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疏解非首都功能,助力高質量發展——北京高質量發展樣本系列報道(下)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李禾

2018年,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656家,疏解提升市場和物流中心204個……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推行“減量發展”的城市。

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北京堅持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由於“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市民滿意率達九成以上。

騰換再升級

老舊廠房變身創新“富礦”

坐落在首都核心區與通州城市副中心的中間節點,雙橋乳品廠曾供應北京超過1/4的奶製品。2012年,按照北京市發展規劃以及“疏解整治促提升”等要求,雙橋乳品廠遷往大興區。

嬗變:疏解非首都功能,助力高質量發展——北京高質量發展樣本系列報道(下)


九九工場(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曉磊說,傳統產業“騰籠換鳥”後,E9區創新工場就將“文化+科技雙向融合”作為園區產業定位,遴選優質企業,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先進技術和團隊紛紛在園區落地。

如今,不僅老舊廠房成為城市的創新“富礦”,科技企業也讓園區的老東家首農集團煥發了新活力。“傳統行業在管理、產品營銷上都有待提高,需要科技文化助力轉型升級。”王曉磊說,進入園區的一家科技企業將與首農集團合作,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效率。

城市“加減法”

快節奏背後有“慢生活”

2018年9月,西城區椿樹街道利用林白水故居特點,打造了一所街道公共圖書館+特色閱讀空間+歷史名人展覽館融合的公共閱讀服務平臺,在保護文物古建築的同時發揮其社會功能。“市民不用花一分錢,可以在這裡看一天書。”西城區椿樹街道社區建設辦公室主任李冬梅說,“很多慕名而來的讀者表示,在前輩曾經奮鬥過的地方閱讀,給自己帶來了更多正能量。”

西城區是北京老城歷史文化核心區,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為探索活化使用文物,加速文物資源的社會化利用進程,西城區政府日前制定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

嬗變:疏解非首都功能,助力高質量發展——北京高質量發展樣本系列報道(下)


老北京胡同的古香古色、九曲迴腸中外聞名。但不知從何時起,衚衕裡機動車隨處停放、私搭亂建、密匝高架空線……慢慢失去原來的韻味。而去年西城區政府充分利用“加減法”,將椿樹街道琉璃廠西街片區萬源夾道、琉璃巷、西南園等7條衚衕彼此連接,形成總長度約1公里的首個慢行系統。沿線修建花壇、涼亭等10餘處微景觀,溫馨宜居,除應急車輛外其他車輛不允許隨意出入,為居民和遊人提供在鬧市中休閒、散步體驗悠然“慢生活”的好去處。

“衚衕慢行系統建成之後,孩子上學、放學路上安全多了,老年人也可以在長椅上曬曬太陽、嘮嘮家常,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釋放’。”住在後孫公園衚衕的李女士是個典型的白領,平時工作節奏很快,對“慢生活”感受更為深刻。

副中心崛起

京津冀協同大發展

“近幾年,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通州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通州的產業結構也在悄然轉型升級。”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曾贊榮介紹,一個全新的CBD——運河商務區正在通州大運河畔加速崛起。通州未來產業結構將瞄準“高精尖”,由文化創意融合產業、高端商務產業和科技創新產業組成。到2025年計劃建成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嬗變:疏解非首都功能,助力高質量發展——北京高質量發展樣本系列報道(下)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批覆精神,努力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新時代城市發展的一個典範。北京市深化規劃設計,發佈實施相關建設指導意見,加緊深化完善通州區總體規劃、鎮域規劃以及和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規劃。

在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上,北京也不遺餘力——出臺“交鑰匙”項目實施暫行辦法,全額支持新建3所學校和1所醫院“交鑰匙”項目,對口支持的4所學校掛牌,5所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幫扶工作全面啟動,切實做到“雄安需要什麼,就主動支持什麼”。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林克慶表示,北京正以首善標準落實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任務,全方位拓展京津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並且,加快推進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逐步擴大環首都“半小時通勤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飛行區4條跑道全部貫通、校飛任務已完成。

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