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逼宫成功之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生活漫谈君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李世民逼宫成功之后,李渊当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造小人了,当然这并不是李渊自己想这样做,只不过迫于当时的压力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除了生孩子消遣时光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了。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看一下玄武门之变是怎样发生的:

李渊有很多儿子,在这些儿子当中有两个比较争气:第1个是长子李建成,李渊决定让他将来继承太子之位,并且成为下一任的皇帝。第2个儿子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相比较而言比李建成更为优秀,有野心,有眼光,有战略,有城府,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几乎参与了隋唐战争的2/3,也就是说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王朝的建立。

按理来说,李世民劳苦功高,为了唐王朝拼死拼活,自家爹爹当皇帝没有什么,可是轮下去怎么着也得该自己当皇帝了,万万没想到皇帝他老人家偏心眼,非喜欢老大、不喜欢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李世民拼了半把命到最后连个屁都没捞到。

这还不算完,紧随其后李世民发现李建成似乎对自己有意见,而且兄弟二人即将来一场鱼死网破的争斗,李世民一来被逼在了墙角上,二来也想搏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在玄武门政变的过程中,几乎兵不血刃改变了唐王朝的发展进程,当然除了自己那倒霉的哥哥和弟弟之外。

没错,这就是事实

其实最开始李世民一心一意想要把自己的哥哥给整死,以及一心一意想争夺太子的时候,就不难发现,李世民与李渊之间的关系早已将分崩离析,两个人之间能够维系现有的父子情分,似乎已经很难做到,就更不要说在父子情分之上更进一步的增进感情。

所以当李世民杀掉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并且囚禁了李渊之后,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此刻的李渊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1条主动交出自己的兵权、政权以及所有权利,第2条被迫交出自己的军权政权以及所有权利。

李渊为了保全自己的姓名,更为了活得长久一些,主动的把自己的所有权力统统给了这个倒霉儿子。

此时的李渊已经惹怒了李世民,而李渊又没有丝毫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但凡有一点点不法的事情,都极有可能让这个儿子把自己送走,并且送的比较快。

李渊自然不想这么走,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了,该享的福还没有享,最起码后宫当中的宫女还没有和自己玩过小游戏,出于这样的考量,李渊干脆老老实实当一个太上皇,陪伴着后宫当中的宫女们玩游戏,反正玩游戏无非就是为了给李世民多造出几个弟弟来,又不会影响他的政权和军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逼宫之后,李渊一心一意的造小孩,无非就是对现实生活状态下的一种妥协以及在妥协之下的避让罢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李渊内心虽强大,但不至于悠闲自在,毕竟两天之内死了两个儿子,十个孙子,更别说无数为权力丧命的冤魂,整个大唐都弥漫着呕人的血腥味儿 。这种灭绝人伦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又活了九年,但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他在这九年中究竟生了几个孩子,推测最多不超过五个,幼子就是建造滕王阁的李元婴。因此可以看出,李渊并没有那么逍遥自在,否则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人,又那么的专注投入,怎么可能就这点儿产量。

多数人认为李渊是一个没心没肺、且很窝囊的皇帝,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李渊的一生看似水波不兴,实则波澜壮阔。

少年的李渊就是翻版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智战诸国王子,成功抱得大唐公主归,李渊雀屏中选,摘得窦氏芳心;中年的李渊胸怀大志,深藏不露,在隋末群雄并起的乱世脱颖而出,并最终夺取天下,颇有舍我其谁、傲视群雄的豪迈;晚年的李渊睿智自信,顾全大局,玄武门之变后主动让位李世民,给儿子一片施展拳脚的空间。


古代是封建集权制的社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同时也意味他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利,生杀予夺、畅快淋漓。因此,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将皇位拱手让人,这也决定了皇权背后始终是一场血腥残酷争夺的现实。而皇帝一但失去皇权,虽与寻常百姓无异,但还处处受人监视,如同身陷囹圄,从天上猛然跌落凡间。所以任何一个太上皇非但不会过的潇洒自在,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李渊所面临的不仅是大权旁落后的孤寂与失落,而且还有儿子自相残杀,十个幼孙又被诛尽的惨痛折磨与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回忆。所以,李渊是一个伤痛累累的太上皇,他心口上的创伤一辈子都无法愈合,又怎么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生孩子呢!

