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引言:

《珍妮姑娘》是美國作家德萊塞寫於1911年的經典小說,這是一本融入作者個人生活的創新型小說。其小說文體上的新穎,生動和大膽一時轟動文壇,給美國當時的文學注入了新的生命。

美國批評家門肯說:"不要擔心《珍妮姑娘》,它是一部上乘之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最棒的小說。”

是什麼原因讓一向言辭苛刻的評論家對《珍妮姑娘》大加讚賞?

這些評論家認為,德萊塞的小說有兩個特色:其一是忠於生活的底色;其二是敢於在生活這個劇本上創新,突破美國文壇的老套和腐朽。也正因為這兩種因素,德萊塞得以成為與福克納、海明威並列第一的戰後美國三大小說家。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德萊塞創作《珍妮姑娘》的靈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自己的家庭背景,這本小說的女主人公珍妮姑娘,就是以德萊塞自己的姐姐為原型撰寫的。

他的姐姐瑪麗因為與上校西爾斯比的密切接觸,成為當時世俗所抨擊的對象,窮苦的勞動人民和富有貴族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成為德萊塞下筆的源動力。再加上經濟的拮据貧苦的生活,讓德萊塞更加嚮往美好生活,立志要擺脫辛酸的命運。

於是年僅15歲德萊塞就自己外出謀生,他獨自從家鄉來到都市芝加哥,先後在餐廳做過洗碗工,洗衣房工人,火車站驗票員,傢俱店夥計等最底層的職業。

這些經歷讓德萊塞體驗到了各色的人物和社會陰暗面,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厚的素材,也決定了德萊塞小說特有的悲天憫人的創作風格。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而《珍妮姑娘》這本小說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恰恰是因為德萊塞在其中融入了真實色彩,他在社會這個大底盤上,刻畫出了一個真實小人物的辛酸,並依靠這個角色,演活了那個充滿矛盾的時代。

而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靈與肉的衝突,渺小與偉大的內涵,以及深藏在苦難下的進取思想,至今讀來仍舊是不過時的,給現代青年以深刻的警醒。

01 苦難和自我成長:三次選擇,三次命運悲劇

小說裡的珍妮有很明顯的優點與缺點,她有“善良,無私,自我犧牲”的一面,也有“軟弱,自卑,輕視自我”的一面,珍妮人生裡的選擇與掙扎也建立在其性格的特質上。

小說開頭珍妮與國會議員布蘭德的交往,其實就已經奠定了她的命運悲劇,社會特定背景下的階層差異讓這個悲劇合理化了。珍妮與布蘭德的交往帶有“戲劇”化的色彩:布蘭德在旅館居住時遇見在旅館打零工的珍妮母女,珍妮的年輕和美麗打動了布蘭德的心,而這位富有的中年議員也以自己的慷慨打動了珍妮。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實際上珍妮與布蘭德的交往過程並不公平,珍妮給布蘭德帶來愛的慰藉,而布蘭德帶給珍妮更多的是物質上的安全感,他們的這種聯結是脆弱的。

所以當珍妮的哥哥塞巴斯蒂安因偷煤被捕入獄時,珍妮與布蘭德交往中的不公平性就被打破了:珍妮主動去找布蘭德祈求幫助,這就是她性格里忘我的犧牲精神。

然而,布蘭德的救援讓珍妮陷入一個非常被動的境地,她對布蘭德的感激達到了頂點,也正是這份感激使珍妮做出了違反倫理的事情。更加不幸的是當珍妮意圖臣服命運的安排時布蘭德突然猝死,給她留下了遺腹子,自此拉開了珍妮悲劇的序幕。

珍妮人生中的第二個選擇也與家庭的變故有關,她的父親葛哈德在工廠工作時被玻璃溶液灼傷雙手,一時喪失了勞動力,這個壞消息對本就負重不堪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時,富商萊斯特對珍妮的追求令珍妮的心再一次動搖了,珍妮為挽救家庭,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鬥爭後,最終還是選擇妥協。

珍妮屢次衝破社會倫理的行為將自己又一次置於難堪的境地,與萊斯特同居的決定徹底讓珍妮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萊斯特與珍妮的關係是複雜的,我們不能簡單的給他們冠以接受與被接受者,珍妮與萊斯特的交往不能直接以布蘭德作為前車之鑑,珍妮與萊斯特之間的紐帶是相互關懷,兩者碰撞出來的火花是那個時代不被允許的真摯情感。

小說用了很多情節加以鋪墊他們的愛情悲劇:第一次是萊斯特與珍妮的同居事件被揭發,萊斯特的家人勸解他離開珍妮;第二次是媒體花邊新聞的報道,讓萊斯特與珍妮的故事人盡皆知;第三次是萊斯特父親設立的遺囑條件,萊斯特只有拋棄珍妮才能獲得鉅額遺產……

