人苟非甚不肖,必不肯甘於為小人。然念慮之間、毫忽之際,一有不存,則徇物而忘己、見利而忘義者,有之矣。心術隱微之地,人所不及知,蔽之久者,習熟而不自知其非也。世間只有此二途,不入於此則入於彼,其間更無中立之地。學者果能有志於六藝之學,當知此學即聖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須在日用間,自家嚴密勘驗、反覆省察,一念為君子,一念亦即為小人,二者吾將何擇?其或發見自己舉心動念有屬於私者,便當用力克去。但此心義理若有未明,則昏而無覺,故必讀書窮理、涵養用敬、進學致知。學進則理明,理明則私自克,久久私意自然不起,然後可以為君子而免於為小人。此事合下便須用力,切不可只當一場話說。孔子曰:“(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此語決不相瞞,望猛著精采,切勿泛泛聽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