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
是古代傳統的手工藝,又稱女紅,是古代表現女性婦德的重要才藝之因此全國各地,從官府織造部門,到達官顯宦之家,再到尋常百姓家,處處可見女子刺繡的情景。
明代的刺繡和絲織工藝一樣蓬勃發展,形成了南、北兩大刺繡風格。
北方以京城為發展中心,宮廷風格的京繡與魯繡為其代表。南方以盛產絲織品的江南為中心,蘇繡與顧繡為其代表。
北繡為強調刺繡的裝飾特性,對使用的材料繡線、應用的針法技巧及構圖設計都十分講究,精心搭配應用,繡出巧奪天工的華麗繡品。
北京為皇宮所在,宮廷設有繡作,徵召來自全國的優秀藝匠,專門為皇室精心繡制各種生活用品與觀賞繡品,選用各種特殊材料,靈活搭配各式針法,巧妙安排構圖與配色,不計成本做出精緻複雜的高級繡品。
這類作品最高水平的代表作見於定陵孝靖皇后棺內出土的幾件繡有百子圖的精緻女衣。羅地彩繡雲龍百子花卉女夾衣,其圖案設計之精彩絕妙,紋樣豐富,畫面上近百名童子以各種姿態動作靈活呈現。
仔細挑選不同的線材,有絲線、絨線、包梗線、圓金線、扁金線、孔雀羽等六種材料,搭配有穿紗針、戧針、套針、纏針、打將、網繡、釘線、平金、盤金、松針、擻和針等十多種不同針法,將豐富圖案生動地表達,精彩地展現刺繡藝術的極致。
例如正戧針繡出童子的臉部、手臂,反戧針繡雲、花、葉、山石的圖形,而外緣由盤金線釘繞出輪廓線,童子的衣服使用網繡,製造出各種面料圖紋,龍鬚、龍角使用斜纏針繡出扭動的線條,平金繡出龍有力的四肢,其中穿紗針的灑線繡、使用包梗紗釘線的緝線繡與多股捻線的衣線繡是明代新創的繡法。
這件繡品的用色豐富,使用二十多種色彩與閃爍的金線及點綴翠藍的孔雀羽,但靈活的色量配色法,如水紅銀紅配大紅,月白、淺藍與深藍等三種漸層色搭配,讓整體色彩更協調,因此雖然色彩炫亮濃郁,卻並不亂。
除了明神宗定陵出土的豪華絲綢服飾見到刺繡作品的極致表現外,其他的出土文物與傳世品中,也出現各式各樣的精彩傑作。
山東是魯繡的發源地,明魯荒王墓出土的刺繡團龍袍,就是使用包梗線釘繡的緝線繡法作圖案的線條,以刻鱗針繡出龍的鱗片,龍形活躍威猛,雲紋自然流暢,這是明初的圖案特色。這種刺繡的技法不僅限於北方繡品中,永樂年間無錫的錢氏家族墓出土一件衣飾,使用緝線繡為主要技法,勾勒出優雅的雲紋曲線框架,其內填飾花鳥紋樣,呈現出清秀精緻的風格。
江西省也有不少明代親王級的重要考古發現,如2001年江西南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的風冠霞帔,其中的羅地壓金彩繡雲霞翟紋霞帔,即以四經絞羅為地,以平金繡繡出釘上金線的雲紋、飛翔翟鳥的輪廓線與華麗的風尾,又以彩色絨線套針繡出雲彩與鳥的主體。
還有1961年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出土的雲龍紋女袷上衣,其上花紋用了類似貼繡的方式,先在其他底布以平針繡繡上圖案,再將圖案剪下,貼繡在服裝上的裝飾部位,並在輪廓邊緣作釘線繡裝飾,原本的圖案刺繡得平整光滑,轉移貼縫後,產生比較立體的效果,別具一格。這樣的繡法,在江西出土的益宣王妃的衣裙上都可見到。此繡法也應用在補子的紋樣裝飾上。
南宋以後,江南成為絲綢重心,蘇州的絲織生產及刺繡工藝因此蓬勃發展,富裕的江南,名門閨秀身受文化薰陶,但是受限於性別限制,女性僅能將自己的藝術天分表現在刺繡工藝中,蘇繡風格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形成。其特點是圖案秀麗,色彩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精緻。
若說繡藝精湛,自成一家,明代應數顧繡最具代表,顧繡又稱“露香園繡”,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服飾織繡自創品牌。顧繡是在蘇繡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它起源自上海顧氏家族的圃閣繡。嘉靖年間進士顧名世在任官多年後,歸隱家鄉上海,在城郊興建園林,並發現一塊元代名畫家趙孟頫題字“露香池”的石頭,以此為名“露香園”。
顧名世之子匯海之妾繆氏開創顧家刺繡的名氣,傳到匯海侄壽潛之妻韓希孟時最為有名。顧壽潛與韓希孟夫婦皆喜好藝術、擅長書畫,夫唱婦隨。希孟將嫻熟的刺繡技巧與繪畫筆法巧妙結合,將畫理融於刺繡工藝中,以針代筆,書畫結合,相得益彰。
畫家董其昌十分欣賞,讚譽她的繡品,因而聲名大噪。她的作品特色是用絲纖細如毫,製作精緻。更妙的是配色調和,獨出心裁,寫生如畫,巧奪天工,故又稱為“畫繡”。
韓希孟是顧氏家族中唯一在繡品中落款者,因此流傳至今還可以知悉是出自她的作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洗馬圖》,與書畫藝術已經無軒輊,完全模仿繪畫筆法刺繡而成,針法細膩、劈絲纖細,使用暈色如水墨畫般的渲染效果,有些局部也加筆潤飾,如繡如畫。
明末清初,顧氏家族已經家道中落,顧名世的曾孫女顧氏,年輕守寡,為了撫育兒子成人,以刺繡技藝營生,號稱“露香園顧繡”,繼續將顧繡名聲延續推廣。後來,顧繡成為刺繡市場上極為有名的名繡,一直沿襲至民國時期仍有大量生產。
融入宗教藝術中的繡品,繡工精緻細膩、獨具一格,受到虔誠信徒的尊崇而備受保護,因而得以流傳至今。刺繡唐卡經常是以絲線繡滿地部的方式來表現,如刺繡綠度母唐卡,以平針將纖細的絲線一針一針地繡滿整幅,謹慎的配色將佛光散發彰顯出主題,其對宗教虔誠之心淋漓盡致地表現於刺繡中。
編繡常見應用於元、明宗教藝術的繡品之中,如法國吉美博物館藏的編繡佛像掛飾,編繡三尊佛像端坐在蓮花座上,這和另一件於1995年香港“錦繡羅衣巧天工”展出的一件編繡幹佛袈裟上的近千尊小的編繡佛像形式相同,其工藝是環編繡法。
繡滿整幅地部的納繡,也是一項精密費工的刺繡工作,它經常是在絞經的紗地上,穿過紗孔,一針一針地繡滿,其上小佛像就是以納繡繡出,原屬於一幅佛像的掛飾,與經緯同向的納繡,太過細膩,外觀肖似織錦,經常會讓人難以分辨出是織還是繡。
明代的刺繡工藝,可以說是達到鬼斧神工的境界,目前有許多珍品散佈在海外收藏家手中,價值不亞於任何其他的藝術品。
閱讀更多 申報七十七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