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近代农村出现的知识青年下农村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建设农村必然需要,我们要肯定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的推动作用。


我国从1966年就开始有知识青年去农村了,那个时候人们叫去农村知识青年为“知青”,所以后来才有知青一说,很有历史时代感的称呼。最后一批知青是在1977年,这十年期间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把他们(她们)的聪明才智播撒在农村的热土上。

后来,国家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于是很多下乡的知识青年抓住机会,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离开了农村,去城市读书,后来就留在城里工作了。


也有很多知识青年放弃了城里好生活,就留在农村里,与农村当地人联姻,就把根留在农村了。

农村也挺好,如今农村发现迅速,农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相比城里人压力要小的多。

这些农村的变化离不开当时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的改变。

关注农民,一起学三农。


三农小黄鸭


我母亲就是当年知青分到北大荒的,而我父亲就是当地的农民,当年母亲刚初中毕业,因为当时是1976年,正是知识青年下乡的高峰期,当时同母亲一起来到北大荒的还有近2000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都分配到了最艰苦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听母亲说,当时他们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高考,所以没有大学生。

在1978年末的时候,知青改造政策被取消,很多有能力的知青都返城了,而像我母亲这种没有关系的农村人,想要返程有些困难,就这样我母亲留在了农场,后来就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爸爸,两个人也平平淡淡的走过了40多年,至于如果知青都留在农村是什么样?

个人认为知青确实是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毕竟知青接触的知识层面要比农民高,而且觉悟也是很高,很容易接受新时代的事物,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亲当年在农村的村委会干过农业技术推广员,因为很多农民对于种子化肥的认识程度都比较小,所以在经过讲解后,农民种的粮食都丰收了,而且质量也提升了,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

如果全部知青当时不返城的话,相信现在农村的建设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像那些华西村、龙华村、生义村可能在农村会遍地开花的出现,但那只是设想,毕竟城市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一起种植


成王败寇,没有如果,坚持坚持,不就胜利了吗?我没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但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学工学农,初二第一学期是到农村分校,过着耕读生活,还挖了一个多月的排洪沟、加固堤坝,逃过了1974年水淹百里,灾难广州的这一劫,从这一年开始,分校建设如火如涂,蒸蒸日上,至1976年间,收获丰硕成果,同学们自己辛勤劳作得来的农副产品带回家。而75年的广州城,嘿嘿,爸爸说了,已经一个多月没买到蔬菜了,,,


雅厨建章


知青不返城,就没有待业青年游手好闲,就没有城市人口自谋职业和自己到劳务人才市场找工作,就没有私营经济做为补充并存,国企改制就不能发生,就没有一部分人下海经商,外国企业也不会到中国来投资,中国商品少了国际市场,但是多了农村市场。

是一个大部分经济自给自足,物价稳定的社会,游离于或者隔离于国际经济生态环境之外。整体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不高。


王欢充


【庆双与三农同行】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还是现在这个样,知识青年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跟同时代的农村回乡知识青年相似,并非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详情请看下文。

笔者跟当年中后期下乡的知识青年年龄相当,而当年作为农村回乡知识青年的笔者与下乡的知识青年有过两三年同劳动、同玩耍的经历,在看到这个题目后已经两天了,几次写了几个字又停了下来,原因是担心当年的有些返城知识青年看了后心情不爽。但思来想去,还是诉说一下自已的切身感受。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城市的年轻人在读了初中或高中(也有些人只读过小学)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当时叫生产队,现在叫村民小组)落户。到了农村的生产队后,先来的知青有的人被暂时安排住在社员(农民)家里,而有些人则被安置住在集体的公棚(生产队堆放粮食和生产资料的房子)里。后来,生产队为下乡的“知青”修建了房屋,称为“知青点”。

在那个年代,刚从城里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有好多人连小麦与韭菜都分不清楚。但社员们对从城里来的小青年格外同情与尊重,原因是纯朴的社员憧憬着城市,认为从城市里下乡来的小青年有知识,有文化,同时对那些小青年离开父母只身来到农村心生怜悯。也难怪啊,那些从城里下乡的小青年一般都只有十六七岁,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生地疏,好多人开始都哭鼻子。有些胆小的“知青”,又特别是女“知青”,晚上不敢在房子里面睡觉,跑到别人社员家里去睡。

对于六十年代未先期下乡的“知青”,笔者至今都记忆犹新。由于那时有些乱,下乡的“知青”没有几个人能正而八经地跟社员在一起劳动。他们成群结队,东游西窜,闹事,打架斗殴……谁人敢管?谁又能管得了?

到七十年代初,下乡“知青”的行为才基本得到了收敛,他们也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从事着生产队安排的工作。主要是排练和演出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滨》、《红灯记》、《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等文艺节目。那时文化生活匮乏,“知青”喜欢演,社员也喜欢看。

其实,从城里下乡的“知青”文化知识水平与农村的回乡“知青”差不多,只是见识比农村的回乡“知青”要丰富一些。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笔者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与下乡的“知青”同劳动,晚上在一起闲耍聊天。那时候,许多年轻人都喜欢看小说,一本小说转着圈看,你看了借给我看,我看了又借给他看。在看了小说后就在一起谈情节,抒感想,从交往和交谈中就可以意识到,下乡“知青”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农村的回乡“知青”相似。毕竟双方都是读的一样的书,也都有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不好的。

在“知青”下乡的那些年里,农村同样有读初中和读高中的年轻人。而比笔者还高几届的回乡“知青”高中生中,其中就有一位表兄,他和他的许多同学也和笔者一样,一辈子也只落在农村生根,没有能够飞出农村。其原因是农村户口的人只能从事农业,而不能当工人。那些下乡的“知青”,由于是非农业人口,先后基本都返回各自的原籍了,当工人的当工人,当干部的当干部。

如果当年下乡的“知青”都不返回城市,他们也会和笔者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回乡“知青”一样,为农村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在农村结婚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起五更,睡半夜,面朝黄土背朝天,命生孬了空感叹!

又如果,当年的回乡“知青”不依户口,不需要像回城“知青”顶替父母的班就可以进厂当工人,那么,当年的回乡“知青”现在也和下乡返城的“知青”一样,风风光光,领着高额的退休工资,跳着广场舞,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庆双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到现在农村就成了城市。

农村人都住高楼,农民有在工厂上班的,在大棚种菜的,用机械化管理土地收获粮食的,都是工资制。

农村城市无差别,不至于现在城市涌挤,农庄无人,土地少数无人种。


传奇


知识青年都不返城的话,他们就成了现代实实在在的农民,会有一部分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和有一些头脑活络的农民一样,成为小企业家,小私营业主等,你在个什么环境你就成为什么人。你留在城市你就是工人,你留在农村你就是农民。大格局不会变。


丁建15


知青如果都没有返城,现在的农村只是多了一些知青的后代,不会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大批的知青下乡,这些人中间相当一部分因文革停课的影响文化水平不高,调皮捣蛋的倒是不少。入乡随俗,环境改变人。在贫困的农村,每天靠出劳力挣工分养活自己,如果他们都留在农村,除极个别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的人早晚都会变成真正的农民。没有政策的支持,知青在农村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改变不了农村的面貌。


sailor72


应该发展🉐️更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有必要。


陆明848


现在要再来一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号召,把无人耕种的土地耕种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