這三件事一次比一次來的洶湧,萊斯特內心掙扎一次比一次強烈,他的掙扎是建立在物慾的基礎上的,他必須在愛情與物質兩者中做出抉擇。

就在萊斯特陷入巨大掙扎時,珍妮也陷入痛苦的抉擇中,她雖然渴望萊斯特的愛情,渴望建立家庭的溫暖,可她內心的犧牲精神再一次佔了上風。

所以當珍妮看到萊斯特即將陷入破產的邊緣時,儘管她的內心也痛苦不堪,她還要裝作自己毫不在意的模樣,勸說萊斯特放棄自己開始新的生活。與此同時,萊斯特的“理智”也佔了上風,他最終捨棄了珍妮和自己的良心,選擇父親留給他的遺產。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在整部小說裡,珍妮都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她的個性中有引導悲劇的引子,珍妮的一生都是在為別人活著,少女時代為家庭勞苦,青年時代為萊斯特忙碌,中年時代為女兒活著,直到這些人一一離她而去,珍妮才能驀然驚覺自己充滿悲劇的一生:她每一次的選擇都首先考慮家庭,父母,愛人,唯獨將自己的個人意志置於腦後,深深的壓抑自己對愛和美好的渴求。

在與萊斯特建立愛情生活時,珍妮的這種犧牲,無私和忘我精神轉變成了一種懦弱和自我輕視,珍妮的身上固然有傳統女性一切優良的品德,但缺少一種獨立的自我認知。

珍妮身上的這種複雜性讓我們很難單純用她的性格特質來理解,她的這種美好的奉獻精神究竟是一種愚鈍,還是生活的大智若愚,我們要用多角度的眼光看待。比如可以對比德萊塞寫就的另一本姊妹小說《嘉莉妹妹》,通過其女主人公的命運更準確的把握珍妮內在的精神世界。

02 靈與肉的衝突:姊妹同篇,相同主題下的不同命運

一個 18 歲的姑娘離家出門,她的遭遇不外乎兩種,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來,就是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標準而墮落下去,在這樣的環境裡,要保持中間狀態是不可能的。

提到靈與肉的衝突,就不得不寫到《珍妮姑娘》的姊妹篇《嘉莉妹妹》,嘉莉妹妹與珍妮姑娘是兩個極端的反差:在小說中雖然珍妮性格上有缺陷,可她依然是作者理想主義的女性代表。

雖然珍妮一次又一次被所愛之人拋棄,可她總能守住本心,最終得到生命更深層次的意義。可嘉莉妹妹卻在物質的浮華下迷失了本心,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的生命價值。

可以說嘉莉妹妹就是亦舒小說裡的姜喜寶,一個將金錢永遠看做第一的女性,一個將自己的身體當做交易的女性。

在亦舒的筆下,姜喜寶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她美麗聰慧卻有一個硬傷,這個硬傷就是貧窮,她付不起機票,付不起學費,買不起衣服。這樣的情景設置也就意味著,當年輕美麗姜喜寶遇上六十五歲的富商勖存姿時,她沒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富商勖存姿與喜寶的關係,就像嘉莉妹妹與杜洛埃的關係,兩者都是《動物世界》裡的獵捕與被獵捕。喜寶被勖存姿俘獲的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寄生過程,她先出賣自己的肉體,接著失去了自己精神上的獨立,而這一點恰好與嘉莉妹妹的墮落軌跡是一樣的。

當嘉莉妹妹因為錢而屈服於杜洛埃時,以為自己只是出賣了肉體,能夠保持精神上的獨立,可殊不知她很快就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物慾世界裡,喜寶出賣了肉體換取錢,嘉莉妹妹則更近一步,先是出賣了肉體,後來更是出賣了愛情,最後在空虛寂寞裡了結此生。

這是嘉莉妹妹的悲劇色調,從外表看來她似乎得到了一切,例如年輕,美麗,有錢,可實際上她的內心充滿迷茫和孤寂,就像一隻在繁華世界裡飛舞的蝴蝶,外在的美麗掩蓋不住內在的空虛。

《珍妮姑娘》作為它的姊妹篇,又和喜寶嘉莉們有所不同。儘管珍妮的悲劇在主色調上和她們是一樣的,貧困,美麗,生活煎熬,珍妮同樣也喜歡華麗的衣服,房子,飾物,甚至珍妮也是喜歡錢的,她希望能有足夠多的錢來改善水深火熱的生活。

