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一个人的行走,可能存在终极,一群人的行走,可能没有终极。当世界以可笑的方式存在,我们容纳更多的,不是笑声,不是欢呼声。虽然这个世界,正在以可笑的方式存在、发展。走在尘土飞扬的大地上,身影常常被尘土淹没,走在光芒照耀的大地上,身影常常被光芒淹没,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完美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自我的,又不是自我的,每个人的行走,都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正如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有时只有被动,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由于生存本身的冒险,行走理所当然更是。从一本书的光芒开始,我们如果平心静气,就常常能够触摸到作者内心燃烧的因子。虽然也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但无论怎样的作者,如果真正具备了良知与正义,悲悯甚至恻隐,具备了爱或者宽容,那么,作者的文字,无论外在怎样粗糙,内在的质感都会发出金属的吟唱,不是大江东去,也会金戈铁马,抑或烛光摇曳,让我们在灵台之地,看见闪烁。如果幸运,当黄昏临近,黎明渐去,我们凝神静观,还会看见摇曳行走的烛光,仿佛孱弱的身影,虽然,这种孱弱,很有可能,被黑暗冻灭。

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声音,是多数人的梦想,也是多数人的妄想。但无论哪一种,只要客观允许权利存在,无论声音高贵激越,卑微低沉,我们都没有权利指责,更没有权利诘难——野百合也有春天——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也有生长的权利。但这不是一本妄想的书,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行走的书,抑或流浪的书,倾诉,成为一种飞翔的姿势,打开它,就能看见声音。作者离我很近,又离我很远。当作者的文字送达我手,我的沉默,淹没了我的荒凉。


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我对一本书的评判标准是:质感——内在质感——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我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善良,有良知,至少懂得正义或者悲悯甚至恻隐,至少基本懂得爱——对人、对这个世界。我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是:即将发生的、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都统统见鬼去,因为一切存在的瞬间都是不可捉摸的异面。当这部书稿摆在我面前,我却好长时间都没有打开。近来,我对文字,越来越敬畏,我对驾驭文字的人,也越来越敬畏,唯一的例外是,对作家,越来越不敬畏,对文人,越来越不敬畏。这是我的矛盾,也是我的理想。唯一幸运的是,作者不是作家,更不是文人,而是像我一样,在生活中努力做潜泳的人,我的内心渐渐平静,又渐渐荒凉。看到这些宛如土豆或者月光一样的文字,我知道我的荒凉来自于遥远,又来自于迫近。

作者是一个曾经的军人,八年的军旅,练就了作者的胆魂与审美判断,军人的素质作者都具备,这是作品的质地之一。其次,作者是一个流浪者,或者精神流浪者,这是本书的质地之二。再者,作者现在的飘忽性,宛如秋天渐渐枯萎的树叶,站在枝头努力眺望春天——被动的生存性。还有,作者外在的卑微,仿佛时光里凝聚的尘土,只有黑暗,或者闪电,才能擦亮其内在,高傲的骨骼……

生存的艰难,让我们不得不凝聚起生命的所有能量,与时光较劲,与黑暗对抗,成为我们唯一的出路:作者幼年失怙,稍微年长,开始肩挑背扛,把生活与出路都装进行囊。眺望远方,成为作者少年生命中唯一的奢侈:种地、学艺、打工、从军……从株洲到广元,从广元到成都,数年风雨,卅载艰辛,生命的舞蹈泛滥着汗水与泪水,行走的孤独搅动着光芒与尘土,笑容、泪水、卑微、高傲、坦荡、狡诈、正义、邪恶……渐渐磨亮了生活的底色,渐渐搅动起作者内心的风暴,渐渐引爆作者倔强的血液,而这些,却又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了作者的文字底蕴。当作者激情澎湃,于每天的行走中,感动于大地的辽阔,感动于长空的高远,感动于生活的敌视。于是,生活的假象清醒了作者,群体的谎言明亮了作者,真理的血腥温暖了作者。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的苦涩多于微笑,我的寂寞多于喧嚣:我们如果不是生活的君王,就是生活的佞臣,我们如果不能强奸生活,就被生活强奸。匍匐,匍匐,再匍匐,我们,成为时光里的宿命。


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这部书,本来叫做《城市与狗》,最后,却不得不成为——《城市的天空》,实质上,城市是根本没有天空的。城市只有高楼,只有喧嚣,只有挣扎,只有血腥与罪恶,只有欲望与污浊,只有生命对抗的两极,只有看不见和看得见的。你如果有幸生活在城市,你如果不幸生存在城市,你就会明白,城市的天空,已经被防盗门,被围墙,被监视的一切系统所切割,已经被权欲,被特权,被强权,被隐形的手操控,整个城市,正在被贩卖,被涂改,被扭曲,被和谐……在这样的城市,你能看见天空吗?你能感觉到天空的存在吗?

正是如此,作者说,“城市是一种符号,带给人惊喜,也带来失落,城市里既有梦想的光辉,也有真实的陷阱;既有幻灭的渴望,也有意外的截获。”在这样的生命基调上,作者对城市的理解与感慨可想而知,作者对生命的切入与反思也可想而知。当我前前后后仔细阅读了作者的这部书稿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只有沉默,沉默,或许是对生活的最好注释,作者的鲜血与泪水,欢乐与悲愤,全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走着,像庄稼一样真实,像道路一样悠长。

