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丨上海為什麼允許居家隔離?


述評丨上海為什麼允許居家隔離?

“都什麼時候了,為什麼不能堅持就地集中隔離,非要搞居家隔離?”
“別指望所有人都是遵紀守法好孩子!有這麼多人看著嗎?如何保證他們隔離期間不偷跑出門亂竄?”
“北京已經出現了居家隔離不嚴導致的關聯病例,能否對小區其他的住戶有點責任心?”
這些話,來自這些天市民和網友的來信和評論,類似的觀點還有不少,相信代表了不少市民的想法。上海為什麼不搞“一刀切”,把所有入境者集中隔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暫時還做不到,因為目前還沒有那麼多資源。
今年3月22日,上海海關在新聞發佈會上披露過一組數據:上海目前每天國際進港航班約55架次,入境人員約1萬多人。看到這個數據,可能有些網友又要“炸”了:為什麼還讓這麼多飛機、這麼多人從上海入境?
其實,在縮減航班上,上海已經做了很大努力。據官方信息,上海作為國內最大的入境口岸,2017年就已經有了136條國際航線,每個航線有多少飛機往返呢?僅上海至東京這一條線,平均每天就多達28班。由此可以推算上海口岸每天的航班總量。
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又在全力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當我們千方百計爭取更多國際航班起降上海的時候,作為上海人,我們大都享受過其中的紅利。理所當然地,我們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只享受利益,不履行義務,相信大家也會看不起自己。每天入境僅55架次,對於一個國際大都市,對於一座國際航運中心,其實已經少得可憐。


也許有人還是會堅持:什麼都要視情而定,現在全球疫情大暴發,有的國家已經封城、封國了,我們為什麼還要一直敞開大門?
來看看每天入境的這1萬多人主要是些什麼人吧。他們中,大多是身在國外的上海人和中國留學生,部分是從國外返滬復工的外籍人員等。將心比心,自己的親人和孩子如果在國外,你會不會擔心,會不會希望他們回來?如果這扇門關閉了,又會是怎樣的失望?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開放、創新、包容是她一貫的品格。什麼是品格?就是不因事因時而變的特質。在最難的時刻,依然堅持本心,這才體現品格的可貴。上海品格,是上海的競爭力,是上海的金字招牌。
話說遠了,回到原先的話題上來。為什麼不將入境人員全部集中隔離?因為每天1萬多人入境,以隔離14天為一個週期計算,至少需要15萬個房間或床位,這是一個簡單的乘法。
問題是,這麼多房間和床位哪裡來?要知道,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是有嚴格標準的,除了要確保單人單間,還要有新風系統,具備基本的生活設施,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此外,集中隔離場點還要與集中居民區相對隔離,距離500米以上,同時不得在醫療機構設置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

按照這樣的標準,目前,上海可用於集中隔離的房間就非常有限了。這還沒考慮要額外安排多少防控人員,投入多少防控資源。
所以,上海為什麼不學天津、重慶、陝西、山東?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是上海,無論疫期還是非疫期,都是國內最大的入境口岸,每天入境人數相當於北京+廣州+青島。這麼多人,唯有通過區分重點國家和非重點國家,實現閉環管理,精準防控,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上海又升級了防控標準,所有入境上海的人員都必須100%進行核酸檢測,這意味著上海口岸防控實現了9個100%:來自或途經重點國家(地區),實施100%登臨檢疫、100%健康卡查驗、100%測溫、100%隔離14天;來自非重點國家(地區),實施100%登臨檢疫、100%健康卡查驗、100%測溫、100%流調;除集中隔離人員外,居家隔離和非重點國家(地區)人員也進行100%核酸檢測。
在此基礎上,居家隔離措施也進一步升級,公安民警協助社區進行居家隔離管控,隔離人員必須“一人一戶”或“一家一戶”。這些要求比國家衛健委對居家隔離的標準更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上海的居家隔離措施就已經受過檢驗,專人監督、門磁報警等多種手段,人防加技防,被證實安全有效。如今隨著措施升級,安全係數再一次得到提升。

有人也許會問,說得再多,能保證萬無一失嗎?的確不能,這世界上其實並沒有萬無一失的存在。就像法律再嚴格,也會有為非作歹之人一樣。但是,只要管控措施到位,防得住99%,就算出現1%的疏漏,也可以迅速應對化解。
這才是上海允許居家隔離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