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丘岳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

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综合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看,

脱离创作背景讲创作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定风波》此词的创作背景:

苏东坡其人生性放达,才动京师,深受欧阳修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嘉祐六年苏轼入京为官,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宦海沉浮经历。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三年后因此被贬黄州。而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可以说,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仕途多舛的苏轼的心境与处世态度。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一蓑烟雨任平生”做这样的解释:

烟雨之下,我虽只身着蓑衣,却照样度此一生。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

这首词记录了苏东坡酒后在沙湖道遇雨又转晴时的经历和心境。那时与苏东坡同行之人皆狼狈避雨,唯独苏东坡手持竹杖,脚蹬芒鞋,淡然穿梭雨间。当是时,微风轻拂,酒初醒,山头的斜阳徐徐落下。所谓雨过天晴即是如此。只是再回首时,却突然有种或“风”或“雨”或“晴”不过尔尔的感觉。

也是因此,世人往往称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佳句,而忽略了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我看来,如果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作者经历大起大落后对所谓的“风”“雨”“晴”的看淡,那么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作者在狂风忽作,大雨倾盆前的自白:

以这一蓑,任平生。

这是一种自我鼓舞,也是一种面临风雨时的大气度。

其实,《定风波》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如今初涉江湖,我可以有底气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去迎战人生路上所谓风雨。

当然,我更期待自己在将来时,也能如苏轼一般一边回首往事,一边叹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欢迎关注@吴婉绚 ,解锁更多历史趣谈&伟人事迹,与你一起谈古论今,旧事新说~


吴婉绚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西凌观点:这是适逢低谷的乐观精神。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背景,是苏东坡被朝廷贬官外放的情况下,有感而发的一种人生境界。

苏东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被皇帝贬的一无是处,苏东坡仍然表现出来,豁达大度的乐观主义情怀。只要有一身蓑衣,无惧风吹雨打,照样潇洒快乐。

引申而来,苏东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帝老儿即使让自己一无所有,但是自己才华在胸,就算穿着蓑衣,也无惧风雨飘摇。只要登高一呼,无尽粉丝,照样应者云集,推杯换盏,夜夜笙歌,快意平生。

西凌诗社,专注原创。更多内容,欢迎搜索关注西凌诗社。





西凌诗社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东坡居士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

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呢?单纯从字面上来讲,是这么一个意思: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即公元1082年的3月5日,苏轼去沙湖看田归途中,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和心中,却是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说心态决定一切!

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却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这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好诠释了!


悟文化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是出自于苏轼的《定风波》之中,我们先来看一下《定风波》的诗词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听那春林打叶的雨声,不妨看一下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似骏马,谁会怕这邪风细雨,披一身蓑衣,任凭一身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夕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遇到的风雨之处,我信步回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诗词背景:

这一首诗的背景,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3个春天所写下的一首词,在这个时候也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低谷之后缓和之后的一段时间。

所以苏轼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包含了人生的哲理,也是最后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晴雨之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中有雨晴,那么人生自然也有无常,荣辱得失何足挂齿,那一些政治风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苏轼在黄州那几年时间,过得特别得意,因为他从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想法,实现自己的田园梦想,因为他早就已经厌恶了世俗,更厌恶仕途,隐居之梦一直存在,然而在就是因为人生低谷之后,被贬到黄州才圆了田园梦。

苏轼在那个地方有一块地,且还盖了一个茅草屋,叫做“东坡雪堂”,经常约一些朋友在那里把酒言欢。

在元丰5年3月7日的时候,苏轼看中了黄州东南三十里一个叫沙湖的地方,想在那里买一块地,那天,天气晴好,他没有准备雨具,结果途中突然下了暴雨。

众人狼狈不堪,纷纷找地方避雨,而苏轼不以为意,迈着步子在雨中慢慢前行,不久太阳出来了,这个时候诗兴大发,写下了《定风坡》。

品读诗词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诗词背后的那一份心境,苏轼刚经过乌台诗案的时候,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欣喜,同时又夹杂着对于人生低谷的那一份痛苦。

因为乌台诗案这一个事件并非是苏轼本身的错误,而是政治浮动因造成的,苏轼不过是这一个事件的傀儡,却因此招致了祸患。

内心有着身处低谷的失落,又夹杂着死里逃生的欣喜,各种情绪交织,但是,当事情经过了三年之后,心境已多了一份柔和,多了一份淡然。

除了这一首《定风坡》诗词之外,在大概相同的时间,苏轼在黄州也做过这样一首诗,叫做《临江仙》。

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微醉之后,内心有感,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一叶小舟漂流远去,从此不知身为何处,用江海来寄托自己的余生,这一句诗和“一蓑烟雨任凭生”有着相同的意境,这也是一种不拘束世俗繁杂,想要隐居于山水之中的一种情怀释放。


国学书舍


逢苏轼必答!

