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前期喜歡發動侵略戰爭?

沈靜軒


因為贓唐初期有兩個比較BUG的軍隊組織來源,都是不怎麼花錢的。

一就是均田制下的府兵,首先均田制的廣泛推行確切是在唐代,北周和隋代的均田制在制度上明顯優越於唐(比如北周和隋代奴婢也有權授田、土地禁止買賣限制了大地主階層),但推行不力啊,也就是說北周和隋代的均田制僅僅是在關隴地區推廣,這也就造成隋代軍隊依然依靠關隴府兵而不能依靠整個中原。唐代的均田制雖然有對大地主階層妥協,但湊湊合合推廣全國,這使得自耕農階層、富農階層灰常強大。府兵的衣服、口糧、生活用具都是由府兵個人承擔,政府為此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開元之前,唐朝中央負擔的軍費僅僅只有每年200萬貫,這什麼概念呢。我鐵血強宋一年的軍費要4800萬貫,還尼瑪處處捱揍。贓唐在開元前的軍費只有鐵血強宋的1/24啊!

為什麼贓唐這麼摳門,軍隊戰鬥力還能得到保障呢?

原因不外乎就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剛剛推廣,一段時間內還不能夠被大地主階層侵蝕光。國家的中堅階層——富農、自耕農很多,自耕農家庭專注於種地的,可以以庸代役,多花點錢不服徭役。自耕農專注於打仗的,可以自幼習武,然後家庭花大錢供養他去上戰場砍頭攢功勳,到時候屌絲逆襲成勳貴。所以說實話,初唐的軍事戰爭的開支,都轉移到了普通自耕農的身上,而且自耕農還心甘情願自己掏錢給政府培養優質炮灰。這有點像啥呢,像TG的土改,土改後農民搶著爭著去當兵。

而在其他朝代或者唐朝後期,為什麼這樣行不通了呢?因為均田制、租庸調製完蛋了,大地主階層強大了。沒多少自耕農了,農民不是淪為佃戶就是奴婢,不但沒錢也沒有精力去給政府當炮灰了。政府招募軍隊,就只能用財政開支來訓練養活一批破產農民、市井流氓、少數民族軍閥,這個開支無形中就增加了幾十倍。

二就是草原遊牧部落。唐朝在擴張戰爭中,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有草原遊牧部落的參與。唐朝政府給他們的唯一優待就是不收賦稅,但說白了,在古代你要是能從遊牧部落身上收到賦稅那才叫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所以說這個優待其實就是一紙空文,本來你就沒辦法從他們身上薅羊毛的。還不如徵調他們作戰。

比如平定阿史那賀魯、完全消滅西突厥的戰爭。唐朝只出了漢兵幾萬人,卻徵調了五萬回紇兵、十幾萬西突厥僕從軍。這五萬回紇兵和十幾萬西突厥僕從軍,唐朝基本上是不花錢的。

再比如唐朝在西域首建節度使時,西域只有幾千漢兵,怎麼維持戰爭需要呢。很簡單,把從海南島流放多年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獻叫來,然後收攏幾萬帳西突厥人,這一下大略十萬人的軍隊就有了,而且還不花錢。

但是,拉攏草原遊牧部落還不花錢,也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須要戰勝不能戰敗,要有勝利後的戰利品可以劫掠,否則人家跟著你當炮灰是腦子犯渾了嘛。所以為什麼本來好好地服役唐軍的東突厥人暴動復辟了,最大原因就是唐朝多次徵調東突厥人參與對吐蕃的戰爭,結果敗多勝少,東突厥人得不到一點好處,還屢屢送命,也只能造反了。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唐朝的軍事打擊對象,都不是漢朝匈奴那樣的窮渣渣,而是都富的流油。尤其是西突厥地區也就是西域和中亞,那都是財寶彙集之所。程知節一次收降幾千胡人,就因為貪胡人財貨而將胡人悉數殺害。你要是把這幾千胡人換成漢朝的匈奴人或者明朝的蒙古人,你能搶個啥啊,毛都沒有啊。所以在對西突厥和中亞的戰爭上,唐朝完全可以做到以戰養戰,甚至只需要嘴一張,徵調附近臣屬國的錢糧來完成戰爭需求,而為唐軍作戰的草原部落也會眼紅戰後的分贓,爭先恐後地玩命。這點就比如高仙芝在中亞的數次作戰,要麼有拔汗那國給唐軍提供錢糧,要麼自己搶劫一番,基本上不花中央財政。