失去权力,不等于也失去了痛苦。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李渊,他可以说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最为倒霉的一个。在位仅仅8年,就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给夺走了皇位,且不但皇位被夺,自己的二个儿子也被杀,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与其他大一统的开国皇帝相比,李渊也是让人最为陌生的,谁叫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名头实在是太大了,让太多的人都只知道唐朝的基业是李世民打下的,而不知李渊这位唐朝基业的真正开创者,可以说李渊就是一个空顶着“开国皇帝”名头的开国皇帝。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的三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常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这一天彻底的爆发,这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一天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事后,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诸子悉数诛杀,并将他们从李姓宗籍中除名,而高祖李渊则是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

三日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次年八月九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是为唐太宗,次年太宗改元“贞观”。



李渊在退居为太上皇后,作为儿子的唐太宗也并未过多的为难于他,毕竟李渊都把权力全部交给自己了,甘愿退居幕后,他也没必要再去为难自己的父亲。因此李渊虽失去帝位,但日子过得不算太差,前几年他就一直居住在大唐皇宫中的正宫“太极宫”中。当然“太极宫”毕竟是皇帝的正宫,李渊久占着这个帝王之所也不是个事,而这点李渊也知道,所以没过几年他就主动跟李世民提出要搬出太极宫。



李世民见李渊如此识趣,也是开心不已。毕竟他早已对李渊久占太极宫十分不满,在《唐高祖的晚年岁月》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李世民以极其严厉的方式罢免了李渊的心腹,昔日的宰相裴寂,怒斥其是造成武德期间“政刑纰缪”的罪魁,实则是“指桑骂槐”,暗指李渊,毕竟在武德后期,李世民政治劣势明显,所以借此以抒心中不快”。而当时的李渊就是在得知此事后,就迅速的跟李世民提出迁宫之事。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大安宫本是李世民未当皇帝之前所居住的“弘义宫”,这个宫殿是一个比东宫、太极宫都要小上很多的地方。



其实随着李渊从太极宫迁往大安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宣告着李渊的彻底失势,此时李渊已无任何的权力可言,李世民虽不杀他,但也不会再放他出宫,李渊被李世民层层监视着,是什么都不能做,只能是在大安宫混吃等死。此后,李渊和李世民虽一起在大安宫举办过数场宴席,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他们父子二人的其乐融融,但这也只是表演,也非事实。

“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这就是李世民对于李渊的真实态度,是不屑,是嘲讽,是不尊敬。可以说李世民对于李渊的态度就是二个字“冷漠”,只要李渊不跳出来闹事,他就什么也不管,该有的东西李渊不会缺,女人、食物李世民都不会缺他的,但也仅仅只是如此,最重要的自由,李世民就从来没给过李渊的,李渊不能出宫,不能与朝臣见面,甚至连跟儿子见面都要受限制,究其原因就在于李世民他在害怕,害怕李渊会跳出来做些事情。



当然李渊他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势,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他选择放弃,选择接受,他知道自己只要什么都不做,李世民就不会为难他,他就能安享晚年。因此,在大安宫期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人也不见,什么事也不管,就安于享乐,吃好,睡好,喝好,玩好,李渊晚年的生活就是如此。

那么想想看,一个帝王被“圈禁”在宫中,他还能干什么呢?当时就是造娃。自十七子李元裕开始,到二十二子李元婴,李渊退位期间一共生了5个儿子,而女儿也无记载,所以到底几个不清楚,但最少也有一两个。



只得说李渊还算是幸运的,历代被逼退位的皇帝最后都没啥好下场,而李渊虽然也是如此,但好在命还在,还能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单凭这点我想足以。


