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导言

北宋是继大分裂五代十国之后的王朝,为何历来人们认为北宋是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从《清明上河图》细节入手,分析北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北宋的统治者所顾虑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二是如何加强新生王朝的根基,不再重蹈五代的命运。宋太祖听取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利用此手段在不伤害与大臣和气的情况下,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建立了文人治军的制度,至此宋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文人时代。

文人时代滋生了许多自吟风雅的知识分子,他们或以诗歌纵情一生,或将墨笔勾皴点染描绘心之所向。他们有些被招揽到宣和画院,挥洒泼墨使得宋代文学艺术蒸蒸日上。与此同时,宋代的经济发展到鼎盛,尤其是市民经济空前繁荣,这一现象恰好被记录在北宋画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从此图窥探宋代经济发展背后的秘密。

北宋究竟实行了怎样的经济管理政策?为何会致使经济增长如此迅猛?本篇文章将从《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商贩出发,分析北宋经济繁荣的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宋的经济状况。


北宋的经济状况

  • 市场经济发展,各行业兴起

北宋,继唐之后又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也是历来被人们称为有史以来经济最发达的朝代。据史学家研究,北宋商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胜于当时欧洲。从北宋的都城开封来看,市场种类繁多,包括瓷器业,采矿炼铁业,造船业,丝织业,手工业等,加之当时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南北贸易一再增多,为运输货物,统治者鼓励造船业发展,使得宋代造船业位居世界首位。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 明文允许夜市开展,日益兴旺

古代夜市的出现与中国经济生产模式的变化相关。中国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自春秋战国以来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缓解,商人的交易不再受到压制。关于夜市,曾有学者认为唐代的“鬼市”属于夜市的雏形,王健有首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可想当时唐朝夜市的繁荣程度。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虽是如此,夜市在唐代并没有得到明文允许。直到宋初,开封城市街道和商铺冲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的束缚,商人可随处进行交易活动,由此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逼得宋太祖只好于乾德三年颁布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在许芳滋的《宋代夜市研究》著作中有对于宋代夜市的描述:夜市的食物种类颇多,有流动商铺和固定商铺,夜市文化活动等,宋代开封繁荣程度不由得令人叹为观止。

北宋商人管制政策

  • 商税政策的整改

商税自先秦一直持续到明清。狭义的商税是指市税和关税。商税对于稳固一个国家来说极为重要,每一个时期的商税政策也各有不同。《宋史·食货志》记录:

“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监、监押同掌。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一百算二十;若有居者居于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一百算三十。”

由此看来北宋的商税分为过税和住税过税是商品在流通时所付之税,为2%。住税则是交易中所缴之税,为3%,农业税为10%。在国家重农抑商的传统下,与农业税相比商税是比较低的。与宋之前商税制度相比,《文献通考》中记录,宋代商税制度较唐末无大的改变,但是在遏制征税混乱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主要表现在津渡缴纳制度的整改,花样百出税名的取消,商人自行通商并征收一定税额。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 商人入仕成为可能

西汉历代严禁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凡命仕应举......,不许大逆人工商异类之徒”。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的势力逐渐增大,这条禁令在英宗时期发生松动,规定“有奇才异性”方可参加考试。此外商人还可通过买官晋升氏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而且有利于国家筹集军费,赈灾济贫。当然,他们还可以通过联姻改变家族社会地位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 商人权益得到保障

北宋商人云集,在如此竞争激烈的交易市场中,中小商人和无权势的商人往往会遭受重大利益损失。为有效地保护中小商人,神宗正式颁布商人市易法。据《宋会要缉稿.食货》记载,命提举管,勾当公事官负责收购货物,招纳专门行人和牙人担任具体买卖工作,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大商人操控市场。此法令的颁布保护了商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持续有效的良性竞争

