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關注:有竹居 無垃圾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鄭望之《向過婺源帖》

鄭望之《向過婺源帖》,行書.紙本,縱34 3釐米橫47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鄭望之的書法,坦言之,在歷史上寂寂無名。儘管鄭望之書史無名,但這件作品的技巧水準還是非常高的,行筆勁秀,流暢,鋒芒時現,不失為一件佳作。

宋朝書法家鄭望之的《向過婺源帖》又稱《向過帖》,是鄭望之寫給友人的一封信札。從內容及語氣等可推斷,此札當是其晚年致仕後所寫。觀此作,我們不難發現鄭望之的書法受蘇、米書風的影響很大。北宋書法崇尚意趣,至南宋“尚意”餘緒猶存,特別是蘇、黃、米三家對南宋書壇的影響巨大。鄭望之此作以蘇軾書風為主調,字勢變化豐富,揮運自如的感覺又借鑑了米芾的書風。從整體來看,此作比較厚重但不滯不悶,筆法嫻熟流暢。可見,鄭望之在書寫時應是心態放鬆的。不以書求名者往往在書作中流露出自然率性的特點,鄭望之也是如此。

字帖開頭寫到:“向過婺源,山川草木,大勝饒信間。明日越芙蓉嶺,到新安,江山氣象,反不如屬縣。”上饒市古稱饒州和信州(即文中的饒信),新安就是古時的徽州,芙蓉嶺位於現在的婺源縣溪頭鄉。雖已過去八百多年,但從字裡行間仍舊可以感受到那時候婺源山川草木的引人入勝。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鄭望之《向過婺源帖》(局部)

正如《向過婺源帖》中寫到的:“老兄前守霅川,而來蒞此邦,想更覺寂寞,及得來書,山罅中作一遨頭,亦足自樂,乃知賢者安於所遇,無往不樂。”這句話的大意是:要是覺得寂寞了,就把自己當成是山坳裡的土太守吧,要知道人生就是隨遇而安啊,沒什麼不可以快樂的呀!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鄭望之《向過婺源帖》(局部)


鑑藏印記:“許子仙鑑定印”(朱文)、“季修波古”(朱文)、“受青”(朱文)。

在臨摹中,我們比較關注局部用筆的準確、結字的到位等;但在創作中就應該從整體著眼了,學會處理整體關係。可以參照此帖中的一些處理方式,如第一行前六個字用筆較重,後四個字較輕;第二行前七個字用筆較重,尤其是第五、六個字最重,而後三個字較輕;前三行下半部的字用筆都不同程度地輕,而第五、六行下部的字則重一些。當然這樣分析顯得過於機械,且實際操作也沒這麼簡單,但至少我們要明白創作就是既要製造矛盾又要解決矛盾,矛盾性越大,處理手段越多樣化,作品就會越成功、越經典。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望之頓首再拜。向過婺源,

山川草木,大勝饒信間。明

日越芙蓉嶺,到新安,江山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氣象,反不如屬縣。

老兄前守霅川,而來蒞此邦,

想更覺寂寞,及得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來書,山罅中作一遨頭,亦

足自樂,乃知

賢者安於所遇,無往不樂。適宏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父在坐,同為絕倒,然竚聞

召節入輔

中興,豈久遨于山罅者邪。

望之再拜


單字高清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宋 鄭望之行書《向過婺源帖》,滿滿的尚意書風


熱門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