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慟馬阻嶺(上)

悲慟馬阻嶺(上)

馬止嶺(馬阻嶺)周邊地形圖。


悲慟馬阻嶺(上)

筆者向李永萬(左)瞭解馬阻嶺戰鬥情況。

圖/文 黎代華

“當時,紅十八師有3000餘人,包括一部分地方黨政機關的同志,真正能作戰的部隊不過2000多人,槍支彈藥又少,平均每支槍不到40發子彈,糧食等物質根本得不到補給,又是孤軍作戰。而敵人的兵力比我們10倍還要多,武器裝備精良,彈藥充足,其他物質補給充足,雙方各種因素的對比都很懸殊,敵方佔絕對優勢。”老紅軍、原紅十八師第五十二團政委劉誠達在《轉戰湘鄂川黔邊的日日夜夜》中,回憶描述了紅十八師突圍馬阻嶺時的情景。

為尋找這個悲壯的戰場遺址,筆者從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起,並在後來的紅色文物專項普查、招頭寨戰鬥調查、瀟湘紅色故事採集等專項田野調查中開展調查,但一直未能發現蛛絲馬跡。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誤把桂塘馬鬃嶺視為馬阻嶺,用馬鬃嶺剿匪戰鬥等同馬阻嶺紅色戰鬥。而馬鬃嶺在南,這與文獻記載和紅軍回憶錄中馬阻嶺在招頭寨北的記載大相徑庭。

恆心總能遇見曙光。

2019年5月,筆者在與龍山縣召市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陳光裕的一次偶然的交談中,得知“馬阻嶺,就在廖葉洞!廖葉洞人叫馬止嶺!”這個信息,讓筆者為之一振,再次走向馬阻嶺。

在廖葉洞,遼葉村原村支書、民間文化人李永萬再次證實了馬止嶺就是馬阻嶺。在紅軍的回憶和歷史文獻中馬止嶺叫馬阻嶺。

馬止嶺(馬阻嶺),位於龍山縣召市鎮遼葉村廖葉洞西側,為可立坡的東向坡。馬止嶺,意思是馬到嶺前止步的意思。1861年12月,石達開欲率軍從馬止嶺翻越可立坡入鄂,當馬行至嶺脊時,坐騎驚悸不敢上嶺行走而改道龍潭巖而得名。

廖葉洞,三面環山。南面是自西向東分佈的馬止嶺、天楂口、新寨坳、大鏡山、橋上科等嶺山坳堡系,東面為城山堡、大堡山山系,西面為可立坡大山,北面是遼葉U型谷。谷中的溪叫廖葉溪,自北向南奔流。廖葉溪在廖葉洞段叫張家河、巖叉河,在興平村新寨窩以下叫半溪。

經過萬德山、爛死堡後,就是馬止嶺。

馬止嶺為呈Λ形嶺脊,東段斜插入廖葉洞,西端向上蜿蜒起伏,嶺尾插入可立坡。馬止嶺,孤嶺兀立,嶺呈W形,中間低,兩端高,整體西高東低。路不盈尺,嶺脊起伏,蜿蜒盤旋。兩側嶺崖坡度85度左右,直插崖底,崖深60餘米。嶺脊灌木草芥叢生,荊棘橫行。崖壁長有少量灌木,兇險異常。馬止嶺,嶺孤徑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馬止嶺下,首招官道南北縱橫。南為召市盆地,北通遼葉U形谷。在新寨窩和廖葉洞交接處嶺山矗立,馬止嶺、天楂口、新寨坳、大鏡山、橋上科、馬鞍子東西橫亙,割斷了遼葉U形谷,阻斷了首招官道。

“部隊進到廖葉洞,此處有敵碉堡封鎖,右邊是無法攀越的懸巖絕壁,左邊是高聳入雲的馬阻嶺,部隊處於進退維谷的困境……”老紅軍、原四川軍區司令員彭湘臣在《紅十八師突圍長征》中回憶,馬阻嶺讓人望而生畏。

