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去世时,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地让太监找出另外一道密旨?

wojiushiwo080728


康乾盛世,得亏中间有个雍正,不然的话,清朝的寿命会大大缩短。

话说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是弊病丛生,吏治腐败,战争不断,国库亏空非常严重。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还好接任的雍正办法多;再说到乾隆继位,弘历在位期间虽然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但到中后期却也堕落了,十分奢靡,贪污腐败盛行,还得亏雍正钱留得多。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一生的座右铭,这位“以勤先天下”、堪称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即使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余载,他所做出的成就也十分高,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甚至连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将雍正帝称为“希世仁君”。

突然暴毙,死于圆明园

雍正帝在位时期就经营了圆明园宫苑,他常在圆明园与大内两处居住。他青年时中过暑,以后就怕炎热,所以以较凉爽的圆明园为栖身之所,住在冬暖夏凉的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



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这么大热的天,雍正当然是又去了圆明园避暑,但这回却一不当心就得了病,具体啥病史料也没记载。据《清世宗实录》记载:“仍照常办事”,大佬果然是大佬,即使得了病,也要把该做的事做完。然而谁也没料到,这次病的这么严重,只过了两天,雍正便驾崩了。雍正的死,到如今仍然是个谜。

雍正虽是离奇去世,但他似乎是已经料到了他会有这一天,所以对他死后的事情,他早已做了详尽周密的安排。

两道密旨

在雍正去世后,最着急找出密旨的居然不是即将要继位的皇帝乾隆,而是汉臣大学士张廷玉。(真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赶脚哈)话说前脚雍正在圆明园刚死,后脚张延玉便迫不及待回皇宫,心急火燎地问太监,叫他们马上找出另外一道密旨出来。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原来,雍正在生前设了两道密旨,一则为立储密旨,另一则是辅政大臣的安排。张延玉要找的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立储密旨,而是雍正的另外一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的来历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这道密旨,正是张延玉心心念念要找出来的那则。

那会儿,雍正虽也病了,但是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他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密旨的内容

这道密旨上提到了四个人,这四个人正是雍正精心挑选出来,安排来辅佐乾隆办事的。

一就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特别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话说张延玉

原来,张延玉这么着急,是因为那道密旨乃是决定自己今后命运和地位的关键。在这道密旨中,他不仅得到了雍正高度评价与肯定,甚至获得了死后配享太庙的权力,要知道,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唯有张延玉一人,其代表的荣誉,乃至高无上。


故宫太庙

然而,张延玉却并没有因为这道密旨就真得乾隆重用,相反,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打压和排斥。这位三朝元老、顾命大臣,最后在乾隆十五年春天,回到安徽桐城老家,这时他几乎已经失去了一切:

伯爵的名分被剥夺,“配享太庙”的荣誉被收回,最后还被抄了家。 生前的所有荣誉、身后的所有念想都已经被追夺得干干净净了。

就这样,张廷玉在难以预料的巨大人生反差中活了五年,终日默坐,不发一语,最终在孤寂落寞中离开了人世。



可是,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又却一改常态,认为他是一代老臣,还是有功于大清,恢复了他其配享太庙的待遇。

从张廷玉一生的遭遇,我们不得不感慨世事无常,伴君如伴虎呀。


文丨踏歌 图丨网络

我是踏歌,一个追求理性的湖南女孩,从我的视角读历史,用我的语言讲历史,关注我,让历史精彩飞扬


历史飞扬


雍正和自己的老爸康熙,自己的儿子乾隆共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雍正作为中间的一位承上启下的帝王,还是有突出的贡献的!

从凶险的“九子夺嫡”中拼杀过来的雍正,自然知道皇位的继承是多么的重要,所以,雍正把皇位的更迭从之前的“太子制”变成了“秘密立储制”。

在雍正死后,为何张廷玉要找另外一道密旨呢?

一、雍正秘密立储制本来就有两道圣旨!

