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攝影師拍的是“照騙”,大都依靠後期處理,後期很重要嗎?

Tony說攝影


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知道:一切人造影像都是視覺欺騙。

照片是否使用PS,要看做什麼用途。用於記錄現實的,就不應該對照片做修改。用於藝術展示,就要按藝術法則評判。有了人,才有所謂的藝術,藝術的東西必須有人的參與,才能稱之為藝術。


認真老鼠


數碼時代不後期確實可惜了,我當年是鐵桿原片黨,主要原因是從膠片年代過來的,電腦用的不熟練。現在逐漸學會一些後期處理,而且用手機就能一般後期處理。確實開闊眼界。











她大叔521


早期攝影,人們沒有那個條件,對後期認知不足,總有些人認為後期就不是攝影了,我認為這要區別對待,新聞類的一般不應該後期,其他的適當後期也不是不可以,早期黑白人物攝影不也有手工上色的嗎?那不也是後期?人像攝影彩轉黑白,黑白轉彩都屬於後期的一部分,所以說後期也是攝影的一部分。特別是風光攝影,後期很重要,但我不喜歡增減東西的後期,比如添加雲彩換背景,那不叫後期,人為的改變了照片的內容,應該叫製作了。簡單的後期會使照片通透感立體感和觀感增強,是很有必要的。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上一張昨天蘋果11Pro在下班等電梯的樓道口拍的一張窗外,第一張原片,第二張ps簡單後期(複雜的也不會[捂臉]),第三張手機sandseed加強後適當調整了白平衡。您喜歡那一張呢?





龍哥自由攝影


對於經過後期處理,認為是照騙的朋友,無疑是不懂攝影的,要麼就是鍵盤俠,要麼就是小白用戶,這些人對攝影的理解是錯誤的。

相機按下快門一瞬間,照片首先是生成一個數據文件,raw格式,包括亮度信息,rgb亮度信息,寬容度,色深等,大家看到相機的直出jpeg實際上相機已經經過了色彩風格的應用,已經經過了後期處理。

所以不管你用什麼拍攝,用手機也好,用相機也好,你所看到的jpeg的圖片都是經過了機器的自動化後期處理。但是這種自動化處理可能是和你眼睛看到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後期的意義是讓照片變得符合我們眼睛看到的,或者讓照片變得更有藝術感,這個感覺是對的人類的共同審美的,就是讓照片變得更好看。

後期其實包含了兩部分,一部分就是明暗和色彩調整,一部分就是帶有內容破壞性的調整。

這兩部分的後期軟件代表就是lr和ps,lr是針對照片的明暗,色彩進行調整,不會修改照片的內容。

Ps是對圖片進行更細緻的處理,可以改變圖片的內容,甚至無中生有,沒有天花板,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的想法和審美會變成天花板。

一副優秀的作品都是經過後期的,後期是攝影的一部分,沒有辦法繞過去,就算你用jpeg直出,也是經過了機內的後期處理。


拍拍小達人


攝影作品是藝術,是作者讀的書,修養等積澱對景物不同感受的結果,不能有一個標準界定它。

1.攝影的後期,在菲林時代就有了移花接木的手段,這也是一門技術,一門藝術。

2.新聞攝影不需要後期拼接,那有失真實,藝術攝影用後期做提色,補救會提高作品的成色,但要做的過於後期了,超出自然,那就是平面設計了。

3.每個品牌相機都有“若”文件處理軟件,那就是暗房製作,功能也是很強大的。

實際把握好光與物的融合技巧可以一次完成直拍,在“若”軟件中調整是攝影的繼續,不然只是做了一半。還可以做一下包圍曝光融合。

4.不要自己不予,而指責他人,既然攝影是一門藝術,就是百花齊放的,抽象的,現實的,簡潔的等等都是攝影者的喜歡和探索。在古代日行千里是妄想,現在是現實,有了妄想才能有現實。

下面幾幅作品是用多次曝光、調整白平衡直拍,用“若”作包圍光影融合的方法拍攝的。請各位高手區分使用的方法,給予斧正。





耄耋一隻眼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攝影后期是非常重要的。在膠片時代,攝影后期實際上就是暗房技術。在膠片暗房技術中,例如,欠曝的底片,在顯影液中浸泡的時間就會短一些,如果底片部分欠曝,那麼在顯影時,就必須進行一定的遮擋,這種暗房操作,實際上就是攝影的後期!

