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時代蒙古國人口大度減少了?

平安中國742


說蘇聯時代蒙古國人口大幅度減少是個錯誤的偽命題。




1918年蘇聯剛剛成立,蒙古國當時總人口60萬,其中喀爾喀蒙古人49萬。

到1989年蘇聯解體前夕,蒙古總人口超過200萬,其中喀爾喀蒙古人165萬。在70年時間裡,蒙古國人口增長了三倍多。不但超過了世界人口平均增長率,甚至增長率還超過了中國。

截止到2019年,蒙古國總人口超過了320萬,在100年時間裡,人口增長了五倍多,如果不是蒙古國人口基數太小,如此高的增率完全可以用人口爆炸來形容。


造成蒙古國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清時期造成的。在大清康熙年間,蒙古分裂成漠南、漠西(準噶爾部)、漠北(喀爾喀部)三部分。

其中漠南蒙古最早被大清征服,所謂的滿蒙一家主要指的是漠南蒙古。

對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和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大清開始採用招撫的政策。但後來準噶爾部攻打喀爾喀部,被逼的走投無路的喀爾喀部只能向大清求救,臣服於大清,由此也引發了大清和準噶爾部長達70年的戰爭。

最後漠西準噶爾部戰敗,大清把天山南北麓廣大地區收入版圖。曾經最強悍的漠西準噶爾部,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準噶爾部滅亡後,曾經蒙古三部中最弱小的喀爾喀部卻得已生存下來。



滿清統治者對喀爾喀部並沒有掉以輕心,採取很多政策限制喀爾喀部的人口增長的策略。

其中最突出的有兩條,一個是“減丁”政策,喀爾喀部的蒙古人不能與其他民族通婚,由於喀爾喀部生活條件艱苦,“減丁”政策有效減緩了喀爾喀部的人口增長。

另外為了減少喀爾喀蒙古人的好鬥性,滿清在喀爾喀部大力推行藏傳佛教,鼓勵喀爾喀人出家。這一招很厲害,在唐代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就有控弦百萬,動不動就直抵長安城下,害的大唐也不得不採用和親政策,先後把文成、金成兩位公主送到拉薩。

但自從吐蕃人信奉藏傳佛教以後,戰鬥力迅速下降,人口急劇萎縮。到乾隆年間,偌大的青藏高原,竟然抵擋不住來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廓爾格的攻擊。

事實證明,自從喀爾喀部信奉了藏傳佛教以後,人口也急劇萎縮,戰鬥力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滿清統治者兵不血刃,就解決了喀爾喀部的潛在威脅。

1909年xx在南方起事,其中有一句檄文是“驅除韃虜……”。當時對這句口號最敏感的既不是滿清統治者,也不包括已經被同化的漠南蒙古。

在歷史上,只有喀爾喀蒙古才被稱為韃靼,韃子。xx領導的革命軍既然喊出這樣的口號,擺明了就是要與喀爾喀部為敵,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刻意挑撥,喀爾喀部就這樣從中國分裂出去。但喀爾喀部落也因禍得福,由於在蘇聯的唆使下,蒙古國廢除了佛教,人口才得以迅速恢復增長。

其實蒙古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很難定位和中國的關係,1961年中國糧食供應遇到困難,蒙古國無償援助中國小麥1萬噸,麵粉6000噸,牛羊肉1000噸。

中國想用貿易支付方式償還,蒙古國沒有同意,理由是我們是一家人。而當時蒙古國人口只有95萬,援助中國的這些糧食,幾乎掏空了蒙古所有的糧倉。


花近高樓1


這個問題的表述並不準確,因為從1911年獨立以來,蒙古人口就始終處於增長狀態,且在蘇聯的羽翼下,蒙古的人口增長甚至出現了“高峰”。

作為蘇聯事實上的“第16個加盟國”,蒙古自分立的那一刻開始就始終是一個異常尷尬的存在,100多年以來,這塊本屬於東方大國的土地卻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今天依然和原宗主國勢同水火。而蒙古的“蛻變”,最根本原因在於俄國的“控制”,而後是蘇聯。

1911年,趁辛亥革命風起雲湧,沙俄煽動蒙古高層分立,開啟了蒙古“自立門戶”的歷程,而後北洋政府不斷與沙俄勢力鬥爭,皖系軍閥徐樹錚更是於1919年武力收復蒙古。

但由於北洋政府軍閥混戰,加上十月革命的成功,蒙古再度在蘇俄的“幫助”下分離出去。隨著1922年建立君主立憲制政府,1924年建立共和國,蒙古距離宗主國越來越遠,而此時在南京國民政府對此也有心無力。

在蘇俄以追擊白軍的名義進入蒙古後便開始了在蒙古長達70多年的駐軍,而被蘇聯扶持的蒙古也徹底淪為傀儡,不得不唯蘇聯馬首是瞻。

斯大林時代,蘇聯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對蒙古進行了全方位控制,包括控制蒙古經濟大權,全面排除第三國投資;扶持親蘇派執政,以蘇聯為綱;禁止民眾崇拜成吉思汗,大量清洗封建王公和喇嘛;全面廢除回鶻蒙古文,推行西里爾蒙古文;要求蒙古領導人與蘇聯人通婚等。