澳古说历史


李世民一家子都是演戏高手,还是影帝级的,听说李世民在杀了他哥哥弟弟之后,就向李渊请求原谅,请求的方式就是叼着李渊的乳头,还被记录在了起居注上,编成史书流传后世 ,被当成孝道的典范在颂扬。



自从李渊退位以后,李世民为了补偿他老人家,在皇宫里专门给李渊修建了新的宫殿,还拼命的往他老爹那里塞钱,塞美女,希望可以有所补偿,这也是李渊两年生了九个王爷公主的原因。


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灭掉突厥后。与李渊就会和解,父子俩一个弹琵琶,一个跳舞,父子间其乐融融。


莽老壳


唐高祖李渊60岁的时候,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因此退位为太上皇,远离了大唐的权力机关。

虽然失去了权力,沦为了太上皇,但是唐高祖李渊的晚年生活是非常的潇洒的。

其中最令人称奇的则是60岁以后,唐高祖太上皇李渊,竟然还给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弟弟妹妹,战斗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除了生孩子,太上皇李渊晚年时期还有什么事情要干呢?

虽然在日常用度等方面,李世民并没有亏待自己的父亲,但是在出行、特别是自由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或者说李渊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外出了。

但是,实际上在李渊沦为太上皇以后,依然能够接触外面的大臣。

唐朝时期最盛大的宫廷宴会,应该就是李世民成为天可汗以后,招待外宾的盛宴。已经沦为太上皇的李渊,在成为太上皇以后,还坚持了九年,所以有幸见识到了这一辉煌时刻。

在这次规模空前,历史影响力极大的盛宴上,李渊也非常高兴的来凑热闹,并且在宴会上命令突厥可汗跳舞,命令南越酋长唱歌,真正的达到了人生巅峰。

当然,李世民、李渊父子上演了一幕父慈子孝的好戏。

唐太宗李世民不无得意地向李渊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非常,太上皇李渊也非常难得的向李世民服软,并且称赞他的丰功伟绩。

亲口说出了“胡、越一家,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

所以太上皇李渊的自由也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并没有达到“监禁”的程度,算是各位太上皇里面非常成功的。


历史公元



玄武门事变结束后,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的铁杆儿尉迟敬德就身披铠甲手持长矛来到了李渊的身边。当然这是奉了李世民的命令,来试探李渊的态度。

李渊就问尉迟敬德来干什么?他回答道,太子李建成谋反被杀,奉秦王的命令来保护皇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给李世民写了保证书,要求所有的军队都要听从秦王的号令。

局势稳定下来后,李世民才敢来看望自己的父亲。父子二人达成了和解,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并且颁布了诏书,把国家的大小事务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


没多久,李渊又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正式成为唐朝的皇帝。难道真的像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样,李渊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造子女?

事实上恐怕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李唐一门是北魏以来的重臣和豪门,也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大柱国之一,相当于国家的台柱子。

北魏原本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这也是五胡乱华的重要成员。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相当于是贵族民主制,很多首领都有推举产生。在首领去世时,从来都不缺乏一些篡权夺位、武装政变这样的事。


整个唐朝的国风就有很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子,比如女子风格豪放等重大特征。也就是说不管李世民到底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他们家族身上都有非常浓厚的草原血统。

李世民的行事风格就有很多北方有牧民族的特征,在争夺皇位方面非常类似北方草原部落的作派。如果李渊不答应李世民的条件,被李世民杀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的最好选择就是把权力交给李世民。在逐步完成权力转移后,李渊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这样才能保住一条命,确保安享荣华富贵,安度晚年。


再者来说,从当时的大环境上来看,李渊也只能如此。当时唐朝刚刚建立没多久,各地归顺过来的势力都蠢蠢欲动,民心未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就没有办法巩固唐朝的根基。

李渊的儿子里,最年长的也就这么三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杀了,能够稳定天下局势的也只有李世民了。如果这个时候李渊把李世民给杀了,把太子的位置给了自己的小儿子。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天下大乱,老李家的江山就没有办法保得住了。李世民当上皇帝,稳定了李家的江山,实际上也就保住了李家一门的利益。