85年前,那場戰鬥,就發生在這裡。

1935年11月22日,紅十八師收到了紅六軍團“立即突圍、保存實力”的電示。此時,茨巖塘保衛戰正打得如火如荼。根據敵情和自身的力量,中共湘鄂川黔特區委員會決定擇機突圍。

茨巖塘是蘇區中心的中心,軍團機關、地方黨政機關和紅軍醫院、兵工廠、被服廠都設在這裡,軍民魚水一家親。老百姓一聽說紅軍要撤離蘇區,悲從心起,一是難捨紅軍,二是怕紅軍撤離後重返蘇區的土豪劣紳的打擊報復,都要捨棄家室、丟棄財產與紅軍一起突圍。

這時,茨巖塘周圍已集結了6個縱隊130多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形勢危急。

可是,面對老百姓情真意切的訴求,張振坤等紅軍將士實在無法說“不”。

紅十八師只有五十二團、五十三團兩個建制團。由劉風任團長、餘立金任政委、蘇鰲任參謀長的紅五十三團是紅十八師的主力團,有兵力1200餘人,戰鬥力強,有戰鬥經驗。由樊笑竺任團長、魏成德任參謀長、劉誠達任政委的紅五十二團,是由原湘鄂獨立團、龍山獨立營及縣區游擊隊合編而成的,有兵員2000餘人,有戰鬥熱情,缺乏戰鬥經驗。

25日晚,紅十八師師直、第五十二團、五十三團共3200多人及蘇區群眾3000餘人,在師長兼政委張振坤、參謀長劉風、政治部主任李信的帶領下,分兩路撤出茨巖塘,先後向東突圍。

東進過程中,一有戰鬥打響,百姓扶老攜幼,驚恐不已,局面混亂不堪。6200餘人的大部隊,在敵人封鎖線的縫隙中行軍,實在是極不利於紅十八師的突圍,百姓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為改變這一局面,到桑植上河溪後,張振坤毅然命令部隊隱蔽集結,進行整頓,由臨時成立的戰時宣傳隊向隨軍群眾做解釋工作。群眾明白隨軍行動的危害後,其中的青年火線參了軍,老弱婦孺一部分就地投靠了親戚,一部分返回了家鄉。

隨後,紅十八師實施北突計劃,欲經水田壩、上河溪、五道水插到鄂境鶴峰太平鎮到五峰去。但在桑植苦竹坪遭到鄂敵徐源泉部張萬興旅的伏擊,部隊傷亡較大,轉而南下。途中在兩河口遭到孫連仲6個團的攔截,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部隊傷亡慘重,但跳出了敵人包圍圈,來到了永順龍家寨休整。

這時,張振坤根據偵查員偵知的情報,孫連仲、陶廣、朱培德、陳渠珍部和朱際凱、周燮卿地方武裝以及重返的土豪劣紳的民團、土匪共約四五萬人將紅十八師包圍在了龍家寨。根據這個情報,張振坤決定實施“調虎離山”計劃,北返茨巖塘。

一路上,紅十八師晝行夜伏,棄官道,走小路;穿深山,越枯林,於12月8日重新回到茨巖塘。

20日,紅十八師再從茨巖塘出發,先後經比溪、塔泥、馬蹄寨、洗車河、乾溪木友、紅巖溪棧行、洛塔界易家巖口,於23日子夜抵達洛塔界巖南坪。在隘口,張振坤作了闖關動員:“同志們,掩護軍團主力突圍是我們的重大任務,大家要記住任弼時政委那句‘奮勇冒險男兒事’的名言。前面就是國民黨馬止嶺封鎖線,拿出奮勇冒險的精神,穿過封鎖線,與主力會師。”

版權聲明:“大美湖湘”頭條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目前本平臺尚未實行稿費制,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通過私信進行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投稿/糾錯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