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上海

馬格南攝影師斯圖爾特·富蘭克林,

曾在90年代來到北京和上海。

在那個劇烈變化的年代,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

通訊方式從大哥大到BB機,再到互聯網……

斯圖爾特拍下時代變化中普通人的日常:


1993,上海

1993年,上海街頭拿著大哥大的年輕人


1993,上海

民營商業興起,上海新開的美容院


1993,上海

第一家麥當勞在1992年進入北京, 一個小孩在麥當勞叔叔身邊休息


斯圖爾特1956年生於倫敦,

曾任馬格南圖片社主席,

他拍攝的北京和上海系列,

成為當時外國人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1993,上海

1999年斯圖爾特在北京潭柘寺


一條視頻連線了居住在挪威的斯圖爾特,

請他回憶了90年代的兩次中國之旅,

以及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

同時,我們也找到了幾位照片中的相關人物,

比如第一代股票交易員、上海早期模特,

對他們進行了回訪。


撰文 倪蒹葭


1993,上海

1993,上海

南京路


1993,上海

淮海路上購物的女人


1993年,攝影師斯圖爾特·富蘭克林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委託,來到上海記錄這座城市正在發生的劇變。

“我在上海拍攝了3個多月。對不瞭解中國變化的美國人來說,他們對中國最後的印象還停留在每個人都穿著一模一樣的中山裝,滿街都是自行車。所以去拍攝新的上海,是一個大的報道,封面故事。”


1993,上海

浦東新區文登路(後改名東方路)


1993,上海

浦東新區


1993,上海

楊浦大橋正在建設


就在他來上海的一年前,1992年中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鄧小平1月31日-2月20日在上海期間,要求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普通人的生活以意想不到的飛速被改變著。


出發之前,斯圖爾特知道浦東新區正在建設,黃浦江上正在新修一座大橋,連接起浦西和浦東。他拍攝的第一個對象就是這座楊浦大橋。


1993,上海

1993,上海

上海花園酒店時裝秀


“我記得在花園酒店的T臺邊緣拍照,時隔快30年了,我記不清了。但很有趣,時裝是關於個人主義的表達、個性化的美麗,中國那樣的一代正剛剛開始。因為距離所有人穿著一模一樣中山裝的年代並不遠。”


1993,上海


1993年,斯圖爾特在上海還拍到一張照片,上百人在等紅燈,每個人都穿著款式一樣的雨衣。“我相信這樣的照片,今天是絕對不可能拍攝到了。”


1993,上海

1993,上海


私營美容店。“90年代初,中國的民營商業興起,西方記者的很多文章在報道中國新的私人餐館、私人精品店、合資企業。上海是中國打開的一扇大門”。


1993,上海

成人去上商學課程,是一種新流行。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海鷗相機工廠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外合資企業興起。斯圖爾特拍攝了和日本美能達相機公司合作的海鷗相機廠。


1993,上海

1993,上海


德國大眾與上海合資合作經營轎車廠,是當年的合資先鋒。


“工廠裡的人讓我印象很深,他們很勤奮,早上在進工廠之前會鍛鍊身體。和西方的工廠相比,我在這裡感受到更多統一性,人們更團結在一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可口可樂工廠


改革開放後,可口可樂在第一時間重返中國內地。1988年,在上海建設了全國濃縮液廠,自此,全中國的可口可樂濃縮液都在這裡誕生,源源不斷為各地顧客帶去“快樂水”。


1993,上海

1993年上海一家西部主題的酒吧,服務員全部打扮成牛仔模樣。

當年上海的部分基礎設施是由德國公司建造,比如西門子公司正在建上海地鐵1號線,所以很多歐洲的技術人員、工程師在上海生活,這個酒吧顯然是為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設計的,能讓他們感到賓至如歸。


1993,上海

虹橋開發區,新建的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體操隊


當年外交部門安排了導遊和翻譯陪著斯圖爾特,如果跟他們一起出行,就開一輛車。如果是斯圖爾特一個人,他喜歡騎著自行車到處逛。

“我現在還記得我在上海的導遊,有時候我們整天都待在一起聊天,他非常聰明有趣,是很好的路上夥伴”。


1993,上海

1993,上海

上海的學校,在做課前眼保健操。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上海市場。1992年1月28日上海市政府決定,即日起取消食糖、鮮蛋和食鹽票證,敞開供應。


1993,上海

1993,上海

德興坊


斯圖爾特騎自行車逛了很多弄堂。“上海有兩面性,時髦的同時也有古老的區域”。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蘇州河上的居民