而為什麼唐軍在吐蕃和後突厥方面,卻經常進展不大呢?這也很簡單,吐蕃和後突厥相比於西突厥地區,太尼瑪窮了。

所以說,初唐能四處擴張,不是說初唐富,耗得起。而是初唐時期自耕農力量強大,他們自發地為政府承擔了大量軍事開支。主要作戰對象因為絲路商貿而都很富裕,所以有很多習慣搶劫的草原部落也搶著要給唐軍當炮灰,一起在戰爭中分贓,就此而已。





周朝文DMU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個道理歷代帝王都非常清楚。沒有人喜歡戰爭,尤其是受儒家文明影響至深的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的漢族王朝,但是瞭解一些歷史就會發現唐朝前期的對外戰爭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是唐消滅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就是突厥會南下滅了唐,只不過唐朝在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下滅了對方而已。

先說突厥,隋末諸侯經常藉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敵對勢力,劉武周就引突厥攻唐等,李淵還向突厥稱臣,史料記載在隋末諸侯紛爭的時候突厥對中原的襲擊事件達67起。唐朝基本統一之後東突厥頡利可汗還經常騷擾邊境,甚至在公元626年時帶兵20萬直抵渭水北岸,當時距離長安不過40里路。這絕對算是奇恥大辱了,之後李世民秣兵歷馬,在628年拉開了反擊突厥的序幕,終於在長達30年的對外戰爭中消滅了東、西突厥。

突厥和當初的匈奴一樣,都是主動挑釁換來了被消滅的結果。而漢和唐也一樣,不得不採取自衛,只不過沒想到後期直接把人家給徹底消滅了。

北宋前期是開拓了一些疆土的,只不過在西部而且面積不大,後來也淪陷了,所以基本沒人在意。宋朝300年來處於守勢和它的國策有莫大的關係,不放權給武將,對武將一直猜忌,靠一些文臣能消滅遊牧民族嗎?顯然不能。

明朝也不是一直處於守勢的。洪武時期,藍玉追擊元軍到了貝加爾湖,後來朱棣更是五徵蒙古,只不過在英宗前期突然想征伐瓦剌,又不好好準備結果弄出了“土木堡之變”,軍隊元氣大傷,自此之後明朝大體上都處於守勢了,但蒙古也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說根本原因還是實力問題,實力強了就是唐,把別人按在地上摩擦,實力弱了就是宋,給別人送錢送糧還要捱打。




緣禦寒


這其實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因為唐朝也並不喜歡對外戰爭,可以說中原王朝自地域和權力確定以來,除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片固定的土地以外,對其他的地方都不大感興趣。

理由很簡單啊,除此以外的蠻荒之地(是的,我們稱之為蠻荒之地),不僅種不了什麼糧食,也不是非常適合人居住,你要擴展還得派人去打,你要鎮守也得派駐軍隊吧,這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這些土地根本沒有任何價值,當然在玉米、番薯、土豆這三樣神一般的植物在明末傳入東亞以前至少是這樣的。

可是我們為什麼還能看到我們祖先的領土一點點擴大呢?而且到了唐朝甚至直接搞到了中亞地區。因為唐朝人的邏輯很簡單,為了保衛長安必須佔領河西呀,可是河西過去一片平原,那就把青海拿下來吧,青海拿下來之後,怎麼辦呢?西藏和新疆成為了帝國最為頭疼和擔心的地方了,反正有的是國力,那就一塊拿下來吧,於是帝國的兵力就不斷向外延伸……為此,唐代名將郭遠振就做過很好的解釋,他跟吐蕃大相論欽陵曾商議你放棄青海,我就不打西域,讓青海作為地緣政治的緩衝區。可惜當時論欽陵並沒有很好的理解這句話,於是唐朝又多了一塊土地……而我們再去說宋明兩朝,誰說宋朝一直採取守勢了,從北宋到南宋,宋朝每任皇帝心心念唸的就是燕雲十六州。可惜沒辦法啊,零零碎碎打了快百年了都打不過人家啊,人家又答應不會因為燕雲十六州趁機打我們,如果不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都城東京和臨安(拱衛京師),誰想要這毛都不長的燕雲十六州啊。於是宋朝就愉快的決定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而明朝也一樣,天子守國門,再往外,沒意義了,都是自己的屬臣,別人孝敬進貢總比去打別人花錢好(沒毛病)。

所以其實我們看到,自從漢代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漢族為代表的中國人便從來不善於說去主動侵略別人,就是不會說去掠奪別人的資源。而我們地界這麼一塊一塊大起來,其實無非都是為了保護兩條母親河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