雍正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拼杀过来,自然是知道皇位的继承对清朝有多么重要,然而康熙的太子立储显然是失败的。

痛定思痛,雍正就采取了另外一种选择继承人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就是,秘密立储制。

在雍正执政早期就写了一封圣旨藏在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

雍正九年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原因,雍正又写了一份圣旨。这份圣旨的内容也是关于他死后继承的诸多事宜,所以张廷玉要找到这份圣旨来确定继承的问题。

二、张廷玉的行为只是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有两份圣旨这件事儿,张廷玉是知道的。而且张婷玉那个时候已经在军机处,属于权力的中心,所以他要找到这份圣旨。

其实促使张廷玉找到这份圣旨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圣旨的内容。

藏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内容就是指定乾隆为继承人。而另外一份圣旨是在雍正的随身太监手里,里面的内容则是继承人辅佐的问题。

张廷玉找的这份圣旨的内容是指定四个人为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就是大学是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还有果亲王允礼和庄亲王允禄。

雍正在这道圣旨里面言辞恳切的希望乾隆能听这四位大臣的话,让他们辅佐乾隆,并且说明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是足以配享太庙的大臣,要让乾隆委以重任。

所以张廷玉在雍正去世之后要找到另外一张圣旨的事就可以解释了。

一是为了遵从雍正的意愿,二是为了使自己仍然可以得到乾隆的重用,起到为朝廷效力的作用。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雍正是清朝非议最多的一位皇帝,他通过残酷的九子夺嫡继承皇位,登基之后又施行“摊丁入亩”、“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新政,严重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被当时的贵族骂得很惨,留给后世的几乎都是恶名。

但是历史的眼睛是雪亮的,雍正对清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也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公元1735年,雍正在圆明园驾崩,终年58岁,他死后,一帮大臣忙住取出了两份遗诏,那么这两份遗诏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包括张廷玉在内的大臣们如此紧张呢?

秘密建储制

在清朝之前的王朝,大都数都尊崇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天注定。

但是清朝由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从来就没有嫡长子继承的概念,整个清朝,只有道光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皇位。

康熙晚年,爆发了残酷的九子夺嫡,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大打出手,经过一阵刀光剑影,四爷成功上位,他对公开立储的弊端深有体会,所以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事先写好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皇帝驾崩后,由诸位大臣和皇子共同取出,当众宣读继位人。

所以雍正驾崩后,张廷玉等人急着取出的第一份诏书就是雍正藏在“正大光明”后面的传位诏书,传位于宝亲王弘历,即乾隆皇帝。

那么怎么还会有第二份诏书?

很多人都不知道第二份诏书的存在,所以当张廷玉等人找到诏书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乾隆都不相信,幸好皇家都有存档习惯,这种重要的诏书都会有两份,一份公开,一份藏在皇室密档中。

这份诏书其实是写给乾隆的,内容大概意思是:你老爹我给你留下了4位重臣,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鄂尔泰,他们4个人的能力是我验证过的,现在我将这4个人任命为辅政大臣,由他们辅助你,我就可以安息了。另外张廷玉和鄂尔泰为我出力甚多,他们死后,你就安排他们配享太庙吧。

终于知道张廷玉等人为什么着急找出这份诏书,因为这个关系着他们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新朝廷中的权柄。

另外张廷玉和鄂尔泰还被赐予了死后莫大的哀荣——配享太庙,整个清朝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不到30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所以作为外臣的张廷玉和鄂尔泰能配享太庙是莫大的荣誉。

对于张廷玉来说,配享太庙更是汉臣在清廷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独此一份,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没有此等待遇,所以他表现得如此心急火燎也在情理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的诏书乾隆当然会遵守,于是张廷玉、鄂尔泰等4人成了辅政大臣,但是他们预料中的大权在握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乾隆早期,张廷玉和鄂尔泰位极人臣,掌管国家大事,但是两个方面逐渐让张廷玉失去了乾隆的信任。

第一个方面就是年老的张廷玉越来越固执,而年轻的乾隆又是血气方刚,两个性格严重冲突的人在一起时间长了肯定会生出矛盾,张廷玉借着三朝元老,辅政大臣的身份老是给乾隆难堪,这让乾隆很不爽,也逐渐疏远张廷玉。

另一个方面就是满汉之争,张廷玉是汉臣,鄂尔泰是满臣,在乾隆朝两人共事十余年,平日里竟然不多说一句话,足见满汉之争的气氛有多严肃,而始作俑者就是乾隆,其实乾隆有深厚的满尊汉卑的思想,所以张廷玉也逐渐失宠。

年老的张廷玉多次请求告老还乡,乾隆认为这是在讽刺他容不下老臣,所以很不爽。乾隆15年,皇长子去世,乾隆正悲痛,张廷玉又来辞官,乾隆大怒,采纳众人意见,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同意让其还乡。回到家乡后,张廷玉又牵扯了四川学政编修朱筌的罪行,乾隆下旨要求张廷玉上缴之前皇帝赐予他的所有财物。