可珍妮與前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她的品德,珍妮性格溫順,樂於奉獻,天生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些美好的品德,正如前文所說是她自己命運的枷鎖,但同時也是她的治癒良藥。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同樣是接受上層富人的接濟,嘉莉妹妹與喜寶們選擇將錯就錯,其內心的根源是因為放棄不了對物慾世界的追求,而珍妮姑娘則因其天生的美好品德從未在浮華中迷失過。珍妮所向往的更偏重於內在的精神世界,她與萊斯特的愛情就很容易說明了這一點。當萊斯特猶豫徘徊在愛人和權勢兩頭時,是珍妮首先放棄了愛情,選擇犧牲自己的精神世界成全萊斯特的彷徨。

這一點也正是珍妮之所以沒有墮落的原因,也是上文我所提到的治癒珍妮的良藥:

面對坎坷的人生珍妮無助又彷徨,可她硬是靠著小小的肩膀扛起這些重擔,她像一隻蜜蜂般辛勤勞作,從不怨天尤人,默默忍受生活的不幸;面對父親和弟妹的不理解,她沒有試圖解釋真相,而是選擇默默付出,對家庭的愛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關注;面對布蘭德的死亡和萊斯特無情的拋棄,珍妮沒有試圖通過指責別人而洩憤,而是通過時間來療愈自身的傷口……

珍妮的一生都在告別,每一段感情都是促使她成長的階梯。無論是與布蘭德的短暫相交,還是與萊斯特長久的廝守,珍妮在這段以肉體交換金錢的感情裡,頑強的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而這份底線就是珍妮天然的美好品德。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所以《珍妮姑娘》註定與《嘉莉妹妹》有所不同,兩者雖然都是悲劇,嘉莉妹妹是從美到毀滅的過程,而珍妮卻在這份被毀滅的命運裡醞釀出精神的偉大。

03 在苦難中進取:渺小中體味苦難,苦難中醞釀偉大

小說結局病重的萊斯特將珍妮叫到身邊,向她進行了人世最後的懺悔,在懺悔中萊斯特承認自己對珍妮的愛情,也將自己泯滅的良心坦誠的揭露了出來。而珍妮用自己寬厚的胸襟接受了萊斯特遲來的懺悔和告白,全書在這一刻得到了昇華:

儘管小說全文珍妮的感情始終是被動的,謙卑的,渺小的,可她的情感卻是偉大的。她給家人帶來生活上的保障,給布蘭德帶來情感上的慰藉,給萊斯特帶來生命最終的救贖。

萊斯特的悔意與珍妮的愛意在死亡中得以見證,作者意圖通過萊斯特的救贖寫出了那個年代人們情感世界的矛盾,也通過珍妮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念:渺小並不意味著平庸,一切苦難都蘊含著對生命的追求。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在萊斯特的葬禮上,珍妮作為一個不能被社會世俗所看見的人,躲在教堂的一角與曾經的愛人進行沉默的告別。這是一種諷刺也是一首哀曲,就在這生命的巨大傷痛之下,珍妮不僅要面對死亡的陰影,還要繼續選擇生活。

回顧珍妮的一生,生活對她的打壓從未停止過,可苦難並沒有磨滅她的意志,她也未曾對生活失望過。每當令人心碎的打擊突然降臨,珍妮都選擇默默擦乾眼淚,一再的熱愛生活。

儘管她的身上沒有獨立女性的反抗精神,儘管她的一生都在財富與階層的壓制中躊躇前行,儘管她的一生都在親人愛情的逝去裡漸漸荒蕪,但她依舊對世間的一切存有天然的熱愛,到最後她還在想著寬恕曾拋棄她的愛人,奉獻了自己最後的餘熱。

小說最後有些像《飄》里斯佳麗說的最後一句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作者德萊塞並沒有延續悲劇小說的特點,而是寫了一個創新式的結尾,給珍妮留白,也給讀者留白。

在《珍妮姑娘》的全本里,珍妮是唯一一個真正生活的人,她品味過疾苦,體驗過繁華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失去。珍妮將生活裡所有的體驗都化作成智慧,進一步增進了自己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

《珍妮姑娘》: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情感

寫到這裡,突然發覺小說裡的每個人物都是活色生香的,他們都曾經在各自的命運裡沉浮掙扎,無論是珍妮還是萊斯特,他們都曾憧憬過,被擊倒過,抗爭過也臣服過。每個人走到最後,雖然各自在人生的不同階梯上,可不變的是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永恆追求。

看完《珍妮姑娘》,再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我們會發現珍妮的一生也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珍妮的家庭則是貧苦勞動人民的翻版。德萊塞意圖通過人生的悲苦唱一首生命的讚歌,他想要傳達的不僅是悲劇,還有悲劇下隱藏的生命和新生。

就像小說裡的珍妮她失去了一切,可她還是要繼續生活,倘若她一味沉湎在過去的失去和傷痛中,那麼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基於此我想德萊塞更想告訴讀者的是對生命更深層次的解讀:無論苦難在土壤下紮了多深的根,我們都要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

我便懷著這樣複雜的心情,合上了德萊塞的《珍妮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