对于外来商户,为保障其权益,市易法中有“贸迁物货”的规定。内容是:外来客商的货物若是无法交手于官府,可以到市易务投卖,由客商、行人、牙人一起议价。这种法令将外商经营的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到了最低,这也使得宋代的货物品种急剧增加,市场异常活跃,解决了货物匮乏的问题。为保证商人的合理经营时间,颁布“免行条贯

”政策,有效避免了官员对商人的剥削,各行按其利润收入高低缴纳免行钱。

对北宋来说,商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何商贩是如何推动北宋经济发展的呢?笔者将从《清明上河图》的中出现的商贩来分析北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清明上河图》暗藏的经商玄机

  • 清明上河图的简介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以及卞河两岸的自然人文风光,展现了各阶层市民的生活方式,是北宋繁荣实况的最好的“见证者”。但是对于此图作者的信息,我们知之甚少,前人留下的唯一关于张择端的信息便是金人所写跋文: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尤嗜于舟车,市桥郭怪,别成家数也”。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在学术界也有争端,有“金代说”、“北宋说”、“南宋说”

台湾学者蒋勋老师曾在《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中谈到: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部记录宋代人们生活的电影,展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描绘汴京,就像费里尼描绘罗马,像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他们都将对于家乡的真实情感记录了下来。”

张择端所描绘的卞城的街道,楼阁,车马,行人等所构成的图景,可以说囊括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

  • 渐入佳境,郊区的商业区域

画卷由三部分组成,如果将《清明上河图》看作是一部电影,开头出现的郊外便是低潮,中段的虹桥是高潮,以城门为间隔的后部分是电影的结尾。最右侧一老一少牵引着五匹毛驴过桥,最前方的毛驴头微微向画面左方倾斜,将观者引入画面。几间房屋隐藏在柳树后方,浩浩荡荡的前行队伍将我们引领向城内。船主正指挥工人搬运粮食,在漕运周围明显商铺增多,是给劳顿的工人提供片刻的休息之处。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面摊,冥器店,酒楼构成了前部分的商业区域。此时一位客人放下扁担,手指面馆门外的蒸笼,老板手捧面食递给客人,北宋时期面食品种丰富,有汤饼、角子、棋子等。再往前是一家冥器店,店口立一竖牌,写着“王家纸马”,《东京梦华录》记载:“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清明时节,用纸焚烧以示对于故人的思念,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酒商在北宋随处可见,图中的酒楼外悬挂一飞扬小旗,岸上的二人正欢喜交谈,相邀小酌。附近的工人正如火如茶地搬运粮食,只要有大米,酒家生意就蒸蒸日上。宋人喝酒对于环境十分讲究,在微风清爽的月夜,有佳人的歌舞助兴是再好不过。北宋还出现了“软盘酒”,意思是让女妓手捧佳肴果实以助兴。这样的喝酒方式让不少士大夫乐在其中,遂成为一种时尚。

  • 虹桥处的交易活动

虹桥人口聚集之处是画面的高潮部分,桥下是惊险的场面,船的桅杆来不及放下,快要冲撞虹桥。与此同时岸两边的人急忙喊叫,甚至站上船顶挥舞手臂以示桅杆将要撞到桥壁。桥上各行各业的商贩竞相叫卖,人群拥挤。桥的边上分布着卖铁的、卖鞋的、卖绳索的、卖鞋的摊贩,尽管桥面被堵的水泄不通,依稀可观察到有人在试鞋,小贩心切地拉着客人手臂劝其购买。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沿路前行有茶铺、卖花小贩、盐商、匠人、卖膏药的、五行八作。就茶而言,北宋时期中原地区茶文化及为繁荣,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云:

“茶之尚,盖唐人始,至本朝为盛”。

作为文化中心的卞城集中了大量皇家贵族,文人学士,外来富商等上层人物。他们财力雄厚,一有闲暇时间便会相约饮茶。如此一来饮茶便成为了上层阶级眼中的雅事,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以说