首先此句是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是这样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诠释一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本人更喜欢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古典诗词


苏东坡的诗词年轻时就读,他写的《定风波》有多首,“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其中一首中的一句。这句寥寥七字就简练概括了苏轼对淡泊人生的向往,也表达了博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与喜悦之情。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两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年,元丰二年,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庭”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近生死边缘,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无权的闲职。虽怀才下遇,抱负未展,但不因此消极避世,依然有旷达超脱胸襟情怀,有人生理想。就在其中,偶遇风雨而作此词,饱含哲理,很值得一读。上阕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结,下阕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都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宠辱不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境深邃。

人生充满机遇转化,寒冷之后会有温暖,逆境中蕴藏着无限希望,为人不能一遇困难挫折就一味消沉悲苦,一蹶不振,而要的未来充满希望。


树德汉硕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在这词中,表达了苏轼在人生困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名篇《定风波》,全词如下: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背景】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此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他已经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打算久居黄州,所以准备购置田产。

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拮据,于是想方设法,四处奔走,终于要得黄州郡城东门外一块废弃的营地,用作垦辟耕作,补贴家用,这就是东坡,苏轼“东坡居士”的号便来源于此。

不过,这东坡毕竟是官府的属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收回了,所以苏轼得早作打算,另置田产。他听说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土地肥沃,三月初七这天,苏轼便和几位朋友前去看田,没想到,半路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又在先前离开了,同行的朋友都被淋得很狼狈,只有苏轼浑然不觉。

不久,天便放晴,苏轼写下了这首词。

【解释】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这里是用作动词,指披着一具蓑衣。

烟雨任平生,倒装,即任平生烟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披着一具蓑衣,便可在一辈子的风雨中自在泰然。

【哲理】

苏轼的这首词,是从现实中的一场雨,延展到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实中,遇到了雨,没有雨具,狼狈,也是被雨淋,泰然,也是被雨淋,何不泰然处之。

同样,人生的风风雨雨,逃不了,避不了,是人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那么我们又何不以泰然的态度来面对呢?

不过,年近五十的苏轼淋了这场雨,便得了左臂肿痛的毛病,也算是苏轼的一件趣事。然苏轼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谢小楼


真正有器度与襟怀的人,一定是临风雨而不惧,而苏东坡的境界比这还要高。

出自苏轼的词《定风波》,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的三月七日。当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已谪居黄州三年。

这可能是苏轼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灾难,战胜了,便是苏东坡,过不去,他仍是苏轼。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很多,著名的是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伤时。在此期间,远离官场,恰好给了苏轼内心平静,他总试图去接受一个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自己,可是仕途的打击,人生的失意还是会如寒流般时时侵袭。

哪怕一件途中遇雨,苏东坡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豁达大度地面对,无所畏惧,阳光正好。

这首词写得特别好,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1 小序:轻描淡写

小序就两句话,遇雨,别人惊慌失措,我苏东坡浑然不觉。天果真放晴。

  • “狼狈”与“不觉”:传神,很有画面感。

途中遇雨,同行的人一见大雨淋淋,便东躲西蔵,手遮猫腰,快步急走,头发湿了,衣服也湿了,狼狈不堪的样子实在可笑。而苏东坡却能够雨中安步徐行,坦然自若,等闲而视,雨水淋湿了衣服,也依旧不焦不躁,笑谈风声。

小序中的苏东坡颇是得意!无所谓一场风雨,让他变得简单纯粹,天真可爱!

果然没过多久,天就放晴,阳光明媚。

苏东坡认为有必要写首词纪念一下,他觉得人生所遇到的沟坎也不过如此,关键是怎么对待它。

于是我们便在词中看到了一个身披蓑衣,手拄拐杖,脚穿草鞋,还有点儿微醉,在雨中的林子长歌慢行,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苏东坡。他刚经历了人生大难,差点儿丢掉小命,可他还是会写点儿小词,唱点儿小歌,喝点儿小酒,乐呵着生活,这是怎样的一个苏东坡啊!

2 词:生命的领悟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衰,蓑衣,衰草所编织的防雨具。

  • “莫听”,“何妨”:随口而道,潇洒至极!

