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憲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歷久彌新的“中國方案”

“當毛主席批示‘鞍鋼憲法’的消息傳到鞍鋼,鞍鋼上下都非常激動。”直到今天,90歲高齡的鞍鋼股份鍊鐵總廠退休人員李忠茂談起“鞍鋼憲法”,依然難掩激動心情。

196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轉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毛澤東代中央起草批示,將鞍鋼實行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制度稱作“鞍鋼憲法”,要求在工業戰線加以推廣。這是新中國工業企業發展進程中的大事件,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

“鞍鋼憲法”誕生60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這項影響深遠並歷久彌新的“中國方案”的故事。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鋼鐵工業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工業領域。鞍鋼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鋼鐵基地,其發展更離不開對企業管理制度的探索。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鞍鋼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將“馬鋼憲法”管理模式引入我國企業。這一模式來源於蘇聯最大的冶金聯合企業——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公司,旨在推行“一長制”,強調行政命令,依靠少數專家制定標準化規章制度,在技術上也只認同專業精英。此模式在我國企業恢復生產初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問題逐漸顯現,如廠礦負責人鑽研業務少,官僚主義多,職工得不到有效指導,缺乏工作動力等。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鞍鋼生產現場

具有創新精神的鞍鋼人,一直在努力突破“馬鋼憲法”的束縛,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調動職工積極性、推動技術創新等方面不斷探索,職工首創精神得到發揚,新技術和尖端技術不斷湧現。經過努力,鞍鋼逐漸形成“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獨特模式:“兩參”即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工人群眾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即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即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毛主席批示“鞍鋼憲法”手跡

1960年3月,鞍山市委向中央上報《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毛主席對這份8000多字的報告十分讚賞,他在批示中說:“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不覺得文字長,再長一點也願意看,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自此,“鞍鋼憲法”誕生了。

“那時候,每個職工手裡都有一個小本子,裡面記錄著‘鞍鋼憲法’的內容。”

“那時候,每個職工手裡都有一個小本子,裡面記錄著‘鞍鋼憲法’的內容。每每學起來,大家都非常振奮。”據鞍鋼股份鍊鐵總廠退休人員李忠茂回憶,當年任2號高爐長的他,因“鞍鋼憲法” 受益良多,他和工友們發揮專長,利用在國外學到的先進鍊鐵技術,保證高爐穩定生產。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鞍鋼憲法”

李忠茂的回憶只是當時無數鞍鋼職工熱火朝天抓生產的一個縮影。自毛主席批示“鞍鋼憲法”後,鞍鋼黨委制定了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規劃,由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孟泰、王崇倫牽頭組織的技協活動高度普及,解決了許多生產、技術方面的難題,1960年共提出合理化建議80多萬件,經研究採納實施22萬多件。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鞍鋼集團博物館仿真場景“王崇倫家裡的革新會”再現了當年各路技術能手、發明大王在一起研究技術、攻關課題的情景。

“鞍鋼憲法”很快在全國得到推廣,周恩來總理曾讚揚大慶油田在實踐中運用了“鞍鋼憲法”原則。“鞍鋼憲法”是對我國工業企業發展道路和管理模式的成功探索,其鼓勵開展技術革新並動員全員參與的理念,也與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相一致,並對歐美及日本等外國企業的生產管理產生一定啟發。

“‘這個‘傳家寶’現在光榮地交到新時代鞍鋼人的手裡,我們有責任將其傳承下去,並不斷髮揚光大。”

“鞍鋼憲法”誕生60年來,鞍鋼人一如既往傳承和弘揚“鞍鋼憲法”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從孟泰、王崇倫、雷鋒到郭明義、李超……以這些勞動模範、道德模範、精神文明標兵為代表的鞍鋼人,有著濃厚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艱苦奮鬥、創新進取的精神,體現著“鞍鋼憲法”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蘊。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鞍鋼新貌

“故障出在哪?生產卡在哪?一線工人最有發言權。‘鞍鋼憲法’在建設創新型企業的進程中,在增強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激發工人的首創精神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全國勞模李晏家說。他所在的鞍鋼股份煉焦總廠堅持幾十年開展“一日廠長”活動,鼓勵職工提出“奇思妙想”,職工們的責任意識和創新熱情不斷增強,這是“鞍鋼憲法”精神在鞍鋼生產活動中的體現。

“鞍钢宪法”:60年前的勇敢探索 历久弥新的“中国方案”

鞍鋼集團的現代化操作現場

“只有實行‘三結合’,各展所長,合作攻關,才能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有所作為。”全國勞動模範李超是鞍鋼冷軋廠首席技師,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超勞模創新工作室”裡,由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幹部和技術工人組成的34名工作人員各展所長開展合作公關,其管理模式也正源於“鞍鋼憲法”。如今在鞍鋼,200 多個立足生產一線的廠級以上職工創新工作室,將職工創新的小溪匯聚成推進企業發展的洪流。

“60年來,‘鞍鋼憲法’始終是鞍鋼最響亮的企業名片。這個‘傳家寶’現在光榮地交到新時代鞍鋼人的手裡,我們有責任將其傳承下去,並不斷髮揚光大。”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譚成旭如是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芳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