皇权面前无亲情,斗争之下无父子。因为少数民族在政治斗争面前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儿子杀死父亲的事不在少数。李渊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做出一副样子来给李世民看,让李世民对自己放心。

失去了权力的李渊实际上是被软禁了起来,呆在宫里也没有太多的事,年纪也不算太大。那么就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玩儿女人生孩子。

实际上李渊也正是通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生儿女”,向李世民表达了一个信号,只要自己能安度晚年,绝对不会出来打他的主意。这就可以让李世民放心,父子二人相安无事。


新知传习阁


李渊二十二子,大多应该是李渊当皇帝时所生,生在在退位后的不过五、六个,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一、李渊退位后先还是住在太极宫,后搬到大安宫,心情绝对是郁闷的,谈不上逍遥自在,但比起后来的唐玄宗被完全限制了自由,李渊还是要好些

李渊被李世民所逼,退位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要说他对丢掉皇位有什么遗憾,以李渊重亲情的性格倒是不至于。但李渊最心痛的事儿恐怕是他的儿子们骨肉相残,而且是他正妻窦氏所生的几个年龄最大的儿子。光是李建成、李元吉的死已经对李渊打击很大,李渊曾求李世民放过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但李世民一个都没留下,全部杀掉了。此事,恐怕成为了李渊心底更深的痛。想当初,李渊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宠爱有加,甚至赋予了他们几乎与自己一样的权威和权力,然而,到最后,李渊只剩下李世民这一个对他充满怨恨的儿子。

李渊晚年还是有一定自由的,然而要很大程度的影响国事已经不可能,更何况他也没这个心情和意愿了。做为唐朝开国宏伟事业的象征,当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举行时,李渊会被请出来露一露脸,向外人展现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二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而实质上父子二人已经产生了很大隔阂。私下里,李世民不愿意去参拜太上皇李渊,而李渊也无意和皇帝李世民一起出游。

二、退位的李渊是不是躲在后宫里生孩子?其实,李渊二十二个儿子里,最多只有六个是在他退位后出生的

从他儿子们出生的时间可以推断,早年的李渊其实是个比较专情的人,也印证了他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母亲窦氏关系很好的说法。李渊早年,除了第五子李智云,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四个儿子都是窦氏所生。太原起兵后,李建成丢下李智云逃跑,结果李智云被隋朝官吏所杀(这应该是李世民钦定的说法),李玄霸(李元霸原型)早死。于是,李渊在起兵初期,只有建成、世民、元吉三个儿子,他对这三个儿子一视同仁,都十分宠爱,为他们以后的剧烈争斗埋下隐患。

从第六子李元景开始,一直到第十六子李元庆,都可以肯定,那都是在李渊在位时所生,李渊的儿子们,以他在位时出生得最多,这当然和他当了皇帝后,后宫人数增多有很大关系。

从第十七子李元裕开始,才有可能是他退位后所生(这都不能完全肯定),他退位后所生的儿子最多也就六个。

对于李渊这些小儿子的出生,李世民倒是抱着很开放的态度,甚至向这些小弟们展示出一派友爱大哥的形象(此时的他还真是实际上的老大了,无论从帝国还是从皇家排行来说)。

三、说李渊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是有问题的!李渊只是不在处理国事了,李世民也不可能让他插手,但但凡需要李渊出席的场合,李渊都表现得极为得体

最典型的事例大概就是李渊归天前一两年,出席打败突厥可汗的庆功宴了。长期不去看李渊的李世民向李渊敬酒上寿,李渊欢笑大乐。他让被擒的突厥可汗当众起舞助兴,对李世民赞叹道:从古至今,能以中原扫清漠北的,让北方胡人和南方越人合为一家的,只有你做到了。李世民当着众人的面,也捧李渊的面子:儿子自幼听您老人家的慈训,做什么事儿都是听太上皇您的成算,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起舞,其乐融融。

这就是李渊,一个活得非常清楚的人,没有这份头脑的清楚,他不可能夺得隋朝的天下。虽然他建立唐朝的功绩被李世民刻意弱化,然而深入历史你才知道,李渊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个个出色,那都是李渊一手教导出来的,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李渊最无奈的,只怕是把这几个大儿子都教导得太出色了,以至于人人如虎如狼,非要吃了对方才罢休。

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李渊后来生的小儿子们,他大多只负责生,而不亲手调教了,因为这样,反倒让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去展现一番好哥哥的风采。


星火辰


简单来说,是李渊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唐高祖李渊心里那个苦啊,皇帝当的好好的,忽然有一天,皇宫喊杀声大作,不一会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进来告诉他:陛下,你两个儿子造反死了,现在咋办?