张廷玉的晚年可谓是悲凉,不久后病逝于家中,活了84岁,后来乾隆还是让其配享太庙,算是全了雍正和张廷玉的君臣情谊。


荣耀历史


雍正去世时,张廷玉之所以要找出另一道密旨是因为他要保住、延续自己以及张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张廷玉最终的下场可谓有些凄凉。

雍正立下两份密旨

雍正在位的时间比起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来说,是比较短的。而且雍正是突然暴死的,好在雍正早已提前立下了传位密旨。雍正吸取了“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提前立下了传位诏书,避免悲剧再度上演。并且,雍正立下的密旨诏书有两份,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上面只是简单的说了传位于乾隆。另一份密旨则相对比较复杂,除了写着传位于乾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遗旨。而张廷玉之所以心急火燎的要找出第二份密旨,因为他是知道这份遗旨的内容,并且关乎他自身的命运和利益。

第二份密旨内容揭秘

因为第二份密旨的存在知情者极少,甚至连雍正身边的贴身太监大总管都不知道,因此找到这份密旨还花了点时间。第二份密旨中对于皇位继承人的人选自然跟第一份一致,乃是乾隆弘历。增加的内容则是关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鄂尔泰四人。雍正考虑到乾隆年轻,对于朝廷政务不熟,故而钦点以上四人辅佐乾隆稳定朝政,同时也有保全这四人的目的。尤其是对于作为汉臣张廷玉来说,这一道密旨对他太关键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张廷玉颇受雍正重用,但并不代表他一样会受乾隆的重用。雍正的这道密旨不但肯定了他对大清的贡献,也能保住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适得其反,被弃用的辅政大臣

乾隆继位后,遵照雍正遗旨将四人封为辅政大臣。但是,乾隆并没有重用张廷玉,反而还处处打压他,最终甚至还剥夺了他的官职和荣耀。那么,乾隆为何如此针对张廷玉呢?

1、张廷玉卷入党争,被乾隆所不喜

作为雍正钦点的辅政大臣,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自然是可观的,张氏家族的官员就有不少。然而张廷玉与鄂尔泰却是不和,导致了“满汉”暗中党争的局面。这对于刚刚继位的乾隆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从这来看,乾隆对于这两人的印象自然是不佳和不喜的。

2、乾隆抑汉扬满思想严重

这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大清本来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重用满臣是必然。而汉臣想要得到重用可谓十分不易,没有出类拔萃的才能,绝不可能被重用。所以,张廷玉能够被雍正重用,也是其有真才实干,为大清做出了大贡献的。但是,乾隆对于张廷玉及其家族在朝廷中的势力感到不满。这与乾隆严重的抑汉扬满思想密不可分,可谓“先天性”的偏见。

3、张廷玉“倚老卖老”,重提配享太庙,引乾隆不满

在雍正的遗诏中,赐予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对一个汉臣来说,绝对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张廷玉找出这第二份密旨的用意,应该与这点也有重大关联。然而在乾隆时期,张廷玉又上书重提了配享太庙的事情,意在提醒乾隆不要忘记雍正的遗诏。但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乾隆的强烈反感,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倚老卖老。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虽然最终得享太庙,成为了大清唯一得此殊荣的汉臣,但他并没有延续雍正时期的被重用,反而早早的告老还乡,并且被剥夺了所有的官职和荣耀,可谓凄凉。他找出第二道密旨的本意是想要延续自己以及张氏家族的势力地位,却偏偏起到了反效果,令人感到惋惜。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多多鼓励和关注我,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评。


月关略萌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说起来,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雍正为了抓廉政建设,对贪腐采取了高压手段,对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讲情面。同时,他又对廉政干部以“廉银”的形式,加以奖励。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财力也跟着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顿吏治在雍正看来还只是基础,随后他又在全国进行查亏空,并要求造成亏空的官员,3年必须补齐所缺的金额,否则以重罪治处。这样一来既惩治了贪官,又让国库得到了充盈。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雍正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议政王们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他在下达命令时,只需通过军机处。就完全可以实现。

雍正对“九子夺嫡”感触很深,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他还制定了“秘密立储法”。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雍正去世后,大家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他们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不过,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表示,不知道雍正身边还藏着这样一道密旨。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描述下,反复查找,才找到了这道密旨。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到这道密旨呢?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道密旨上,雍正不仅确立了传位人选,同时还分别提到了4个人。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剧照)

那么,这道密旨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这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不过,那会儿,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而且,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不知道张廷玉在经受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当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