他驚訝地發現人們仍生活在蘇州河上,全家人一起住在船上,運輸煤炭、重金屬,還有肥皂、蔬菜等上海人需要的日用品,感覺像是60、70年代的場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州河,兩邊是機器隆隆的工廠,沿線是熱鬧的碼頭,河面上是穿梭繁忙的小貨船。這樣的場面在2000年之後逐漸消失,2003年河上的最後一批船民上岸了,河面乾乾淨淨,沿線也沒有了工廠和碼頭,變成高樓和住宅。


1993,上海

1993,上海

和張姓家庭一起度過除夕


斯圖爾特和一個張姓家庭一起度過了除夕。“整個家庭都繞著桌子聚在一起,對年長的人會特別尊敬,人們為了團聚大老遠地回來,這感覺很好,像是我們的聖誕節。我很驚訝地看到人們會一邊吃飯一邊抽菸,一手拿筷子,一手拿煙。”

“因為很多家庭都還在用煤球、煤餅爐子,所以空氣汙染嚴重,我原本習慣每天出門跑步,但在上海,離開旅館跑了50米,就感覺空氣質量在下降。這讓我印象很深。”


1993,上海

1993,上海


斯圖爾特離開上海後,楊浦大橋1993年10月23日建成通車,建成之際是世界第一斜拉橋,浦東開發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9年,北京建設中的購物中心


1993,上海

1999年,北京燕莎友誼商城


和去上海的機會很相似,1999年,北京在進行著高速猛烈的建設,舊城區的改造速度加快,拆遷人口大量遷往郊區,建起新的商務區。斯圖爾特花了兩個半月,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變化中的北京。


1993,上海

“我拍過兩個在院子裡吹泡泡的小孩,他們笑得很開心。我和這家人相處了很長時間,他們衚衕裡的房子要拆了,要搬到郊區的公寓裡,但孩子們對此一無所知。我覺得從孩子的眼睛看這個變化中的世界,是很有趣的。”


1993,上海

還有一家人已經收拾好了,在等搬家師傅過來。家裡5歲半的小朋友,自己跟舊玩具玩了一會。


1993,上海

西絨線衚衕,一家人即將搬走。


1993,上海

1999年,北京燕莎友誼商城一帶正在建設中


“我看到人們搬出他們的家,有一種迷失方向的感覺,因為很多街道都還沒有名字,當時還沒有GPS,道路煥然一新,所以是一段很迷茫的時期。”

當時,燕莎友誼商城一帶正在建設。該商城1993年成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逐漸地與周圍的五星級酒店共同組成了京東地區的高消費商業圈。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9年建設中的北京東方廣場,坐落於東長安街的絕佳位置。到今天,它已經是亞洲最大的商業建築群之一,北京的“城中之城”。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五里坨垃圾堆填場


“30、40年前的中國,人們的垃圾很少,隨著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全民都在消費,買的東西更多,也就產生了更多的垃圾,我拍攝垃圾堆填區,也是在表現中國正在發生的經濟結構變化。”

斯圖爾特·富蘭克林拍攝的五里坨,在80年代還是一個山谷,1999年,這裡成為42個收廢品的人居住的垃圾堆填地。外地人進京撿垃圾謀生大體始於80年代末,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四川、河南。


1993,上海

三八婦女服務中心,在長椅上等工作的女性


經濟體制的變化也帶來了失業問題。“失業是北京當時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業登記中心外面排著的長隊。我拍攝了一個婦女勞動力市場,被稱為三八婦女服務中心,來自不同省份的女性,主要是來自甘肅和安徽,她們整天坐在服務中心的長椅上,希望有僱主能提供一份工作。”


1993,上海

一位37歲女孩,原本是樂器廠的職工,失業後成為茶葉商店的經理,店裡的生意非常好。


1993,上海

一名失業的男人在協和醫院門口賣北京晨報。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北京的紅磨坊夜總會。表演者穿上法式的卡巴雷服裝,做法式的歌舞表演。

“人們對北京的印象是一個相當嚴肅的政治城市,所以拍到它豐富多彩的一面是很有趣的,我不太記得紅磨坊的環境,但是我記得很喜歡在那拍照。隨著中外合資企業的增多,越來越多西方人搬到北京上海生活,他們晚上能做些什麼呢?所以有了這樣的娛樂場所。”


1993,上海

1993,上海

藝術家方力鈞


“有人推薦給我一位有趣的當代藝術家,我很好奇,就去他北京郊區的大工作室拜訪”。

畫家方力鈞當時已經成名,1993年他筆下打哈欠的光頭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潑皮幽默的光頭形象也是他的作品標誌,被認為是一代青年的迷茫、反叛、自嘲的精神代表。方在創造第一批油畫時曾說過:“我們寧願被稱作失落的、無聊的、危機的、潑皮的、迷茫的,卻再不能是被欺騙的。別再想用老方法教育我們,任何教條都會被打上一百個問號,然後被否定,被扔到垃圾堆裡去”。