“咋办?当然交给我另一个儿子李世民啊,我早就想把皇位交给他了。”李渊想都不想就说。

这一天,是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又派兵把侄子们全灭了,要不是李渊机灵,大唐第二天就得换主人。

李世民没有亲自去找李渊,自然是不想背负弑父弑君的骂名,所幸李渊也没活够,父子两个最终见面,抱头痛哭,然后李渊就准备退休了,从看到尉迟敬德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个王朝不再属于他,他得腾地方了。

政变三天后,李世民成为太子,掌握了所有军政大权,成为大唐实际掌权人。八天后,屈突通镇守东都洛阳,关东稳住了。

十二天后,李渊表达了退位的想法,李世民推辞,哪能那么快啊,朝廷还没换血完毕呢。

一个月后,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封将军,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任宰相,天策府的人已经完成取代朝廷。

又一个月后,李世民登基,李渊退休,迎来“美好的”退休生活。

这一年,李渊正好60周岁,正好的退休年龄,不愧是大唐开国之君,就连退休都要跟未来保持一致。

在最初的两年,李渊的生活是挺不错的,他还住在皇宫太极宫,虽然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后宫也没有裁减,还不用劳心政务,日子真是美滋滋。

不过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注意力放在朝堂上,他在树立自己威信的同时,着重清除李渊留下的痕迹,政策能推翻就推翻,能否定就否定,甚至发出“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这种批判话语,要知道,李渊还好端端地坐在太极宫呢。

李世民肃清朝堂后,终于把手伸进了太极宫,他以恩赐为名将太极宫中的大部分宫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宫女放归家中嫁人,大约有三千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伺候李渊的宫女,自此以后,太极宫就冷清多了。

冷清是愁不坏李渊的,让他发愁的是李世民此举释放出的信号,他不该再住在皇宫中了,李世民才是大唐的皇帝!

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主动提出搬出太极宫,李世民很慷慨地把自己的老房子给了老爹,也就是当初李渊赐给他的宏义宫。

宏义宫只是曾经秦王的居所,无论是位置还是规模都不能和太极宫相比,不过李世民不管,改了个大安宫的名字,就让老爹住进去了,史书上的记载还是“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

李渊要是看到这记载,估计能砍死史官,他要是有办法,哪里会搬出太极宫,皇宫比不上亲王府吗?

搬进大安宫后,李渊跟李世民就很少见了,此时李渊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他也识趣,李世民不叫他,他几乎不出大安宫,以免遭儿子猜疑。关键是接下来的几年李世民好像忘了自己老爹还在世,从来不请安,有什么宴会之类的也不叫上李渊。

天天窝在家的李渊还能干什么呢?只能跟为数不多的妃嫔过活,外面不得不佩服李渊老当益壮,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入住大安宫第二年,六十多岁的他还得了一个儿子,就是日后的滕王李元婴,今天南昌的滕王阁就是他建的。

就这样过了几年,到李渊六十八岁那年,李世民宴请西突厥使者,难得地邀请李渊,一干重臣大将也在旁陪坐。

从李元婴的降生来看,这位见惯风雨的开国皇帝心理素质爆表,儿子的猜疑完全没能击倒他,不过在宴会上,看着西突厥使者的唯唯诺诺,他不由得想起他当初起兵时,对东突厥那是百依百顺,可短短几年间,东突厥已成过眼云烟,被唐朝消灭,西突厥也不敢轻视唐朝,估计李渊心中也在感慨,让位给李世民才是最正确的决策吧。

