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鎮“鐵安皋”之小屯漢冶文化遺址,重現歷史長河“遺珠”

“遙想那時,南山的礦石、東西潦河的鐵沙,小車推、牛車拉,浩浩蕩蕩地行進在安皋境內,鍊鐵工人在雄壯的號子聲中,撬開爐閘,鐵花四下飛濺、青煙直衝雲霄,那場面是何等壯觀!精煉的利器越過三鴨古道源源不斷運向漢兵與匈奴決戰的漠北;製成的農具通過宛襄官路直達鄂北江南,安皋的鐵器得以通行天下,也推動著我們刀耕火種的古老民族邁進鐵器農耕的文明......”安皋鎮綜合文化廣場上,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繪聲繪色地描繪著那時的歷史,周邊圍著的孩童眼睛裡閃著光,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這些語句描述的主角是安皋鎮小屯村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漢冶文化遺址。說起小屯的漢冶文化,就要追溯到千年外的東漢南陽,社會各個層面的繁榮都以社會生產經濟的發展作為基礎,自然,穿越千年的小屯冶鐵行業的發展也應得力於當時東漢南陽的百年輝煌。

跟隨歷史的腳步,那時的畫面在我們面前一幕幕展開。

楚文王二年(前688年)楚滅申國,因該地四方高崇、中央低下,遂命名為宛,置宛邑。南陽之名最早見於《戰國策》,因宛地“處南山之南,漢水之北”而稱南陽。

王莽地皇四年(23年),天下大亂,漢宗室劉玄在今白河大橋西沙灘上築壇,史稱更始帝,南陽又名南都。後劉秀起兵瓦店八里鋪,在洛陽建立東漢王朝,下詔定南陽為陪都,南陽成為名正言順的帝京。因幫劉秀打天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多為南陽人,這些皇親勳貴的豪宅遍佈宛城,使南陽一躍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四大都市之一。東漢的張衡、唐代的李白都曾用他們的生花妙筆給我們留下了南陽“商滿天下、富冠海內”的盛況。

豪門的消費、密集人口的生活需求催生並繁榮了冶煉行業。今天南陽市的北關一帶當時是東漢最大的冶煉基地,而安皋是基地最重要的分廠。安皋有山有水有炭源,地處豫陝、宛洛古道,是冶煉的絕好佳的選處。

解放後,國家考古機關在小屯西1.5米的文化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片、鐵鏵、鋤頭,1975年小屯村民平整土地刨出了一把長約一米的古劍,送交文化局,據說系秦漢兵器;九十年代安皋鎮在街北小河灣一帶建廠,挖掘出了深陷地表的古鐵爐殘壁與鐵鐘,這些都有力的佐證了安皋漢代冶煉業的規模與久遠。

當前,安皋鎮黨委政府將以臥龍區“文化強區”戰略為航標,在保護的前提下引領、在創新的補充下驅動、在宣傳的氛圍中延伸,深挖厚植小屯漢冶文化風采,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探索建立古文化遊覽專線,並及時完善《安皋志》中小屯村漢冶文化的史料記載,適時更新門戶網站的文化及遺蹟信息,積極向上級文旅部門申報小屯村漢冶歷史遺蹟,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區,力求將讓明珠不再蒙塵,再次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