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第二層皮


父母過世後,子女守孝三年,是我們中國的古禮,雖然現在已經改變的很厲害了,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孔子當時是極力主張維持孝道,遵從古禮的。《論語,陽貨》裡有一段孔子和學生宰予的對話,對孝的道理講的非常透徹,我們先看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喪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結婚的,除非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所以這種古禮,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孝”是一種從人類的天性中所產生的至高無上的情感,這種情感轉變成一種純潔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類的神聖血緣關係的必然結果。

百善孝為先,盡孝不僅僅是指孝敬活著的親人,也包括緬懷那些逝去的親人。行守孝之禮儘管只是一個形式,但它卻能夠折射出這個民族傳統道德。

在《孝經》中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大孝於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為政的人,把老百姓視如自己父母一樣孝,改一個名字就是忠。所以從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以這個道德的基礎,出來從事政治,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重點,也即《孝經》的基本重點。

要在父母生前多盡孝心,否則就會入遇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令人後悔的情形了。


乏味的生活1982


在談及,古人守孝三年的意義時,我們著重談一下“孝道”。首先,我們先區分一下意義的載體,世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在存在於一定社會條件和特定社會背景下。當然,論某一事件有何意義時,自然,應從古到今兩個方面來講。

一、古代的社會意義

1.一種傳統文化的接力傳承。說到,誰最先提出“孝道”二字,此人已經不了考證。但,真正將“孝道”擺上歷史的舞臺,孔子的功勞堪稱致偉。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守孝三年成為至孝的一種表現。

2.一種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發展。古代常講“忠孝”,古人也常因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悔恨。“舉孝廉”也成為入仕的一種途徑。歷朝歷代,當權者用“孝”作為統治的一種手段,一定程度推動了人文社會的發展。

二、現代的社會意義

1.淨化社會環境。現代社會發展速度過快,社會高速發展下,種種弊端也層出不窮,突出表現在:現代社會浮躁之風盛行,急功近利之心態蔚然成風。最終導致,我們必須將大部分精力都撲在工作上,才能不被社會大潮所湮沒。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思考,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陪伴父母家人。重拾“孝道”,才能讓我們慢下來,看一下眼前的父母是否已臨近暮年,用心數一下,我們能夠相互陪伴的日子還有多長。

2.啟迪人性良知。古人常講,“人之初,性本善”。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好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恰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在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上狂奔。也許,我們都不能肯定這是不是一條不歸路。也許哪天,我們累了,需要停下來休息或者需要補充給養的時候、想到還有未盡的“孝道”的時候,我們一定想回家,回到父母身邊,向他們傾述愁腸、侃侃些許不如意、聆聽真摯的教誨。


影子的樣子


古代禮義,孝治天下。父母亡故,不管官員還是百姓,兒子要守孝三年。做官的父或母亡,叫丁憂,必須向朝廷請假,辭官回家守孝三年。實際上不是整三年,二年多後復原職或任另職。皇帝死了,兒子要繼承皇位,若守孝三年,無皇怎麼辦呢?變通辦法,秘不發喪,兒子先登基,再發喪守孝。


江上俠chenxiliang


向世人證明,自己放棄一切好日子來守孝,是死者的直系後人,可以合法的繼承死者的財產和地位


AlexanderG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中國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喪,要守孝三年


時光40928


古人守孝為什麼是三年,這個是老祖宗的大智慧大孝心,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守孝傳統,在這裡不咬文嚼字,不擺弄哲學,舉個有確切記載的例子,就能明白,那就是當年孔子的學生就曾問過這個問題,孔子給出了標準答案。

守孝三年,父母去世後,子女三年內停止所有娛樂和交際,持服守孝。

《論語》記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圖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畫像。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言行的語錄集,這段話談論的較多,上面只取了其中重要部分,大意為,孔子的學生宰予問老師,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我覺得一年就夠了,孔子說,你太不仁道了,滿天下守喪都是三年,為什麼是三年,核心答案在這裡,三年免於父親之懷。

宰予,孔子學生,能言善辯,後為孔子十三賢之一,孔子十哲之一。

就是一個小孩子出生,被父母抱在懷裡撫養長大,直到3歲後,父母才不抱在懷裡了,正因為父母抱了自己三年,父母去逝後,子女要守孝三年,作為回報,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難道你宰予沒有被父母抱過嗎,宰予這才恍然大悟。


