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嬗變——常德市城區西郊花園老舊小區借“疫”自治見聞

借“疫”嬗變

——常德市城區西郊花園老舊小區借“疫”自治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姜鴻麗

通訊員 胡司佳 楊淋雲

3月5日,常德市武陵區長庚街道熊家臺社區老舊小區西郊花園,“弘揚雷鋒精神、共建美好家園”的紅色條幅高懸。一大早,在小區網格黨支部的號召下,30多名黨員和居民志願者戴著口罩,拿著掃帚、鏟子,清掃院落、剷除牛皮癬,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70歲的熱心老人張如秀喜笑顏開:“以前我們小區環境髒亂差,有的樓道走上去像踩地毯,停車就像扎塞子。沒想到這次來了兩名好乾部,不僅疫情排查細、管控嚴,還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鄰里關係親近了,幸福指數上升了。”

張如秀話沒落音,居民志願者陳雙英提著掃把和撮箕也湊過來,說:“這不,今天學雷鋒活動,街道幹部在疫情防控微信群裡一吆喝,大家都動起來了,有的居民特意趕在上班前打掃樓道。人心齊,泰山移,今後還有什麼事搞不好呢?”

張如秀說的兩名幹部,是長庚街道的胡飛和熊家臺社區的陳琳。1月27日,他們作為疫情防控聯點幹部,下沉到西郊花園小區。這裡地處武陵區西郊,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有12棟居民樓和34棟私房,沒有物業和業主委員會,小區一盤散沙。“我們一人值守,一人摸排,分工協作。建個微信群,打印二維碼,一邊摸排,一邊讓大家入群,方便公佈疫情,瞭解居民訴求,發動群眾自治。”胡飛介紹,他和陳琳兩人一拍即合,要趁此次疫情防控,規範小區的管理。

摸排、登記、測溫、勸導……幾天下來,380戶1100多人,近200輛私家車,胡飛和陳琳不僅對這些數據瞭然於胸,還邀請了340多人入群,常住居民幾乎每戶都有代表。胡飛是退役軍人,他把部隊政委做思想工作的方法帶進群眾工作中,潛移默化改變居民思想。“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隔壁。疫情防控期間,大家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小區是我家,衛生靠大家。我們一起搞好樓棟和小區衛生,共建美好西郊。”......胡飛的話引起大家共鳴。

民有求,群有應;群號召,民響應。院子裡一位80多歲老人想賣菜,胡飛在群裡一發信息,菜便銷售一空;胡飛爭取到一批愛心蔬菜,急需志願者分揀打包,業主徐麗元、魏立宏等人報名上陣,幾百公斤蔬菜被分成130份,分給小區業主;小區綠化帶、道路需要清掃,胡飛號召業主打掃。“天長日久,參與衛生清掃的業主越來越多,主人翁意識被激發。基礎設施老化、停車位短缺、下水道堵塞等問題突出,我們號召業主不能等、靠、要,大家擰成一股繩,自己改造自己的家園。”在長庚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胡飛引導居民成立臨時管委會,大家爭相為改造小區出力。

西郊花園借“疫”嬗變,長庚街道黨工委書記蔡立新特別高興:“我們在防疫的同時,乘勢而上,把基層社會治理落到實處。街道黨工委將以網格黨支部或小區黨支部為主導,建體系、定規矩,引導業主自我服務、管理、約束和監督,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街道社區靠前引導,但不包辦,真正把小區變成‘小社區’,全域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西郊花園小區靚了,背後凝聚的是人心,折射的是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發現很多無物管小區,具備實行物管條件,只要街道社區引導,業主共商,完全可以改變。”武陵區委主要負責人信心十足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