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独行客地图帝


马新贻被刺的过程很简单。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阅士兵操练后,步行回官署。刚刚走到衙门门口,有一个叫张汶祥突然从路边冲出,抽刀刺中马新贻的腋下,次日,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身亡。

事后朝廷怀疑有幕后主使,便命护督将军魁玉严审张汶祥,但张汶祥反复翻供,始终没有合理的说辞。魁玉审不出结果,再加上当时流言四起,对朝廷极为不利。为了尽快平息非议,清廷便只将张汶祥及其儿子凌迟处死,而追查其幕后主使一事,则不了了之。


那么,张汶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呢?由于马新贻的仇人很多,想杀他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在被张汶祥刺杀后,官方或民间起码有六种关于他被刺原因的说辞。

一、马新贻杀友夺妻

此说法源于民间传言。电影《投名状》便是基于此种说法改编的。

民间传言,马新贻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在庐州兵败遭擒。当时张汶祥虽是叛军,但久怀投诚之志,马新贻见张汶祥想改投朝廷,便让他居中牵线,说服了同为叛军将领的曹二虎、石锦标二人放走马新贻。

随后,曹二虎、石锦标、马新贻结拜为同生共死的异姓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的捻匪军队也被马新贻收编,改编为“山字营”。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马新贻看上了曹二虎的漂亮媳妇,与之私通。事后马新贻怕曹二虎报复他,就痛下杀手,干掉了曹二虎。


张汶祥事后激愤不已,遂决意为友报仇。就刺杀了马新贻。

此说法不被官方承认,但流传甚广,不仅后来人相信这种说法,把这种说法改编,并搬上大荧幕。就连当时的人也是深信不疑,否则也流传不到现在。

那么,这种说法可信吗?我觉得,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因为马新贻在咸丰八年(1858年)升任按察使后,被太平军陈玉成部重挫,他的军队不仅全军覆没,就连他的官印也丢了。他也因此被朝廷革职留任。所以说,这个民间传说多少还是有一点依据的。


二、丁日昌买凶刺马

此说法源于官方猜测。因为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没有逃跑,而是站在当场大喊一声“养军千日,用在一朝”。隐隐透露出他刺马是有人在幕后主使。

因此清廷在得知马新贻被刺后,便认为张汶祥只是个小人物,其幕后必有主使之人,令人严查此事。

那么,谁的嫌疑最大呢?

根据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上奏之辞,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嫌疑最大。

因为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的长子丁惠衡伙同几个狐朋狗友郊游,与一名清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结果这名士兵后来暴毙,死的很蹊跷。事后马新贻负责查办此事。有不少官员怀疑,当时丁日昌应该是走后门,求马新贻高抬贵手,但被马新贻拒绝。于是丁日昌在一怒之下,就花钱雇佣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不过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因为马新贻审理此案时,故意给丁惠衡开脱,并没有严惩丁惠衡,等于是卖了个面子给丁日昌。因此在王家璧上奏后,清廷驳回了他彻查丁日昌买凶杀人的建议。等于否认了这种说法的可能性。



三、湘军买凶刺马

此说法就厉害了,因为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清廷高层,都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马新贻被刺杀的原因。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16个巡抚中,由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巡抚占了11个,湘淮两系的势力不可谓不大。

为了拍死湘军,慈禧太后将湘军老大曾国藩调离两江,北调至直隶,担任直隶总督。然后让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上任后,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军,一面打压湘军的散兵游勇,令湘军上下对他恨之入骨。

于是,湘军便买通张汶祥,让其在马新贻较场阅兵后,刺杀了马新贻。

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因为,湘军势力强大是事实。慈禧密令马新贻整顿湘军也是事实。他实际上就是慈禧特意提拔,派去两江制衡湘军的棋子。马新贻在两江总督任内,对纵恣不法的湘军大加裁抑,激起湘军的怨怒,欲除之而后快也是公开秘密。这些在历史上都是有公论的。

并且,更为吊轨的是。马新贻被刺后,慈禧居然秘授曾国藩,让他尽快结束此案,但不要深究。这也就表明——其实曾国藩和慈禧心里都清楚马新贻之死是怎么一回事,但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不说,我也不说,这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这也为后来慈禧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报复湘军埋下了伏笔)

而马新贻死后,曾国藩调回两江,继续担任两江总督一直到死。至于裁撤湘军一事,则就此打住,再也没人敢提了。

事后不管是民间和官员,都认为马新贻就是被湘军买凶刺杀的。而所谓的“杀兄夺妻”的民间传言(前面的第一种说法),则是由官方故意放出,目的是诬蔑马新贻,把这个已死的无用棋子搞臭,取悦于湘军。


四、反洋教者买凶刺马

这个说法也源自民间,但其说辞也有一定的依据。因为马新贻在被刺杀的前一年,曾经因为偏袒洋人,被很多人所唾骂。

同治九月三十日(1869年),安庆民众因为痛恨的英国教士密道生、卫养生以低价强夺老百姓的土地,便一把火烧了英国、法国传教士的教堂。

事后,法国政府调集了六艘军舰在南京江面示威,声称如果清政府不给个说法,就炮轰南京城。马新贻面对军事压力,在清中央政府的授权下,和英法两国政府签署了《南京协定》。

根据这个不平等的协定,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传教士一块土地,并且还答应将会严厉镇压闹事者,声明如有人胆敢重犯,“定即按律严惩不贷”。

基于这个事件背景,于是有人便在事后提出了“反洋教者买凶刺杀马新贻”的说法。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五、马新贻卖国论

这种说法也是民间传言,可信度不高。

按照这种说法,马新贻是回教徒,当时清朝西北回族乱事不断,先后有马化龙、白彦虎和阿古柏等人称兵作乱。张汶祥听说马新贻里通卖国,打算跟回教一起造反,就义愤填膺的刺杀了马新贻。

事后,张汶祥要求主审官员搜查马府,找出马新贻里通卖国的证据。但是主审担心此事牵连太广会导致兵变,便不敢据实奏闻。于是就编造了马新贻“杀兄夺妻”的故事,希图蒙混过关。

这个说法,可信度极低。

六、张汶祥挟私报复

注意了,这个说法是马新贻被刺杀后,清政府公布的官方说辞。

这个官方说辞的来龙去脉,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马新贻担任浙江巡抚期间,剿灭了不少南田海盗,而张汶祥就是南田海盗。马新贻剿匪,杀了张汶祥不少同党,让张汶祥对他恨之入骨;

第二:张汶祥妻子被歹人所占,他曾向马新贻拦舆喊控,而马新贻未准审理。此事导致张汶祥恨透了马新贻;

第三:张汶祥是个放高利贷的,但马新贻出任总督后,禁止民间放高利贷,这导致张汶祥生活无以为继,欲杀马新贻而后快。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这份官方供词可谓是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但是,这个莫名其妙的说辞,却是清朝官方认可的定谳。(文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的来说,马新贻被刺一案,疑点重重,他被杀的真正原因不确定。官方给出的张汶祥供词内容太扯,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真相。而在各种猜测中,湘军买凶刺杀马新贻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马新贻在接替曾国藩后,确实把湘军整的很惨。一方面,马新贻有朝廷支持,他不怕湘军;另一方面,马新贻自己有兵,他不是湘军系统的人;基于这两点,如果让他继续坐镇两江总督之位,怕是湘军会被马新贻给整垮。因此湘军刺杀马新贻,可能性是非常的大。

并且从事后慈禧不敢追究来看,也只有湘军是慈禧不敢招惹的嫌疑对象。所以慈禧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