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丙子胡亂對朝鮮王朝有什麼影響?

雪夜獨步111


丙子胡亂對朝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奉滿清為正朔,成為滿清的附屬國。定時納貢,並以王子二人為質,誅殺主戰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義士”。
  2. 朝鮮以“小中華”自居,投降於韃虜,自王及民無不陷入巨大的道德自責感。
  3. 丙子胡亂對朝鮮政治文化的影響很大,士民對投降韃虜的朝鮮上層失望和不滿,表現和反映這方面情緒的文學作品很多。
  4. 從文化上鄙視滿清,事實上又不得不屈服滿清,這種矛盾的心理長期伴隨朝鮮,對於朝鮮民族性格造成巨大影響。
  5. 給滿清定期的供奉,加重了朝鮮的經濟負擔。

老王聊歷史


1636年說的是明崇禎九年,大清入侵朝鮮的戰爭,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韓國史書又稱為“丙子胡亂”

  愛新覺羅,皇太極建立大清後,將建國之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得知此事以後眾說紛紜,日積月累的情緒日益高漲,紛紛對皇太極的行為進行指責。眾所周知,當時的朝鮮還是以明朝為正統,對於崛起的大清,很不以為然。朝鮮王室如此霸道,自然引起皇太極的不滿,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親率由滿族,蒙古和漢軍等軍隊組成的十萬大軍進攻朝鮮,這是後金第二次進攻朝鮮,面對後金的強大軍隊,朝鮮王室軍隊不堪一擊,皇太極僅用12天就來到了京城城下,這次時間之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當時的皇太極在漢城東南面的漢江三田渡舉行了朝鮮受降儀式,儀式結束之後,清軍撤離朝鮮。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就在當年六月,皇太極要求朝鮮王室為其豎立一塊歌頌皇太極平定朝鮮功勳的石碑,即“大清皇帝功德碑”1639年,“大清皇帝功德碑“樹立在漢城漢江南岸,這是由兩塊石碑組成的碑刻,碑文由滿文,蒙古文和漢文書寫,其內容大致相同,多為歌頌皇太極的豐功偉績。自從石碑樹立之後,其中一塊不久就遭到了破壞,目前已經蕩然無存,而如前倖存的這塊,也歷經磨難,1895年它被扔進了漢江,在江底沉睡了了近20年後,再次出現,之所以這兩塊石碑如此不待見,是因為韓國人歷來將其視為”恥辱碑“的存在。

  要說到對朝鮮王朝的影響,清朝入侵朝鮮,給朝鮮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使朝鮮成為清朝的屬國,加重了朝鮮經濟的負擔,加速了朝鮮王朝的衰落。





高小炮


丙子之役指的是崇德元年(1636年)至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入侵朝鮮的戰爭。這是滿族人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第二次大規模入侵朝鮮的戰爭,韓國史書中又稱之為“丙子胡亂”。

16世紀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國東北崛起,努爾哈赤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後金政權,與明朝對抗,作為明朝的從屬國,朝鮮曾經同明朝三次聯合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別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鮮雙方面軍隊的打擊,朝鮮派了一萬多軍隊。

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命二貝勒阿敏等率3萬大軍徵朝鮮。阿敏統率大軍,用“潛師夜襲,急如風雨”的戰術,過鴨綠江,陷義州,佔平壤,勢如破竹。朝鮮內部,慌亂一團,戰守無策,大官紛逃。朝鮮國王李倧(仁祖)攜王妃、子女,逃到江華島。李倧反對主戰派的主張,請求同後金議和。三月五日,後金代表和李倧及其代表在江華島按照女真人的習俗,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定盟後,阿敏命官兵縱略3天,給朝鮮百姓造成一場災難。然後按照皇太極的汗諭,自朝鮮撤兵,只在義州留下一支監視性的部隊後撤出。

皇太極第一次用兵朝鮮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其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立場;其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其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但朝鮮同明朝關係很深,不久後金與朝鮮又發生新的摩擦。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立而不跪,清朝的官員按著他跪,雙方撕扯,仍不屈服。大典之後皇太極大怒,認為這是朝鮮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皇太極決定再次用兵朝鮮。

從朝鮮的角度說:後金/清朝的入侵,給朝鮮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使朝鮮成為清朝從屬國;加重了朝鮮經濟的負擔,加速了朝鮮王朝的衰落。 從清朝的角度說: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使朝鮮和清朝由敵對關係變為君臣關係;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由敵人的基地變為自己的後方,從而解除了西征蒙古、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