斯圖爾特記得最清楚的是,“他工作室有一張乒乓球桌,我們對打的時候,我輸得非常慘,他球技太好了。我猜他和很多中國人一樣,每天都會練習。他的畫也很棒。”


1993,上海

1993,上海


《夢開始的地方》電視劇拍攝,主演葉蓓、陶虹。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3,上海


西有中關村,東有百腦匯。這句話一直流傳在北京電子市場。

1998年6月,百腦匯商場在朝外大街開業,經營宗旨是推行電腦家庭化和平民化,是一個PC大賣場。當時北京家庭一說到買電腦,第一反應就是自己“攢一個”,不少人的第一臺電腦都是在百腦匯攢機而來。

斯圖爾特記錄了1999年的百腦匯,“我看到信息技術越來越流行,商場裡顧客很多,人們對那些產品非常著迷。”百腦匯大門,曾是朝外地區的地標。在電商衝擊下,2019年6月,有300多戶商家的百腦匯市場正式停業。


1993,上海

北京火車站


1993,上海

1993,上海

西直門長途汽車站,剛到達北京的人


“另一個對我來說重要的主題是城市化。當時人口移動是非常活躍的,中國很多人從農村搬到城鎮,因為工廠紛紛開放,一些工廠迅速成功,有很多工作機會”。


1993,上海

建築工人


1993,上海

北京郊區浙江村


斯圖爾特去了距離北京中心地帶7、8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浙江村。八十年代初開始,以浙江溫州人為主的外地人,北漂到豐臺區南苑鄉一帶,踩起縫紉機,做褲子、做襯衫,天不亮就去露天市場佔攤設點。

聞訊而來的鄉親越來越多,溫州人能吃苦,這片地盤先後建立起京溫服裝市場,大紅門國際商貿城等數十個專業市場,成為北方首屈一指的服裝集散地。90年代鼎盛的時候,聚居了十萬浙江人。

“我拍攝的是各方面體現出來的經濟轉型,中國的改變是逐漸過渡的,人們試圖逐漸把國家推向更強大,尋找機會和財富”。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9年,斯圖爾特在北京


20多年過去,斯圖爾特照片中的這些人物和場景,如今怎麼樣了?在搜尋的過程中,我們重新採訪到其中的第一代股票交易員、上海早期的模特隊員,回訪了上海曾經的乍浦路美食一條街,也發現老北京人的共同回憶——京味茶館,早已歇業。


1993,上海

1993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代交易員


中國第一代股票交易員

在許多老上海的記憶裡,浦江飯店內500平方米的孔雀廳,是洋派、華麗和摩登的代名詞。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孔雀廳正式掛牌成立。1992年1月19日至2月1日,上海在全國首次發行股票認購證,採用憑“股票認購證”搖號中籤認股的方式,共售出207.6萬份認購證。

斯圖爾特1993年來這裡拍攝了第一代股票交易員。“當時東京、倫敦的證券交易所要大得多,我記得上海交易所非常小,但它代表了經濟演變中的重要一環。”

我們回訪了第一代交易員胡昇陽,他看到這張照片,立刻回覆:沒錯,就是我們當年工作的環境。1993年,他23歲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這份工作,對學歷和工作經歷都沒有要求,“類似於售貨員。我學統計,有同事學畜牧獸醫專業。在金融行業中,這個領域很新,我們很羨慕在銀行工作的人,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看不太清、不正統”。


1993,上海

2019年胡昇陽回到的孔雀廳,這裡已成為證券博物館


胡昇陽記得入職培訓之後,拿到了上崗證件,交易所主任說,恭喜你們!這個可以抵得上碩士、博士文憑。當時交易員每個月收入兩三千,還能拿好幾萬的年終獎,而百貨大樓的售貨員工資只有300、400塊。

孔雀廳有將近400個交易員,每人一臺IBM的電腦,一部電話,每天鬧哄哄的。當時是人工報單,交易員可以偷偷挪公司的錢,去買股票,賺了可能一夜暴富,虧了就慘了。胡昇陽回憶說:“幾乎40%的交易員都做過這個事,有些人因為損失金額巨大進了監獄,我們開玩笑說提籃橋監獄可以再開一個營業部了。那幾年下來,對於利益、誘惑、人性就比較明白了。”

交易員也是第一批被互聯網替代的工種。1997年10月,證券交易所搬到浦東的證券大廈,胡昇陽離職,因為有了網絡,幾乎不需要交易員了,也不會再因為人工報單出現挪用公款的情況。

證券交易的工作經歷,讓胡昇陽對形勢的判斷比一般人要敏感。他目前在上海開了一家企業諮詢公司,專注酒店行業的分析。

2018年,浦江飯店成為中國證券博物館。


1993,上海

1993年,斯圖爾特拍攝時裝秀後臺的模特


上海開風氣之先的模特隊

上海時裝公司在1980年9月組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服裝表演隊”。我們回訪了在1988年加入上海模特隊的顧瑛,她當年只有16歲,身高1米72。“有2800個女孩去考,都是身高1米7以上,身材一級棒的,經過三輪考試收100個人,然後訓練3個月,最後只留下我們8個人”。