通過一系列控制,蒙古成為蘇聯事實上第16個加盟國。

但蒙古的人口卻並沒有在如此嚴密的控制下有所減少,相反,蒙古的人口始終在不斷增加。

今天的蒙古,人口滿打滿算也不過320萬,其中還包括很多外來移民。這樣的人口數量,不及我國一個地級市的人口,看起來確實不多。

但即便如此,這也是人口大爆炸的結果,因為蒙古人口在起步時更是寥寥無幾。

1911年蒙古分立時,蒙古人口只有區區不到50萬人,而且還處於人口負增長中。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尷尬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清朝至1691年征服漠北蒙古以來,就將木蘭蒙古的盟旗制度進行了全面移植。

盟旗制度的本質,是將蒙古高原劃定為若干遊牧板塊,各部落只能在清朝劃定的板塊內遊牧。此規定雖然有效杜絕了各部落之間的矛盾,但卻徹底改變了蒙古部落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大大降低了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加上各板塊內部人口數量有限,近親結婚不僅導致人口素質驟降,梅毒等性病的流行也在威脅人口生存。

與此同時清朝還將大量蒙古青壯男丁編入八旗蒙古軍,並在蒙古高原廣建喇嘛廟,要求蒙古人皈依,這種計劃生育使得蒙古人口越來越少。

更要命的是,清朝還默許晉商深入蒙古經商,本質是掠奪蒙古各部的財富,使其債臺高築、窮困潦倒。

而且清朝也在有意識地引入沙俄勢力消耗蒙古勢力,這種長達200多年的人口政策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卻也使漠北蒙古幾乎赤地千里。

所以,蒙古分立時,人口少到忽略不計。

但當蒙古淪為俄國附庸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雖然北洋政府與沙俄反覆爭奪,但始終未爆發大規模戰爭。蘇聯成立後除了諾門坎等邊境衝突,幾乎與戰爭絕緣,即便二戰也是如此,這使得蒙古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人口增長環境。

而以1950年為界,蒙古人口增長的速度確實有明顯差別。1950年之前,蒙古境內的幾個大事件,使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了反覆,一是肅反運動,二是二戰。

30年代的蘇聯大清洗運動也波及到蒙古,親蘇的蒙古高層趁機大肆屠殺蒙古封建王公和黃教喇嘛,導致蒙古至少有5%的人口損失,實際損失人口數量更大。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並未波及蒙古,但作為蘇聯的附庸,蒙古被徵調大量士兵參戰,他們在蘇德戰爭和蘇日戰爭中,出色地發揮了“炮灰”的作用,使蒙古人口又一次出現了巨大損失。

但二戰結束後,蒙古人口增速就開始逐步加快了。雖然蒙古長期落後,但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的蘇聯扶持力度也非常大,蒙古經濟水平出現了較快增長。

雖然蘇聯的經歷改革越改越死,但有蘇聯的援助,蒙古的生活水平並不算太差。但當蘇聯解體後,失去靠山的蒙古瞬間陷入了經濟危機,人口增長也迅速放緩,直到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後,蒙古搭上東方大國的快車人口才再度膨脹。

不過因為2012年《限制外國投資法》的出臺,蒙古的好日子到了頭,經濟也一夜回到解放前,人口增長速度再度放緩。

所以蘇聯時代,蒙古人口還是不斷增長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為何蘇聯時代蒙古國人口減少?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大清洗的發生。

蒙古國在蘇聯的插手下從中國獨立出去後,便倒向了蘇聯,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蘇聯在20世紀三十年代進行了國內大清洗,斯大林借大清洗把反對自己的人員替換迫害,大量蘇聯高層人員在大清洗中被殺。

這場大清洗同樣波及蘇聯的加盟國和衛星國,作為蘇聯控制下的蒙古國也遭到大清洗,大清洗後期,斯大林不滿意蒙古國根登的清洗程度,將其處決,讓喬巴山掌控蒙古國,並派蘇聯野戰軍進入蒙古國,更大規模的大清洗展開。

大清洗中,斯大林軍隊屠殺了蒙古3%到5%的人口,殺掉了大量僧侶,毀壞了約2000座修道院和寺廟,蒙古人連自己的祖先、蒙古人的榮耀——成吉思汗,都不得崇拜。



其二,戰爭損失。

在大清洗後,蒙古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被一掃而光,黨政軍和宗教界著名人物亦被殺戮殆盡,傳統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經濟亦完全被蘇聯控制。

二戰時,被蘇聯控制的蒙古對“兄弟般情誼”的蘇聯發起了“只求貢獻不求回報”的支援運動,向蘇聯捐助的金錢和物資遠遠超過自身承受能力。蒙古不僅直接派兵參加蘇軍作戰,還強令國民前往蘇聯服勞役,二戰時一直按斯大林要求保持著8至10萬軍力。

