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刺绣

是古代传统的手工艺,又称女红,是古代表现女性妇德的重要才艺之因此全国各地,从官府织造部门,到达官显宦之家,再到寻常百姓家,处处可见女子刺绣的情景。

明代的刺绣和丝织工艺一样蓬勃发展,形成了南、北两大刺绣风格。

北方以京城为发展中心,宫廷风格的京绣与鲁绣为其代表。南方以盛产丝织品的江南为中心,苏绣与顾绣为其代表。

北绣为强调刺绣的装饰特性,对使用的材料绣线、应用的针法技巧及构图设计都十分讲究,精心搭配应用,绣出巧夺天工的华丽绣品。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北京为皇宫所在,宫廷设有绣作,征召来自全国的优秀艺匠,专门为皇室精心绣制各种生活用品与观赏绣品,选用各种特殊材料,灵活搭配各式针法,巧妙安排构图与配色,不计成本做出精致复杂的高级绣品。

这类作品最高水平的代表作见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几件绣有百子图的精致女衣。罗地彩绣云龙百子花卉女夹衣,其图案设计之精彩绝妙,纹样丰富,画面上近百名童子以各种姿态动作灵活呈现。

仔细挑选不同的线材,有丝线、绒线、包梗线、圆金线、扁金线、孔雀羽等六种材料,搭配有穿纱针、戗针、套针、缠针、打将、网绣、钉线、平金、盘金、松针、擻和针等十多种不同针法,将丰富图案生动地表达,精彩地展现刺绣艺术的极致。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例如正戗针绣出童子的脸部、手臂,反戗针绣云、花、叶、山石的图形,而外缘由盘金线钉绕出轮廓线,童子的衣服使用网绣,制造出各种面料图纹,龙须、龙角使用斜缠针绣出扭动的线条,平金绣出龙有力的四肢,其中穿纱针的洒线绣、使用包梗纱钉线的缉线绣与多股捻线的衣线绣是明代新创的绣法。

这件绣品的用色丰富,使用二十多种色彩与闪烁的金线及点缀翠蓝的孔雀羽,但灵活的色量配色法,如水红银红配大红,月白、浅蓝与深蓝等三种渐层色搭配,让整体色彩更协调,因此虽然色彩炫亮浓郁,却并不乱。

除了明神宗定陵出土的豪华丝绸服饰见到刺绣作品的极致表现外,其他的出土文物与传世品中,也出现各式各样的精彩杰作。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山东是鲁绣的发源地,明鲁荒王墓出土的刺绣团龙袍,就是使用包梗线钉绣的缉线绣法作图案的线条,以刻鳞针绣出龙的鳞片,龙形活跃威猛,云纹自然流畅,这是明初的图案特色。这种刺绣的技法不仅限于北方绣品中,永乐年间无锡的钱氏家族墓出土一件衣饰,使用缉线绣为主要技法,勾勒出优雅的云纹曲线框架,其内填饰花鸟纹样,呈现出清秀精致的风格。

江西省也有不少明代亲王级的重要考古发现,如2001年江西南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风冠霞帔,其中的罗地压金彩绣云霞翟纹霞帔,即以四经绞罗为地,以平金绣绣出钉上金线的云纹、飞翔翟鸟的轮廓线与华丽的风尾,又以彩色绒线套针绣出云彩与鸟的主体。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还有1961年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出土的云龙纹女袷上衣,其上花纹用了类似贴绣的方式,先在其他底布以平针绣绣上图案,再将图案剪下,贴绣在服装上的装饰部位,并在轮廓边缘作钉线绣装饰,原本的图案刺绣得平整光滑,转移贴缝后,产生比较立体的效果,别具一格。这样的绣法,在江西出土的益宣王妃的衣裙上都可见到。此绣法也应用在补子的纹样装饰上。

南宋以后,江南成为丝绸重心,苏州的丝织生产及刺绣工艺因此蓬勃发展,富裕的江南,名门闺秀身受文化熏陶,但是受限于性别限制,女性仅能将自己的艺术天分表现在刺绣工艺中,苏绣风格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其特点是图案秀丽,色彩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精致。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若说绣艺精湛,自成一家,明代应数顾绣最具代表,顾绣又称“露香园绣”,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服饰织绣自创品牌。顾绣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起源自上海顾氏家族的圃阁绣。嘉靖年间进士顾名世在任官多年后,归隐家乡上海,在城郊兴建园林,并发现一块元代名画家赵孟頫题字“露香池”的石头,以此为名“露香园”。

顾名世之子汇海之妾缪氏开创顾家刺绣的名气,传到汇海侄寿潜之妻韩希孟时最为有名。顾寿潜与韩希孟夫妇皆喜好艺术、擅长书画,夫唱妇随。希孟将娴熟的刺绣技巧与绘画笔法巧妙结合,将画理融于刺绣工艺中,以针代笔,书画结合,相得益彰。

画家董其昌十分欣赏,赞誉她的绣品,因而声名大噪。她的作品特色是用丝纤细如毫,制作精致。更妙的是配色调和,独出心裁,写生如画,巧夺天工,故又称为“画绣”。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韩希孟是顾氏家族中唯一在绣品中落款者,因此流传至今还可以知悉是出自她的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洗马图》,与书画艺术已经无轩轾,完全模仿绘画笔法刺绣而成,针法细膩、劈丝纤细,使用晕色如水墨画般的渲染效果,有些局部也加笔润饰,如绣如画。

明末清初,顾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顾名世的曾孙女顾氏,年轻守寡,为了抚育儿子成人,以刺绣技艺营生,号称“露香园顾绣”,继续将顾绣名声延续推广。后来,顾绣成为刺绣市场上极为有名的名绣,一直沿袭至民国时期仍有大量生产。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融入宗教艺术中的绣品,绣工精致细腻、独具一格,受到虔诚信徒的尊崇而备受保护,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刺绣唐卡经常是以丝线绣满地部的方式来表现,如刺绣绿度母唐卡,以平针将纤细的丝线一针一针地绣满整幅,谨慎的配色将佛光散发彰显出主题,其对宗教虔诚之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刺绣中。

编绣常见应用于元、明宗教艺术的绣品之中,如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的编绣佛像挂饰,编绣三尊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这和另一件于1995年香港“锦绣罗衣巧天工”展出的一件编绣干佛袈裟上的近千尊小的编绣佛像形式相同,其工艺是环编绣法。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绣满整幅地部的纳绣,也是一项精密费工的刺绣工作,它经常是在绞经的纱地上,穿过纱孔,一针一针地绣满,其上小佛像就是以纳绣绣出,原属于一幅佛像的挂饰,与经纬同向的纳绣,太过细腻,外观肖似织锦,经常会让人难以分辨出是织还是绣。

明代的刺绣工艺,可以说是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目前有许多珍品散布在海外收藏家手中,价值不亚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品。

明代刺绣:从闺中“女红”嬗变为海内“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