穿透树林,击打树叶的雨声,正沙沙作响,任谁都能听得清楚,是个正常人都会想法躲雨,被雨淋湿的都会凌乱狼狈,牢骚满腹,但词人偏要不听,不是听不到雨声,而是将雨声置若度外,视若无睹,甚至丝毫不妨碍他风雨之中浪漫步行,吟诗作啸,从容自如,享受得不得了!

  • “竹杖芒鞋轻胜马”:深刻的领悟,好个讽刺!

穿着草鞋,拄着拐杖,披着蓑衣,多么清贫而朴实的装扮,是苏东坡远离官场后的真实面貌,他不再是高居庙堂,忧国忧民的君之贤臣,也不是坐轿骑马,前拥后簇的朝中高官,只是在黄州东坡自耕自足,淡泊宁静的一介布衣。饱读诗书,志在济世的他,或许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却也从来沒有如此放松过。

原来放下所有的重负后,是如此轻松自在的事情。寻常朴素粗陋的生活原来是远胜于官场的争名逐利,尔虞我诈。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觉醒,只是用生死换来的领悟沉痛而深刻!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个反问,无畏傲然!

既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人生还有什么好伤心,好害怕的!

自然界的风雨,披一件蓑衣就足以抵挡,同样,也可以笑对人生的任何凄风苦雨。

任它狂风雨骤,我心自岿然不动,无畏无惧。这是苏东坡的笑傲江湖!

  • “山头斜照却相迎”:好个柳暗花明!

料峭春风吹醒了微醉的词人,感到了丝丝的凉意,正迷茫之际,太阳却出现在山头,阳光斜照,这个转折令人惊喜!

词人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乐观的,他无所谓风雨,也期待阳光,阳光便不经意间出现了。远离了官场,梦想失挫,可认识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乐趣,还有什么过不去!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全词的灵魂之句,铿锵有力,境界高妙!

回头看看刚才遇雨狼狈的地方,现在想想实在是不值一提。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坎坎坷坷,现在想想实在不值得悲伤!茅塞顿开,幡然醒悟,曾经执迷于困顿,可笑可怜,如今困顿中觉醒,大幸大喜!

词人更为超脱了,不仅仅是淡泊从容地迎接人生的风雨,而是心中根本就没有风雨这回事了。荣辱得失,生死离合,词人都已释怀了!

黄州三年的沉静,苏轼的境界从儒家的君子有为,积极进取,转变成了道家的自然无为,休身养性了。

庄子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然不得不接受命运,不如顺其自然。

庄子又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是满足于自耕自足,只要精神自由即可。

苏东坡似乎更高一层,内心更为豁达,强大,

以人格的超旷去消解生活的磨难曲折,以开阔的心态去无视人生的顺逆得失,才为生命!

黄州三年,苏东坡修炼了一身钢筋铁骨,这便是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他都能笑傲江湖。

能比苏东坡,自古而今,无论其人还是其文,都绝无仅有。


一绿浮芳


此句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词,全文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期间,是苏东坡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写出了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词的创作这个时期除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这首《定风波》。

“乌台诗案”确如一场暴风雨,差点要了东坡的性命,被贬黄州算是雨过天晴。尽管惊魂甫定,但东坡就是东坡(当时还没有自号东坡),旷达飘逸,乐观豁达的天性马上就回来了。小小风雨算什么?被贬黄州算什么?“竹杖芒鞋”,一样步伐坚定,“一蓑烟雨”,依然笑傲人生!

东坡的一生大起大落,少年出名,金榜高中,百年第一。在朝官至三品,被贬远到天涯海角。既做过翰林大学士,也当过东坡种田人。但有一点是东坡身上最可爱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旷达飘逸,能屈能伸。有人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贩夫走卒,会享受山珍海味,也咽得下树皮草根。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任性”吧?“谁怕”?是祸躲不过,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淡定,千古东坡!





金风359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苏轼 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苏轼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关于“一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轩》)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

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東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叶梦得《避署录话》卷二);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的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

再看看别人对“一蓑”的用法,如陆游《题绣川驿》的“会买一蓑来钓雨”,和《舟过小孤有感》的”商略人生为何事,一蓑从此入空蒙”,不俨然是

苏轼“一義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那几句的翻版吗?陆游也是个宦途不得志的诗人,以放翁诗证东坡词,则“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苏轼对于张志和的《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极为称赏,恨其曲调不传,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吴曾《能改斋漫录)巻十六)。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南往,路上的遭遇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