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出三国谋士综合实力前三的都有谁,并详加分析,谢谢?

神笔李通


首先说说荀彧;我认为荀彧才是三国中(包括东汉末)的真正第一谋士。在荀彧投靠曹操前,尽管曹操发起了诸侯联盟去讨伐董卓。但曹操连个董卓的部将徐荣都打不过,还被打的大败,只身而逃。实在乏善可陈!荀彧正好是在曹操最不得志的时候(公元191年),29岁的荀彧因看出袁绍属于不能成大事的人,离开袁绍而投奔了曹操。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也!”事实证明,曹操没有垮大荀彧的作用;曹操把荀彧用为“司马”,就是帮曹操主官军事的副手,比“军师”的级别只高不低。《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此后,曹操对荀彧更是言听计从,军事开始顺风顺水,大小的对手逐个被灭,地盘也越大越大。此后,在跟袁绍决战的时候,此时因为荀彧主管朝政,不在曹操身边。曹操每遇疑难的关键大事,都不惜千里迢迢的修书向荀彧求问方略,并严格按照荀彧的执行。从而取得了对袁绍决战的大胜!因为荀彧的加入,令曹操真正的做到了“战无不胜”!

荀彧是大战略家、政治家,他最著名的战略论述有两次;一次是他对曹操论述的“高祖居关中,光武据河内”之论,此论主要是为曹操讲述了根据地的重要性,令曹操恍然大悟。最有名的战略论述,是力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令曹操抢先一步把汉献帝接回。从此,令曹操的任何征战,都具有了“合法”性,使曹操一举占据了“道德”的高度!至于行政能力;就看曹操把朝廷内政,悉数交给他主管,从而且令曹魏集团因此而越来越强大。便可见他主政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再看看他临阵的军事能力;曹操征徐州,吕布趁机联合了陈宫、张邈等,攻击夺取了曹操的大本营兖州。最后剩下了三个县城,一旦失去,曹操就真的无容身之地了。就是因为荀彧的指挥,才以极弱之势而料敌如神的能力,保全了这三个县。此外,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一大堆的顶级人才;荀攸、郭嘉、蒋敬、戏志才等。

而当荀彧被曹操冷淡后,曹操便开始走下坡路;一败赤壁、二败汉中、三败襄阳,甚至被打得想迁都以避。可以这样说;曹操的败仗,都是在失去荀彧后打的。可见荀彧的军政综合能力,是超过三国中任何一位谋士、军师的,他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

至于第二、第三,还真的不好排;曹魏的荀攸、贾诩(郭嘉实际排不上)、司马懿,袁绍的沮授、田丰,刘备的陈登、法正、诸葛亮,东吴的周瑜、鲁肃等。这些人都是属于“全面型”的人才,但又各有所长。排谁是第二、三,都似乎很有道理,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傲视苍穹39


个人认为综合实力的话,前三名分别是:诸葛亮,司马懿,陆逊。

第一诸葛亮

1. 政治上:廉政建设。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2. 经济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3. 军事上: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4.文学上:《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司马懿

1. 政治上: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2.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兴修水利,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

3. 军事上:

平定孟达。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马懿当机立断,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

智抵西蜀。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缓缓撤军退回蜀中。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

远征辽东。青龙五年(237年),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马懿,令他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又命郡守、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


陆逊

1. 政治上:

辅佐东宫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征召陆逊到武昌辅佐太子,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

孙权令陆逊教导诸位皇子公子。当时建昌侯孙虑喜好斗鸭。陆逊严厉地说:“君侯应当勤读经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孙虑当即就拆毁了斗鸭栏。

陆逊为人正直严厉,后来孙登到赖乡面见孙权时,也曾述说陆逊的忠诚勤劳,武昌那里无什么顾虑。

2. 军事上:正谏不讳。陆逊虽任职在外,但心中却牵挂着朝廷大事,他上疏陈述时事认为法令条例过于严厉,应首先考虑人的优良才能,请求提拔重用施展他们为国效力的才干。这是抚招远方人才归附的大计 [37] 。

黄龙二年(230年)春天,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不必,上书认为这样的事情没有益处。孙权依然去征讨夷州,只得到数千人,得不偿失,大为后悔 [38] 。
嘉禾元年(232年),陆逊率军向魏庐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进发。魏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满宠见吴军舍船登陆,督率精锐部队在杨宜口(阳泉水和决水汇合处,今安徽霍丘东北)设伏,迎击吴军。陆逊探得魏军动向,遂连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辽东公孙渊向吴奉表称臣,孙权大悦。三月,孙权派使者携金宝珍货,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认为吴国遥远,难以长期依靠,将使者杀死。十二月,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孙权闻后大怒,欲亲自带兵去征讨。陆逊上书相阻,孙权听取了他的意见 。

囬憶八


谋士?

是什么职位?几品官?管理什么事务?

看来都是让游戏影响到的。

其实称之为文臣武将更为妥切。但实际上,分得也没有这么细。比如诸葛亮,在刘备的第一个正式职司是军师将军,这个职位,是刘备专门为了诸葛亮新设的,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征伐的时候,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食,

第一,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在三国时期是独一档的,统兵能打得曹真、司马懿睁不开眼,内政治理得蜀中以一州弹丸之地,对抗九州半的魏国,这是天纵奇才啊。

第二,狗或,不对,是“熏鱼”,啊,是荀彧。王佐之才,是曹操的战略制定者,为曹操举荐了很多人才,包括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人称“荀令君”。

第三,蜀和魏都有了,第三就给周瑜大都督吧,人家也是“曲有误,周郎顾”的文艺青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