心里想着,李渊还向旁边的长孙无忌等人感慨:“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这话给李世民听到了,老爹这是在表扬我啊,我岂能没有表示,随后给李渊敬酒的时候,李世民也给李渊戴了高帽:“哪里哪里,都是老爹定的方针好!”(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

李渊笑开了怀,父子俩和好如初。

同年,李渊又一次出席公开活动,那是一次大阅兵,阅兵后的宴会上,李渊充分见识了儿子治下的大唐国力,史载“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曾经难以征服的外敌,如今都是他随意指使的臣属了,李渊由衷地感觉到欣慰,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李世民很适时地又来互捧:"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说的李渊高兴坏了,六十多的人还喝到半夜。

这一年,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是真的扭转了,他接受了监察御史马周的建议,决定在择定龙首原建造一座浩大的新宫(即大明宫的前身),给李渊居住。

可惜,次年,李渊就辞别了大唐盛世,遗言就是一切从简,李世民听了,准备一番后,将李渊葬入献陵。


平沙趣说历史


李渊有一个强势能干的儿子李世民治国,他确实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安享晚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李世民就算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渊当了太上皇也不能过问国事,否则会有性命之忧。李世民各方面都比李渊强,在李渊主政的时候,很多大政方针都是李世民制定的,也是李世民执行的。因此将国家交给李世民,李渊还是放心的,他住在太极宫中,除了与嫔妃们造人外,还真没有什么事可以做。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退位后的李渊依然住在皇宫中,每日与嫔妃为伍,也可以接见大臣,但是没有决断的权力。当初李世民屠戮侄儿时,李渊苦苦哀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孙子们,但是李世民依然将这些侄儿全部屠杀。

公元629年4月,唐太宗李世民将太上皇李渊从皇宫中迁出,安置在大安宫,并遣散太极宫的大部分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大安宫原是李渊为秦王李世民修的府邸,后来李世民将宫名换成大安宫,供父亲李渊居住。进了大安宫后,李渊深居简出,也不接见什么大臣,日子过得悠然乐然。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公元632年,监察御史马周直接斥责李世民不孝,马周提出了两点:其一、太上皇居大安宫不合礼制;其二、李世民当了皇帝基本没有去看望李渊。

公元633年,李世民举办大型宴会,突厥和南蛮首领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太上皇李渊也参加了。在酒酣耳热之际,李渊让颉利可汗跳舞,让南蛮子首领冯智戴写诗。颉利可汗还当真当众献舞一曲,李世民趁机拍李渊的马屁:父皇你看,如今北胡南蛮都成了一家人,在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呀,这全是父皇你的功劳啊,我做儿子的只能高山仰止啦!李渊十分高兴,也表扬了李世民几句,从此父子关系缓和。李渊当了九年的太上皇,这期间他又生育了30多个子女,其中著名的是滕王李元婴。


大秦铁鹰剑士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的不幸,可能也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不幸,却是大唐帝国的大幸。

大唐帝国迎来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正是有了这位伟大的皇帝,海外华人才得以自豪的宣称我们是唐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渊是一个昏庸甚至有点猥琐的老头,其实历史上的李渊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李渊就像一个了不起的操盘手,任凭大盘上下震荡,始终没有脱离他的掌握。

李渊的人生顶峰,是在他当皇帝这段日子里,他一方面控制着整个大唐帝国从胜利走向胜利,巨大的成功感包围了他,他在生活上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当皇帝的不到十年里,他的子女的数量呈几何数量爆发式增长。

然而,随着尉迟恭持着大槊浑身杀气地站到李渊的身边,李渊的幸福生活终于终结了。在看到尉迟恭的第一眼时,李渊就感到了心里的刺痛。

当尉迟恭大大咧咧的告诉他太子齐王造反,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的消息时,李渊的心在流血,什么造反,朕已经六十多了,还能有几年,太子只要在等几年,他就是皇帝了,他还要造反吗?

二郎你是好样的!

