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腐败签订一系列屈辱条约,是当时留学生崇洋媚外的主要根源吗?

姜占平


汉奸文化也是文化,只不过是糟粕文化,汉奸文化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深处,每当外敌强悍时,汉奸们通过各种方式迎合敌人自己从中渔利,俗话说有奶便是娘!没有奶也认爹的,也是如此大有人在,我就遇到过不少,它们出于对现在生活的不满与病态的性格,即便没有得到敌人的利益,也主动认敌为爹。


淮涉之水


晚清的腐败落后,确实引起一批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民族热情,但与崇洋媚外毫无关系,那时的留洋学生大多都回国了,他们要用科学和实业来挽救民族危机。

崇洋媚外在满清灭亡一百多年后又成了一顶大帽子,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当年的林则徐和魏源合著了一本用于介绍西方政治和风土人情的《海国图志》,不想被清廷戴上崇洋媚外的大帽子,该书也惨遭毁版,但这本书流传到日本之后,却成了日本人的启蒙读物,后来一名日本学者来到大清之后,他十分惊讶地发现这本书早已绝迹,这位日本人从此对大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崇拜转变为蔑视。

再后来,大清的第一任驻英外交大使郭嵩涛,更是被戴了一顶崇洋媚外的超级大帽子,原因是他把在西方居住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行式记录了下来,回国后,他把日记交给了朝廷,希望大清能够改革弊政,奋发图强,结果惨遭朝廷上下的围攻,慈禧甚至一度想要杀掉他,后来在李鸿章的斡旋下才幸免遇难,但他的湖南老乡们也因此拒绝让他回家乡,这位充满民族热情的老人,最终只能含恨终生,客死他乡。

大清王朝最终为它的愚蠢和顽固付出了代价,以史为鉴,知兴替,不知什么时候妖风四起,又开始随便给他人戴帽子,我不认为这些喜欢给他人戴帽子人是真心爱国,他们只是迎合顽固势力,阻碍国家进步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沉醉的文人


看看现场的电视剧演的什么公司老总,白领,一吃饭就是西餐,洋酒,好象只有这样才是身份的象征,崇洋眉外宣扬西方这些个所谓的娱乐圈功不可沒,真是不遗余力的大肆宣染,真是奴才相十足,还他X的给自己定了阶级层次叫什么精英阶级,知道我们囯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吗?是这么分阶级的吗?


用户2330994698456


两者根本画不上等号,甚至晚晴时代的留学生,他们的崇洋媚外与现如今某些留学生的崇洋媚外有着天壤之别。

要说晚清留学生,笔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电影十月围城当中的阎孝国,电影中的他更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学生正因为留学西洋,才得已看出,洋人都是狼子野心”!尽管这是艺术创作的人物,但在晚清的现实时代,洋务运动的留学生中,有太多跟阎孝国一样的人。


晚清留学生的大范围出国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20多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官员很少见的出现了无人投降的状况,除了固有的思想还让他们保持了“天朝上国”的态度外,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不惨重的结局也没有让他们意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1、折合1700万两白银的2100万银元赔款并非不能接受,毕竟一个虎门销烟就造成了英商数百万两白银的损失。

2、开放5个通商口岸,虽然丢了面子但没有失去领土,也并非不能接受

3、割让香港岛,对于清政府来说,百年前一个尼布楚条约就放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小岛又算什么?

4、两年的战争丢失的也不过是南方沿海的部分城市,还没有让清政府感到疼痛。


然而20年后,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吓跑了咸丰皇帝更烧毁了圆明园,外加又给予了更惨重的赔偿,这样的失败才让众人明白,天朝上国似乎只是一个梦想。学习西方的思想也开始普及开来。可以说这时候的留学生不是去镀金混文凭,而是真的想复兴国家来报仇雪耻。

詹天佑留学美国,却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甚至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来自于一个愚蠢的国度。

清朝外交官谭锦镛出访美国,因留着辫子而被当街挑衅和殴打,甚至被绑在桥上示众让人参观,最终造成谭锦镛含恨自杀!

可以说那个年代的留学生虽然被西方的文明而震撼,但他们的心中更存在着复仇,他们崇洋但不媚外,他们愿意接受西方思想却更想着在未来报仇,1872年的天津教案,已洋务运动十余年的清政府仍然有众多强硬派打算继续与西方开战,反击的思想还在很多人的脑海里留存。

可直到清政府一败再败,甚至又败给了日本时,众人才明白,一味的效仿西方也许不是出路,新一轮的革命就此开始。那一代的留学生也许更让后人钦佩,他们背负的使命不止是学习,更有太多的国仇家恨。


辽宁资深球迷


我们从民国开始就骂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骂了一百多年了,其实我们只是为了让晚清背锅而已,因为晚清是异族执政,责任推给他们,不至于让我们大汉人太自卑和背负历史的骂名。中国只是输在了晚清?非也!对世界发展史有点了解的人就知道,从明代开始,我们就开始落后了,明代我们开始了片板不得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而14~17世纪正好是欧洲大变革时期,欧洲进入近代,这一时期,欧洲有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崛起等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划时代的变革。中国在闭关锁国的局面下还出了个王阳明,搞出了个格物致知的心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固化了儒、释、道这种迂腐的文化理念,更近一步的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和眼界。此时的中国根基已经开始腐烂,中国是带着衰败之相进入满清的(二十万满人征服了三万万汉人)。哪有什么康乾盛世,那完全是自嗨意淫,我们在康乾盛世的时候,欧洲已经有了蒸汽机,有了火车、有了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已经有了坚船利炮,此时中国皇帝在干什么?在组织搞四库全书!没错,此时的中国文化的金字塔的顶尖隆重封顶,达到了五千来的最高峰,可喜可贺。正当我们做着中央天国、万国来朝的白日梦时,珠江口开来了英国的军舰,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春秋大梦,八国联军又宣告了中央天国的结束。虎门销烟的豪气掩盖不了残杀来使的无底线愚蠢和向八国同时宣战的自不量力的膨胀,文化的自我吹嘘也改变不了京城百姓为联军指路、提供后勤的事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意识让晚清觉得赔你一点、割给你一块又何妨?(此时让人想起日俄战争俄国败了,但俄国就是不赔),所有的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要把它仅仅算在爱新觉罗家族的帐上?除了努尔哈赤,清朝的十一任皇帝都是我们汉人用我们的儒学教育出来的圣人,做为汉人的我们,心不虚吗?


