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文化——臨渭碗碗腔皮影戲

碗碗腔

皮影戲

一口訴說千秋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臨渭文化——臨渭碗碗腔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者“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逢年過節,或舉行婚喪大事,農人們常常請來演唱。

臨渭文化——臨渭碗碗腔皮影戲

臨渭區流傳著一種叫“碗碗腔”的皮影戲,起源可能在漢文帝時期。渭南藝人世代相傳著一首詩:“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於百姓家。”清代劇作家李芳桂寫的十大本,把碗碗腔皮影藝術推上高峰。渭北的“一杆旗”杜升初名揚秦東,德慶皮影戲唱紅了陝甘兩省。

臨渭文化——臨渭碗碗腔皮影戲

碗碗腔皮影戲以上等牛皮為原料,刀工精細,線條明暢,顏色豔麗,所雕宮殿軍營、繡閣書房、桌椅門窗、花木怪石形象生動;文臣武將,才子佳人、工農兵商、男女老少惟妙惟肖。唱腔曲調曼聲而下,幽雅清新,詞意已盡,餘韻猶存。一說因主要擊節樂為小銅碗碗而得名;一說因領奏樂器舊稱“阮弦”,故名“阮兒腔”,後稱“碗碗腔”。

臨渭文化——臨渭碗碗腔皮影戲

碗碗腔皮影戲舞臺設備極為簡便,不論平原山區均易來去。皮影藝人說的好:“七長八短,五頁大板,四條撇繩一挽,十二根錢串(指細麻繩),六頁蘆蓆一卷,撇下一钁,你再別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