本就稀少的蒙古國人口,又在慘烈的蘇德戰爭中減員嚴重,大量的蒙古人口有去無回,死在戰場上,造成蒙古年輕人口的大量減少,形成“斷代”式人口銳減。



其三,受控的蒙古國非常落後。

蘇聯控制下的蒙古,沒有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蘇聯為了自身發展和壓制蒙古國,毫無節制的壓榨索取蒙古國資源和勞動力,不斷被迫付出超過自身能力的蒙古國人民,根本沒有力量發展自身,造成蒙古國的發展緩慢。

緩慢的發展,使蒙古國貧困,醫療衛生條件跟不上,蒙古人遇到天災疾病死亡率高,蒙古人口減少。



結語。

蘇聯時代蒙古人口減少“人禍”是主要原因,沒有獨立地位的蒙古國受制於人,遭到大量政治屠殺和戰爭減員,生活在醫療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死亡率高。

蘇聯時代對蒙古國的壓制是人口難以增長的主要原因,寫和歷史上蒙古遭到金國的減丁政策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一個民族,只有背靠強大的獨立國家庇護,才能不斷髮展,受制於人,永遠沒有出路。如果當初蒙古國不獨立出去,背靠祖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致,共同維護國家的獨立,共同謀求發展和富強,也不會有如此結局,看看內蒙古的蒙古人,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明歷史,知興替,懂得失,歡迎大家關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一、地貌氣候惡劣。蒙古國惡劣的地貌氣候是限制人口增長的一大因素。蒙古國內植被多為草原,還有大面積的戈壁沙漠。蒙古高原北部鄰近西伯利亞,常有大風雪,冬季長夏季短,降水量少,晝夜溫差大。在古代,蒙古高原上縱使實力十分強大的部族也會因為一場雪災而消亡。而在蘇聯時期,蒙古國的地貌氣候同樣惡劣。

二、生活方式。蒙古國主要是畜牧業與採礦業為主。遊牧是蒙古國人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但這種情況下人口分散,很難建立起大型的醫療設施,這導致了新生兒的成活率不高,疾病死亡率卻很高。同時,大型的教育設施也很難建立,教育的缺失也使人才匱乏,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上世紀蘇聯與美國的“冷戰”,結果就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為蘇聯附庸的蒙古國自然難逃運動劫運,整個蒙古國國力空虛,基礎建設嚴重滯後,民不聊生在所難免。

三、地緣政治影響。蘇聯除了與美國“冷戰”外,與另一個大國即中國也長期交惡。於是,蒙古國成為了中蘇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帶,戰爭的陰雲在這片苦寒之地瀰漫,試問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繁衍後代呢?


瀘火純情


簡單啊,蘇聯時期,蒙古是他的傀儡政權,好多蒙古人並不情願蘇聯的擺佈,那蘇聯就開始“清洗”唄!對蘇聯自己人還清洗呢?蒙古人就更不用可惜了!


求知問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你從哪裡得知蒙古國人口在冷戰期間大幅減少的?


執劍者阿川


蒙古大清洗。又稱蒙古1937年大清洗,指的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的一場政治迫害。1930年代蘇聯大清洗時期,斯大林軍隊屠殺了蒙古3%到5%的人口,殺掉了大量僧侶,毀壞了約2000座修道院和寺廟。

蒙古國保衛蘇聯。至於蒙古國,在二戰期間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口衝上前線為蘇聯而戰鬥,從莫斯科到柏林,到處都有蒙古士兵參戰。“莫斯科戰役”爆發時,蒙古國有兩個騎兵團前往莫斯科,為蘇聯保衛戰付出性命。這些蒙古人在戰場上基本上都是有去無回,導致蒙古國人口基數進一步下降。

蒙古國醫療不發達。蒙古經濟比較落後,蒙古國政府即使有心幫百姓提高醫療條件,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將政策落地執行。因此,蒙古國的醫療條件相對簡陋,只能眼睜睜看著死亡率居高不下。至於其中一部分有財力的蒙古人,為擺脫這種困境,也會想盡辦法移民到其他國家,而不是在國內興辦企業以發展經濟,資金外流導致蒙古國的處境更加艱難。


尋找歷史的truth


首先是歷史原因,外蒙古是二戰時蘇聯與日軍對峙的前哨,也就是邊境地區。在這個地方,局勢是很動盪的,不可能有大量人口聚居。再加上外蒙古與中國的聯繫被切斷,南方的人口不能遷徙到北方。

第二個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開發內蒙古,大量漢人湧入內蒙古地區。勤勞能幹的漢人,給這片世代以遊牧為主的地區注入了新活力。結果內蒙古不但人口增長迅速,經濟也在高速發展。如今內蒙古的人均GDP已達7萬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了窮困落後的外蒙古。生活水平的改善才是內蒙古人口碾壓外蒙古的主要原因。


不在場齋


一:蒙古地廣人稀,人口基數較少。

二:1930年代蒙古大清洗,斯大林屠殺了蒙古3%到5%人口,殺掉了大量僧侶,毀壞了近千座道院和寺廟。

三:人口遷移,蒙古國國際遷移頻繁,每年有幾千年輕人以到國外學習的機會離開蒙古國(對於蒙古人口本身就比較少的來說,出國多回來少,就造成了大批流失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