茶商的兴起极大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 城楼处的光景,海外贸易

城楼往左已接近画面的结尾,但是商人却还是络绎不绝。城楼的下方有几只骆驼十分显眼,前方一名身穿汉服的的驭手牵着骆驼,骆驼背上载满了书籍和一些杂物,这显然说明北宋存在有对外贸易。当时杭州被成为“运河外贸港”,海外贸易在此盛行,这也成为了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在宋之前,唐对于海外贸易采取的是积极的开放政策,为吸引海外商人专门设立海外贸易机构外商管理方法海外的美酒,歌舞,器物被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原。这一社会现象被记载在画卷当中,著名的有《步辇图》,记录中外友好的和亲场面。《职贡图》生动记录了各民族国家使臣的肖像,成为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除此还有各种胡人的陶塑等。宋代延续了唐朝对外贸易的友好政策,并发展到顶峰。

香料是北宋各行业商品中进出口量最大的商品。在《清明上河图》的结尾处,有一家名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店铺,据文献记载此处卖:乳香丸,木香散,沉香丸等。各种香药数以百计,价格不菲。因其价格高昂,所以不属于民生用品,多是上层商富贵贾消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消费带动了城镇市场的扩大。事实上,香料不仅仅只是在沿海地区流通,北上汴京,西入四川都有相当多的香料交易,从而刺激内陆与海外的商品贸易。由此看来,海外贸易在宋代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总之,在北宋冲破了唐代坊市制后,市民商贩之间的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得更加自由,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再加之北宋为保护外商和内陆中小商贩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商人之间的交易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在外商和内陆商人的良性竞争的环境下,他们所售卖的一些商品促成了社会消费风尚的形成,正如《梦梁录》中所记录:

“烧香,沏茶,挂画,插花”。因此我们不仅可从《清明上河图》中各行业商贩看出北宋经济繁荣的原因,同时也可体会到北宋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综述

  • 笔者认为,北宋经济繁荣原因遏制征税混乱,商人可晋升士族,市易法中有“贸迁物货”的规定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合理的交易法令,使得海内外商贩的交易活动在不损害各自利益的基础上更加频繁,加快了商品流通,克服了物资匮乏的问题。
  • 《清明上河图》中商贩的表现商贩制作匾牌提高宣传效益,尤其是酒楼,饭馆,如“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孙羊店”,“天之美禄”等;售卖商品种类丰富,有绳索、盐米、檀香、茶叶等;西域商贩的进入,外商交易频繁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西域的沉檀,维吾尔族的囊都被市民阶层所熟知,甚至成为市民追逐的一种文化。
  • 市民文化兴起,《清明上河图》中市民文化主要是以酒楼、茶坊、妓馆为代表的娱乐行业,此外还有与节日相对应的商铺,如卖花的、鞋靴、头面、小吃等。为了吸引士族权贵,酒楼茶坊的装饰重视体现其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在酒楼茶坊匾牌的文字,其次是商店标志物,最后是店铺内的装修风格。小商铺为了吸引顾客,常热情劝留。可以说是商贩带动了消费文化,同时市民文化促进了商品交易活动。
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探究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秘密


讨论

宋代是历史上文人最为活跃的时代,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思想上信奉尊崇儒学,文化行业发展迅速。宫中盛行文人绘画,为的是使统治者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境界供士大夫闲暇时品味陶冶情操。市井之中小说极为盛行,尤其是志怪类小说,此类小说以神奇诡异见长,其盛行主要原因是因为宋代统治者多好求仙问道,迷恋道释之说。

以上文化表现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说书艺人,随处可见的卜卦人以及来往马车上覆盖的书法作品。市民思想开放,对于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力,宋代商贩不仅售卖本国的物品也会引进国外的珍贵之物,他们与外商交易频繁,正好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宋朝经济的繁荣也就是毋庸置疑的事。

参考文献:《宋史》《宋代夜市研究》《文献通考》《宋会要缉稿.食货》《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北宋开封娱乐业研究》《宋代近海市场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