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最煎熬的18個晝夜,一個抉擇讓中國從此在世界挺直腰板

毛主席一生最煎熬的18個晝夜,一個抉擇讓中國從此在世界挺直腰板

毛主席一生中有兩件事下決心時特別艱難:第一件是1946年和蔣介石決裂,國共兩黨生死決戰。第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第一件事由不得毛澤東抉擇,蔣介石要“剿滅”你,你不打也得打,這沒得選擇。否則就是滅亡。第二件事主動權在我。但你當時不打,以後則恐更加難打,人家就會騎在你頭上。第二件事才更難抉擇。

從1950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誌願軍出兵跨過鴨綠江,這“18個日夜”是毛澤東一生中最為煎熬的時光。這個決心實在是太難下了,焦慮的毛澤東為此日夜思考。胡耀邦回憶:“在考慮出兵不出兵的問題時,毛主席一個禮拜不刮鬍子,想通以後開了會使大家意見統一了,才颳了鬍子。焦慮到了一個星期不刮鬍子,在主席一生中都是少見的。”李銀橋回憶:“毛主席考慮出兵不出兵,連續幾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藥也不頂用。”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大陸進攻臺灣。7月7日,美國控制的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由美國組成司令部,統一指揮聯合國軍出兵朝鮮。

6月28日,毛主席發表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7月13日,組成“東北邊防軍”,又抽調26萬人的兵力,於7月底至8月初到鴨綠江北岸待命。8月4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助,以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8月27日,美國飛機侵入鴨綠江以北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此後,美國飛機與軍艦不斷侵入中國的領空與領海進行挑釁。

毛主席一生最煎熬的18個晝夜,一個抉擇讓中國從此在世界挺直腰板

9月15日,“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西海岸仁川港登陸。對朝鮮人民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人民軍腹背受敵。

9月30日,周恩來召見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請印度政府轉達中國對美國的警告:“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將出兵援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但麥克阿瑟認為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是“虛聲恫嚇”和“外交上的訛詐”,他認為中國的內戰剛剛結束,戰爭創傷尚未恢復,不可能出兵援朝與美軍作戰。

10月1日,麥克阿瑟要求朝鮮人民軍“放下武器停止戰鬥,無條件投降”。同日,朝鮮首相金日成給中國發急電,“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週年紀念日。毛主席主持討論了朝鮮面臨的嚴重局勢,一直到天亮。毛主席徹夜未眠。10月2日午後,繼續開會,毛澤東說:“朝鮮的形勢已如此嚴重,現在不是出兵不出兵的問題,而是馬上就要出兵,早一天和晚一天出兵對整個戰局極為重要。出兵援朝已是萬分火急。”常委作出了彭德懷出任志願軍司令員的重要決定。會議初步決定出兵入朝的時間定在10月15日。中國把決定出兵的消息告訴了斯大林。

抗美援朝這個決定為什麼這樣難做出?因為當時政治局多數人不同意打。反對的理由是,新中國剛建國百廢待興,財政捉襟見肘,邊遠地區與沿海島嶼尚未解放,肅匪也沒有結束,政權還沒有得到有效鞏固。更重要的因素是,解放軍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談不上制空權與制海權。因此,大多數人建議: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打這一仗。

毛主席一生最煎熬的18個晝夜,一個抉擇讓中國從此在世界挺直腰板

政治局反覆開會,一直到10月13日下午,在緊急會議上毛主席才下決心:即刻入朝迎擊向北冒犯之敵。會議結束的當晚,毛澤東給仍在莫斯科的周恩來發電:與政治局的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

10月18日,毛澤東又一次主持會議,把志願軍渡江作戰的時間最後敲定下來,遂於當晚9時,電令志願軍按預定計劃19日晚入朝作戰。第二天傍晚,得知志願軍4個軍、3個炮兵師、1個高射炮兵團,天黑後渡過了鴨綠江後,向預定作戰地區開進。箭已經射出,沒有回頭可言。18天來沒有睡過一個完整覺的毛主席,對身邊的衛士說了2個字:“睡覺。”

周恩來回憶說:“毛澤東下這個偉大的決心,是根據科學的預見、實際的分析”。彭德懷說:“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20年後,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麼一翻,那麼一翻,這麼一翻,那麼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這段文字說明毛澤東當時下的是一個何等偉大而艱難的決心。

當時,我們都知道,我們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與美軍有差距,不主戰的相當一部分因素是考慮這一點。當時,我們只知道有差距不知道差距有多大。從戰後雙方公佈的數據我們看到具體的差距。

坦克:1個軍相比為430輛:我0。

飛機:1100架:我0。

汽車:美1個軍7000輛:我100輛。

榴彈炮:美1個師432門:我12。

電臺:美1個師,1600部:我十幾部。

雷達:0。全憑耳聽和眼睛搜索。

毛主席一生最煎熬的18個晝夜,一個抉擇讓中國從此在世界挺直腰板

就是在這樣毫不成比例的武器裝備下,硬把美國人打的垂頭喪氣回到了談判桌前。我軍打贏了這場偉大的戰爭,在整個共和國國史上閃耀著超越時空、永不消逝的燦爛光輝。

歷史雄辯地證明,抗美援朝戰爭不能不打。新中國在最好時機打敗了美國侵略、保障中國安全和援救友好鄰邦的目的。這一戰,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軍威,奠定了當今中國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正如毛主席在志願軍出兵前所說:“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英國戰史專家克里斯托弗·錢特說:“朝鮮戰爭對西方世界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嚴峻考驗,它使擁有強大技術優勢的盟國幾乎抵擋不住。”

毛澤東說:“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就是那麼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