此刻他想到了很多人,想到了他的姨夫隋文帝,他的表弟隋炀帝,他心中一阵叹息,历史又要重演了吗?这就是当年二郎劝我化家为国的代价吗?这个代价也未免太昂贵了!

但这个念头只能一闪而过,因为更重要的生存问题接踵而至,二郎会不会学他的表叔杨广?不行,绝不行!无论如何我都要活下去!

李渊下定决心后,开始了他的表演,他用最大的能量平复震惊的心情,语气平和的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表彰着杀了自己爱子的侩子手尉迟恭,尽管他的内心在滴血。


为了生存,为了颜面,李渊识趣的退位了,李世民登基,李渊的住房也被重新安排,太极殿不能住了,他被强迁到了大安宫。

自此后,李渊开始了放飞自我,整天喝酒,造人,赌博,就如同所有纨绔子一样。只是你不知道的是他喝酒,喝的是闷酒!他郁闷,他失落,从在云端的大国帝王变成一个被强迫退休的老头,巨大的权利成了昨日黄花,围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们都赶着去抱二郎的大腿去了。

去吧,去吧,当年你们也是这样抛弃隋朝小皇帝的,那小孩子算起来还是我的侄孙呢!好在还有裴三这个老东西能来陪我说说话,不过听说他也要出京了,朕身边的说话的人也要没有了。唉!

他天天眠花宿柳,其实他只能在后宫中寻找到当年朝堂上指点江山的雄风。


他赌博,别人赌博是为了乐趣,他赌博却是苦涩的,他是做给二郎看,二郎,爸爸已经是一个废人了,爸爸已经不再把天下放在胸中了,你可以放心了吧。

二郎啊,当初你们兄弟五人(还有玄霸,智云这是李渊五个最大的儿子),现在我只有你一个大儿子了,我都这样了,你可不可以多来看看我!

李渊近乎于哀求的表现让李世民彻底放心,但是李世民始终不愿意多去见见自己的父亲,幸好长孙皇后时常带着承乾,青雀去看望爷爷,这也让李渊灰色的生活有了一些亮色。

就这样李渊不咸不淡地过了几年,突然一个消息如同炸雷一般在李渊耳中爆开,二郎灭了东突厥汗国,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被活捉了!

李渊听到这个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二郎,好样的!朕的屈辱,我华夏男儿的屈辱终于被你用铁与血洗刷干净了!

李渊遥想当年晋阳起兵为了争取东突厥支持,李渊卑辞厚币向突厥称臣,这是李渊心中永远的痛,这就像一座大山,在每一个午夜梦回压得他透不过气,终于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为他移走了这座大山!

这一次,在庆功宴上,李渊开心的像一个得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他仿佛重又回到了几年前,用不可质疑的口吻命令颉利为大唐皇帝跳舞祝寿,他看着漠北的雄鹰如同一只温顺的小鸡一样在手脚不协调的跳着舞,努力取悦自己的样子。

他终于和自己的儿子和解了,也和自己和解了,二郎,你真是一个好皇帝!你真是朕的好儿子!大唐交给你朕真的很放心!   

他老泪纵横的搂住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也紧紧抱住自己的父亲,就像小时候一样,此时所有的猜忌,防备,不甘,屈辱,小心翼翼都成了过眼云烟,太上皇与皇帝面对面唱着,跳着,其乐融融,开心之极,这两个人的心结终于打开。大唐的两位最尊贵的人的手再次牢牢的拉在一起。   

从此以后,李渊这才做回了自己,他才感受到了太上皇的富贵与尊严,他平稳度过了人生最后两年,最终没有任何遗憾的告别了这个世界。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他会去向李建成忏悔,大郎,你不该怪二郎,二郎他不是一个好兄弟,但他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好皇帝!

我知道你做皇帝也应该不错,但是爸爸了解你,你不可能达到二郎的高度。其实错在爸爸,爸爸不应该在当年给了二郎希望,又亲手毁了这个希望,这就种下了你们兄弟失和的种子,其实我不应该立你做太子的,如果立二郎,我相信他的胸怀,你们可以活的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