David曾954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落后导致的民族自卑心理,迄今都没有完全摆脱。

晚清知识界对西方的看法经历了截然相反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傲,看不起西方,认为西方不过凭借奇技淫巧侥幸获胜,只要我们内修文德,教化万民,必然四海宾服。奈何被现实无情地打了好几次脸,签了无数屈辱条约。最大的打击是甲午战争,西方人我们毕竟不熟悉,小日本可是我们的邻居,一向是小弟,多数时候乖巧听话,朝贡孝敬唯恐落于人后,结果人家学了几年西方也把我们揍得满地找牙。

自信心都垮了,先是制度不自信,改制度,进而文化不自信,改文化,甚至不少人想抛弃所有传统文化,连中国字都不想要了,直接采用拉丁文。当年宋美龄逮着机会就说英文,哪怕蒋介石在旁边根本听不懂。

近些年国力提升,自信心提高一些,但有些人还是跪习惯了,站不起来;有人相反,极度自傲,我个人觉得过度自傲也是自卑的变相反应。真正的自信是理性平和,用平视的态度与西方交流。


豪森林


题主陈述了两个事情,一个是晚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是同时留学生崇洋媚外。前一个事大家耳闻能详,第二个事情可能就不一定真实。我们从崇洋媚外说起。这个词是茅盾发明的,最早出现于茅盾纪念鲁迅的文章。这是茅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一共做了四件事情,一是建立现代军工。二是建立现代工矿企业。三是组建现代军队。四是设立现代学校。洋务运动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崇洋媚外,只是利用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我们自己的工商业和军队,指导思想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随着儿皇帝的垮台而失败。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也并不是留学生,而是一批被打疼了打怕了封建官僚。事实上,中国的崇洋媚外从来就没有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我们近现代比较轰轰烈烈的学习外国经验有这么几个节点,最早的就是失败了的洋务运动。接下来是五四运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为代表,分为两大派,一派学习西方,最终形成了五权宪法为代表的中华民国,一派学习苏联,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是抗战结束后的短时间的崇美风潮,以国民党的兵败如山倒宣告失败。第四次是盲目的学习苏联经验,以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宣告失败。第五次是改开以来的学习西方经验。五次学习四次都失败在崇洋媚外的利刃之下。但是,也带来了社会深刻而持久的进步。比如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却动摇了忠君思想启蒙了国家与帝王分离的观念,为武昌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带来了马列主义,也废除了磕头下跪,彻底剪掉了男人的辫子。抗战后的崇美基本废除了男人长袍马褂,中山服西服等笔挺的服装让人面貌一新。也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改开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我们不再盲目学习,也不再妄自菲薄,更不再夜郎自大。西方不再神秘,世界不再高高在上,我们再次站在引领世界经济新潮流的潮头浪尖。一个人看不到与别人的差距,就不会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雨轩品茗2


这个提问本身有问题!当时的留学生出外留学,很大一部分只是崇洋,但绝不媚外。他们认为当时西方国家包括日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甚至政治体系,希望能学到这些先进的东西而去留学,这就是所谓的崇洋;但他们留学以求学到先进的东西只是一个手段或者说是个小目标,最终目标是抵抗国外势力的入侵,最终战胜外敌,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目的在于制夷,因此自无媚外之行,更无媚外之心。所以可称其崇洋,但绝不可言其媚外。


清风舞新柳


显然不是,清朝已经到了暮年。风雨摇摆,随时都会垮台。人民已经失去了对统治者的信心。而且欧洲列强在中国土地打砸抢烧,分享各种在中国的利益,完全没有把清朝放在眼里。一个如此懦弱的朝代,如此落后的朝代,是不会有前途的。留学生是的的确确去到国外,深深的学习到了先进文化,拓展了自己的眼界。自己国家与欧洲国家的的确存在巨大的差距,是喜欢先进文化,而并非崇洋媚外,许多在洋务运动留外的人都回来为国家做贡献了,譬如詹天佑。所以清朝签订屈辱协议根本原因是自身太弱,无力对外,这才是最主要的,没有那个统治者愿意看到自己的朝代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这对不起列祖列宗。


Xiao胖2


满清与西方对比,是因为思想,体制,实力不对等而被打败,那不是耻辱,

与解体的苏联对比,慈禧能保住中国不亡以经很不错了,应该叫虽败犹荣,

如果满清与西方对比,在思想,体制,实力对等下战败了,那才是耻辱,

实际上,当初的慈禧以经很伟大了,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他不惜以亡族的代价与列强们一战再战,

他向列强们要回了赔款,(庚子赔款),

他使列强们为中国建立了清华与协和,

他向国外派遣了大批的留洋学生,

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人才,

满人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史上最庞大的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