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最近,方方日記很火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一,

關於日記,流傳的不多。

日記的形式,限制了它的流傳。一來,日記是留給自己看的。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備查考。二來,日記可記錄自己的隱秘之事。不為外人道也。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二,

印象中有幾種日記記憶深刻。

一是《魯迅日記》。對於《魯迅日記》,我的感覺就是留作日常生活的備查。比如記錄朋友的交往,比如記錄每月的薪水,比如記錄自己的稿費。等等,全部是日常生活瑣事。

作為文學大家,創作之餘,養成記寫日記的良好習慣,這是記日記的好處之一。

另一方面,人際交往廣泛,瑣碎事情繁多,防止遺忘,用爛筆頭記錄下來,作為備查的資料。

作為名人,留下日記,對於研究者來說,終究多了一份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三,

二是《越縵堂日記》,是清代李慈銘積四十年心力,銖積寸累而寫成。

日記洋洋數百萬言,記載了清咸豐到光緒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朋蹤聚散、人物評述、古物考據、書畫鑑賞、山川遊歷及各地風俗。

日記還記錄了大量的讀書札記,“略如四庫全書提要之例,而詳贍過之”,學術價值極高。

從日記的角度來審視,其實《越縵堂日記》已經不屬單純的日記,也許命名“筆記”更為恰當。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四,

三是《曾國藩日記》,曾國藩日記記錄的內容很廣。

我感興趣的,還是關於讀書治學方面的,還有修德進業方面的。

關於讀書。談到讀書方法,一種是“猛火攻”,一種是“慢火燉”。

談讀書用功,要把握好一個度,“用功不可太苦,要培養出活潑的趣味。”

談修德,記住兩個字,一是“謙”,一是“儉”。談進業,也是兩個字,一個是“勞”,一個是“苦”。

日記記錄詳細,多有修煉的方法可以對症下藥,也可以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據說蔣中正一生把《曾國藩日記》作為枕邊書。

開國領袖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五,

四是《雷鋒日記》,雷鋒日記也曾風靡一時。

語言平白如話,記事簡單明瞭。

印象深的是那句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

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

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

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有人說,雷鋒是“擺拍”。擺拍也罷,抓拍也罷,做過的好事不會是擺拍的吧。

把做好事做成了一種習慣,那還是大家都來做吧!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六,

五是《方方日記》,方方日記近日傳播廣泛,據說閱讀量已經超過五千萬。

對於方方日記的談論,也津渭分明地分為兩類。

一類認為方方日記真實記錄了疫情期間的真實事件,真實感受,真實情感。

日記起到了讓大眾瞭解武漢湖北疫情真實情況的中介作用。

一類認為方方日記暴露了疫情期間太多的社會陰暗面,傳播了太多的負能量。

環球網的胡總認為,方方日記只是一個階段的“特有現象,”待事件過去之後,方方日記自然也就過了它的“特定時期”的熱度。

武漢大學馮黎明教授認為,方方日記就是在特定事件發生之時的一種存在,一種記錄,一種鏡面式反映。

自然主義的描寫,已經成不了主流。

而作為作家的方方,她的日記其實還是有很強的傾向性的。

之所以她如此冷靜地觀察,如此冷靜地運用筆墨,大概是幾個因素促成。

首先是疫情的產生,讓人難以接受。

其次是疫情產生後的疫區一些人的表現,讓人有話說。

第三是疫區人們對待疫情地態度,讓人不能沉默。

魯迅說,“我確實不時解剖別人,但更無情地解剖自己。”

方方解剖別人的時候居多,深刻解剖自己的時候可能不多。

這也許就是她日記帶來那麼爭議的緣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