整个作品,分为五个部分:虞诈;沉浮;抗争;隐忧;守望。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重点,但又相互牵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短小而有质感的文字,虽然有些小小的粗糙,但精髓却像黑夜里的磷火,光芒虽然微小,但仍然炽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小见大,通过一点或者一个侧面来有机展现,突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身在江湖》,直接人物三个:老板,李阳,小吴。事件很小,李阳是主管,不小心当中就被小吴设置了一个陷阱,最后,李阳的主管职位在自然当中就丢掉了。这个故事很小,情节简单,几乎淡化,但是通过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人的欲望性与排他性,这是小人物的无奈的奸诈,实质上这是人性的隔离性而导致的值得同情的追逐结果。再看《勇敢》,很小的事情,一个已经找好下家的职员,平常与领导总是一唱一和,顺应领导的一切,有一天却突然与领导翻脸,原因是他已经找到了新的出路,这个故事只有两百来字,却字字见血:我们在生活中谁不是这样呢,谁不是见到领导唯唯诺诺呢,一旦不在领导手下干,人的另一种状态就立马显现出来,这是生活的共性,也是人性的隔离与相互的间离。再看一篇《想再挨两耳光的王虎》,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的故事,王虎一心想往上爬,就是找不到机会,机会终于来了,市长来检查工作了,县委书记也来了,中午饭也安排好了,结果菜里一只苍蝇,王虎见状,立即用筷子夹起来吃了,还说,好大一颗花椒,然后是劝酒,市长不能喝酒,王虎见状,自告奋勇,代替市长喝酒,结果挨了县委书记两记耳光。最后结果却是,王虎因为这两耳光,终于当上乡长……或许,王虎的确值得同情,但更多的却是,让人齿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生活的艰辛,或许是本书的主旋律,《借钱百味》则是明确非常地阐明了这点,带着泪水的笑容让人心酸,社会的势利让人无语,几个兄弟伙之间的真实情感,却又让人唏嘘。最值得一提的是,亲情的绽放。同样生活拮据艰难度日的亲人,为了帮助“我”渡过难关,生活在农村的姐姐,义不容辞,卖猪卖粮,为“我”筹集钱款,让“我”渡过难关。作者写到最后,几乎直抒胸臆。“放下电话,嘴里有一种咸咸的感觉,用手一抹,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是泪流满面。”还有一篇很有看点的《二哥》,作者前后对比,先写财大气粗的二哥,后来生活急转直下,变成了人人不齿的垃圾,读来让人唏嘘再三,而生活中,这样的人却比比皆是。

作者的悲悯在《向我下跪的父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位身穿破旧的农村大爷,一位同样穿着的农村大娘,因为出来寻找儿子,没有找到儿子,已经身无分文,碰到“我”之后,“我”给了老人十元钱,结果两老双双向“我”下跪。老人感慨地说:“……我俩今天找了好多人,他们都不给,还骂我们。谢谢你的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都记这个情!”作者至此,内心顿时翻腾,最后写道:“我想哭,为我农村的父母,为像我父母那样的农村父母而哭!”生存的艰难性并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性的冷漠甚至泯灭。对弱者的关注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进城求职的阿元》,一连几天,都没有找到工作,反而被骗,最后不知所终。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农民工进城求职被骗的故事,屡屡见诸报端,是金钱的诱惑,还是人性的异化?

对生活的执著也是本书的主题,一篇《我欣赏你的勇气》,初见端倪。全文写“我”的艰难求职征途。在数十个求职者当中,“我”没有优势:文凭是自考大专。在一大群本科生面前,自己终于从五十多个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一份值得骄傲的工作……


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生存,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希望,或者守望,亲情的守望与血脉相连,紧紧根植于作者的内在灵魂中。《陪娘睡觉》一文,我们看见的只有泪水,“我在深夜中凝神熟睡的娘,我觉得自己和娘身体的距离很近,但是心的距离更近些。她头上满是白发,她那哺育了我的丰满乳房,现在干瘪下去,皱纹也布满了她的脸,但是在我看来她怎么都犹如一件艺术品,朴实、深刻、沉重。娘这一生都在操劳,但在我看来,她一生最大的奇迹就是生下了我,抚养我长大,还给了我思想。”字里行间的爱昭然若揭。有这样感情的人,应该是一个内心特别丰富的人。在我们今天,亲情正在陌生化,一切正在冷漠,爱已经越来越远……


行走的烛光——关于作家唐雪元的《城市的天空》


当生命的翅膀在等待中飞向远方,守望或者行走,成为唯一。人性的感动需要人性本身去唤醒,作为作者,在本书里所展示的形象,除了温情,还有温暖,除了温暖,还有希望,希望是生命中唯一值得期盼的东西,也是生命中唯一值得等待的东西。无论你曾经遭遇怎样的不幸,无论你正在遭遇怎样的不幸,无论你已经遭遇怎样的不幸,只要有希望,就有温暖,只要有温暖,就有力量。无论这个世界怎样冷漠,也无论人性怎样异化,只要你的内心,仍然有阳光,有温情,有爱,你就会明白你自己的生存所在,也会明白你自己的生命走向所在。

作者的文字虽然不温暖,但仍然可以获得感动。社会的冷漠在于人性的堕落,人性堕落到极致就有可能上升,虽然生活的冷漠与隔离,始终存在。在我们今天,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努力,面对生活,融入生活,与生活成为一个整体,可能都不能改变生活本身,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文字不能帮助我们生活,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学不能改变社会,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中,作者的情感是丰富的,文字是饱满的,外观无论怎样粗糙,却始终无法掩盖质地的精致。这是作者最成功的地方。社会的媚俗,使宝石常常埋在砾石里,黄金常常沦落尘埃中,但无论哪种,总有一天,光芒会成为一种明亮的走势,将浸润所有温暖的心灵。距离总有缩短的那一天,如果坚持;希望总有实现的那一天,如果恪守;涓涓细流,总有成为海洋的那一天,如果不懈。生命需要照耀,更需要指引。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只有文字不死。

幸福,是一种选择。阅读,也是。


(张学明:城市行走者,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最黑暗与最明亮的》,长篇小说《城市蚂蚁》等。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