訓練的老師,是上海時裝公司的模特表演隊長姚佩芳,上海第一批紅模特,老師讓內向的顧瑛對著鏡子練直視,並對自己大聲說“我很美,我是最漂亮的”一百遍。

當時很多人的認知中,仍覺得模特是“搔首弄姿”,老師向她們解釋,“模特不是你們想象中那麼卑微,是一種表演性的職業,就是演員。”


1993,上海

顧瑛現在是上海的一名社工和心理諮詢師


顧瑛第一個月掙了3800塊,當時她父母加起來一個月只有500塊,而且父親還是幹部。

隨著商演越來越多,她每個月有一萬多收入。但是因為家人朋友的意見,以及不喜歡應酬場合,她在18歲的時候退出了模特隊。“當時我們8個人的模特隊,年齡最大的是23、24歲,超過這個年齡一般就會退出了。”

顧瑛離開模特隊後,被男友帶上吸毒之路,但成功戒斷,現在是上海幫助戒毒的社工和心理諮詢師。


1993,上海

1993,上海

左一帶黑框眼鏡者是茶館老闆馮建華


老北京的共同回憶——京味茶館

1996年,崇文門還是一片平房,29歲的北京人馮建華在琉璃廠中國書店旁租下兩間房子,開了京味茶館。很快就成了京城茶客喜歡聚齊的地方,掌櫃馮建華戴著舊式黑框眼鏡,穿對襟棉布褂子,客人進門,招呼一句“來了您吶”,地道的京腔京韻京味作派。

斯圖爾特最喜歡的是這裡喝茶的儀式感,“很有老茶館的味道,茶館的主人和客人在一起談笑風生,他們聽著相聲,偶爾還會從觀眾席裡請人出來唱曲。”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9年,京味茶館門口


郭德綱成名之前,在這裡表演過兩年相聲,他在《過得剛好》裡回憶: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路過南城的一個茶館,看見一幫孩子在茶館裡說相聲。我坐在那要了一壺茶,太感慨了。……我說我也是說相聲的,他們就讓我也說一段。說了一段,打那兒起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其實那茶館也不掙錢,在牆上貼了一張紙,聽相聲、聽評書兩塊錢一位。那段時間,對我後來把相聲帶回劇場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租金上漲得厲害,2000年京味茶館關門。馮建華繼續鑽研民俗,在大學和電臺節目中講老北京的民俗和茶文化。至今網上仍有人懷念這家茶館,”小時候,老跟著爺爺去京味茶館聽相聲,最忘不了那兒的冰鎮酸梅湯,那個味正啊,到現在想起來腮幫子還透著股子酸甜。”


1993,上海

1993年,乍浦路私人餐館老闆


曾經的乍浦路美食一條街

“這位先生92年在乍浦路開了自己的餐館。乍浦路,是上海新興的一條美食街,很多私人餐館開張,是經濟格局最早發生變化的一個地方。”斯圖爾特說。

80年代初,在內蒙古插隊的丁寶根回到上海,將分得的一套新工房換得了一家乍浦路上的街面房,開起了當時乍浦路上唯一一家個體飲食店,擁有虹口區“個體營業執照001號”,由於生意紅火,幾年後改造成“丁香飯店”。

1988年下半年,24歲的待業青年錢進,率先在乍浦路開設蒙利酒樓。這兩家餐館的紅火引起了效。

鄧小平南巡談話後,乍浦路美食店鋪的發展如雨後春筍,由1992年的76家發展至1993年的108家,成為上海最早崛起的美食街。不少飯店都裝潢豪華,甚至有沿街觀光電梯和迎賓女郎。

2020年再去乍浦路,美食街已經沒落,當年的大飯店只有金米籮還在,曾獨佔鰲頭的王朝酒店去年也已經停業,只剩下一些街邊小吃店。


1993,上海

1993,上海

1999年,頤和園和故宮


一個開放、撈金、萬物生長又幹淨的時代,僅僅過去了20年。斯圖爾特拍下的這些照片,大時代下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現在看來尤為珍貴。

最初,我們給斯圖爾特的個人網站留言,希望能夠採訪他。出乎意料,他很快就接受了,採訪過程中他常詢問我們當初拍攝的場景,現在怎麼樣了,對中國依然充滿興趣。斯圖爾特說,他有20年沒來北京和上海了,面對新冠疫情,身在挪威的他,也深感難過。“我相信它會過去的,未來會有美好的日子,希望有一天我能回到中國再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