圖文繪歷史


古時候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若父母去世,子女一般要守孝三年。這三年裡,不行婚嫁之事,不與吉慶之典,任官者須停職返鄉居喪,即“丁憂”。娛樂和交際活動皆停止,以示哀悼。

為什麼是守孝三年呢?子女生下來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撫養大,三歲才離懷。之後還要繼續把你撫養長大成人,真是恩重如山,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是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點點報答,在古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在現代人看來,三年守孝,什麼事也不能幹,不可思議,簡直是浪費時間。所以後來人們就改掉了這種舊俗。除了3天守靈之後出殯外,還要燒七七紙。每7天燒一次,燒七次共49天。然後是燒百日,也就是過世後100天。再就是燒三個週年,即頭週年、二週年、三週年。

個人認為,一般燒了七七紙過後就基本沒事了。


王西真


指尊親去世後,在3年內停止娛樂和交際。

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父、母去世,正在穿孝期間須遵守儒家的禮制,謂之“守制”,俗說“守孝”,亦稱“讀禮”。其家門門框的“堂號”上貼一藍紙(或白紙、或米色紙)條子,上書“守制”字樣。


讓後人重視孝道,源遠流長


張偉揚580


父母過世後,子女守孝三年是我們中國的古代理,姐雖然現在已經改變得很厲害了,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當時是極力主張維持孝道,三年之上之間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畢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古既美,新古至深。轉水改火,只可以以子曰。師傅到衣服緊與女安撫月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為上。


蘇城滿姐


守孝三年,我覺得要從守孝和三年兩個方面去看。守孝是受儒家思想,為逝去的親人緬懷思念,而三年則是要緬懷的時間長度。

古人守孝三年是有一定意義的,而且在當時意義很大。在古代,是以家族為活動的基本單位的,家中設有家祠,供有族譜。所有在族譜中的人去世了,都會在祠堂裡得到牌位,享受活著的族人的供奉。既然去世開祠為禮儀中的一部分,那麼守孝就是必須要執行的活動了。

古人的啟明讀物之一《弟子規》中就有明確的記載: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這一段話從親人生病到死者去世的祭祀,都寫的非常清楚。這其中的喪三年,常悲咽。說的 就是守孝的這三年。這三年不僅要常常因為想到逝去親人而常常悲痛欲絕,還要改變居住的環境。要收起一切顏色鮮豔的裝飾,擺設,服裝也是以黑白為主,而且在這三年內是不能飲酒吃肉縱情享樂的。在服喪期間,還要停止婚嫁,也不能出席別人的婚禮。這是守孝。


那為什麼是要守孝三年呢?這就跟中國當時所受的禮教有關了。“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這是說:孔子說:孩子從出生起直到三年後,也就是三歲上,才能不再用父母一直抱在懷裡看護。所以父母去世守三年的喪期,是天下人通用的,都應該遵守的喪期。

那為什麼大家都遵從孔子的這句話呢?因為中國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不同,不是宗教統治國家。像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曾經是宗教統治國家,中國不是。在中國的古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以孔孟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佔據文化的統治地位,孩子上學都是以跪拜孔子像為開始的,所以孔子的這句話就成為了要守孝為什麼要三年的標準答案。


這種守孝的行為其實就是對孝道的最好詮釋。古人有“百善孝為先”的守則。這種孝道的守則,不光是對平民百姓有用,就是當時的最高執政長官-皇帝,也都必須總從的守則。官員考核,是否孝順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考核標準。家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都是要告假回家的。這種情況有個專門的詞,叫丁憂。


在古代這種以家族為單位活動的年代,這種孝道能最大程度保證社會的穩定。孝道,就是社會上最大的守則。人們多動會以家族的榮譽,家族的安定團結為考量,社會就不會容易動盪。一人犯錯,全家不容。這就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所以就是統治階級本身也是遵守孝道的。所以對於守孝,就漸漸成為一種非常嚴肅的社會形式。

古人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靈魂離開人間會自有其居所。不在享受人間煙火但可享受香火供奉。所以供奉牌位的祠堂才會是家族最神聖的地方。守孝的行為,無疑說明死者是有人供奉的,不是什麼孤魂野鬼都可以欺負的。是人們心底最深處的寄託。所以守孝三年,無論是從個人本身還是統治階級的統治,都是有著深遠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