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镇“铁安皋”之小屯汉冶文化遗址,重现历史长河“遗珠”

“遥想那时,南山的矿石、东西潦河的铁沙,小车推、牛车拉,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安皋境内,炼铁工人在雄壮的号子声中,撬开炉闸,铁花四下飞溅、青烟直冲云霄,那场面是何等壮观!精炼的利器越过三鸭古道源源不断运向汉兵与匈奴决战的漠北;制成的农具通过宛襄官路直达鄂北江南,安皋的铁器得以通行天下,也推动着我们刀耕火种的古老民族迈进铁器农耕的文明......”安皋镇综合文化广场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绘声绘色地描绘着那时的历史,周边围着的孩童眼睛里闪着光,生怕错过一丝一毫。

这些语句描述的主角是安皋镇小屯村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汉冶文化遗址。说起小屯的汉冶文化,就要追溯到千年外的东汉南阳,社会各个层面的繁荣都以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自然,穿越千年的小屯冶铁行业的发展也应得力于当时东汉南阳的百年辉煌。

跟随历史的脚步,那时的画面在我们面前一幕幕展开。

楚文王二年(前688年)楚灭申国,因该地四方高崇、中央低下,遂命名为宛,置宛邑。南阳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因宛地“处南山之南,汉水之北”而称南阳。

王莽地皇四年(23年),天下大乱,汉宗室刘玄在今白河大桥西沙滩上筑坛,史称更始帝,南阳又名南都。后刘秀起兵瓦店八里铺,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下诏定南阳为陪都,南阳成为名正言顺的帝京。因帮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多为南阳人,这些皇亲勋贵的豪宅遍布宛城,使南阳一跃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四大都市之一。东汉的张衡、唐代的李白都曾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南阳“商满天下、富冠海内”的盛况。

豪门的消费、密集人口的生活需求催生并繁荣了冶炼行业。今天南阳市的北关一带当时是东汉最大的冶炼基地,而安皋是基地最重要的分厂。安皋有山有水有炭源,地处豫陕、宛洛古道,是冶炼的绝好佳的选处。

解放后,国家考古机关在小屯西1.5米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片、铁铧、锄头,1975年小屯村民平整土地刨出了一把长约一米的古剑,送交文化局,据说系秦汉兵器;九十年代安皋镇在街北小河湾一带建厂,挖掘出了深陷地表的古铁炉残壁与铁钟,这些都有力的佐证了安皋汉代冶炼业的规模与久远。

当前,安皋镇党委政府将以卧龙区“文化强区”战略为航标,在保护的前提下引领、在创新的补充下驱动、在宣传的氛围中延伸,深挖厚植小屯汉冶文化风采,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探索建立古文化游览专线,并及时完善《安皋志》中小屯村汉冶文化的史料记载,适时更新门户网站的文化及遗迹信息,积极向上级文旅部门申报小屯村汉冶历史遗迹,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力求将让明珠不再蒙尘,再次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