其次,正確看待攝影后期,後期在攝影中的作用是優化和加強。優化是指在後期處理過程中,對前期拍攝照片的高光、暗部、中間調,色溫色調進行最大程度的還原,得到優質的底圖,再進行針對性反差調整,獲得初級調整的照片。加強是在優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後期手法,加強攝影作品的氛圍,賦予作品的風格。不同類型的攝影作品,後期處理的優化加強的程度不同。

第三,看拍攝的是什麼類型的題材,如果是新聞類題材攝影,那麼是一定要還原真實的,也就是不能移動像素,即不能把拍攝時候沒有的元素添加進去,或者摳出來放到其他地方;不能改變色相,明明是紅色,不能改成綠色。如果是人像攝影、風光攝影、人文攝影這些類別,後期是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的。

攝影屬於藝術的一個門類,那麼它是應該遵循藝術的普遍規律:再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以人像攝影為例,我們在前期拍攝中,會根據題材來確定人物角色的服裝款式,化妝類別,模特根據題材來演繹姿體語言以及情緒表達;到後期製作中,根據前期拍攝的結果,使用特殊的後期技法,例如調整光影,調整色彩,加強或者弱化明暗等,讓作品的藝術氛圍更好,風格更強,以達到攝影師或者觀眾想要的藝術效果。

所以,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一定不是“照騙”喲。





木葉影像


很少有照片不經過處理,所以每張照片都要經過後期——攝影中級班。

我們平時看到的照片都要經過主體、陪體、背景、環境、前景、的選擇,以及光線、角度、構圖的處理。這裡邊會有以小見大、避重就輕、以管窺豹、盲人摸象和畸變透視等等的技術手段,如果說簡單的後期是“照騙”,那麼這些前期拍攝也都算欺騙。

很少有照片不經過處理,包括手機只按一下快門,其實內置的軟件已經對飽和度、對比度等做了處理,尤其是有過相關設置的手機。單反相機如果真的不用任何設置,直出的照片也是沒法看的。簡單的說,如果沒有後期處理,整個互聯網、影視圖像都是黯然無光,會讓你絕望而死。

我能理解很多人拒絕數碼後期的心情。因為確實有一些後期美顏軟件和有些攝影師把風光照片調成了失真夢幻抽象狀態,讓人反感。比如把人調成蛇精臉;把天空調成粉色、紫色。我也很討厭這種失真。

但適當的後期處理還是必要的,比如簡單的二次構圖;簡單的調一調飽和度、對比度;適當的調光、調色;去掉一些瑕疵等等,以不改變本質,稍加美化為度。您覺得有道理嗎?

關注攝影中級班,簡單易懂,學會攝影。


攝影中級班


在數碼光影時代,你見過的“照騙”,凡覺得賞心悅目的,我敢給你保證:100%都是經過後期處理的。那“照騙”有沒有不經過後期的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是膠片機拍攝的,是正宗照片,絕不是“照騙”;二是數碼相機直接生存的JPG格式“照騙”——為啥稱它為“照騙”而不是正宗照片呢,那是因為數碼相機在生存JPG格式文件時,已經由數碼相機本身自帶軟件經過算法,對拍攝時的光圈、速度、ISO、白平衡、色彩、反差、銳度、寬容度等等進行了綜合處理。這個處理結果,就是你直接能看到的JPG格式原片。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RAW 格式文件經過後期簡單處理後的小區(側逆光下暗部和色調調整)。

無後期(JPG直出)的側逆光下的小區一角。

順光。無後期(JPG直出)的小區一角。

RAW 格式文件經過後期簡單處理的小區一角(適當剪裁+調色)。

數碼相機這個JPG格式文件的處理,實際上也是一種後期,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數碼相機JPG格式文件的處理,之所以是人們看不見的電子算法後期,一個佐證就是:同樣環境、同樣參數拍攝,不同品牌數碼相機甚至同品牌但型號不同的數碼相機,它們輸出的JPG格式照片,在色彩、寬容度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它們各自的算法不同。如果與膠片機拍攝的照片相比,區別更甚。

那麼問題來了——膠片機拍攝的叫“照片”,數碼相機輸出的JPG格式文件叫“照騙”,二者有啥區別?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光比較大的JPG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首先,膠片機拍攝的成像過程是基於光化學理論,數碼相機拍攝的成像過程則是基於光電子學理論,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自然結果迥異——膠片機是通過光化學反應產生潛像,這個潛像的生成不存在人為的干擾因素,你設置什麼參數,它拍出來的就是你所設置的參數忠實還原。而數碼相機成像的過程,不同相機攜帶的軟件算法是關鍵的一環,不同算法,結果總是不一樣。

其次,在色彩還原方面,膠片相機拍攝是在銀鹽接受光照的一剎那,色彩信息就被準確無誤都保留在膠片上了。而數碼相機拍攝的一剎那,色彩是經過相機算法推測出來的,其色彩還原方面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人為因素——因為各家相機的算法軟件,都是人為編程。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光比較大的JPG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當然,膠片機與數碼相機在照片存儲方式上也有本質區別——膠片機的影像信息忠實地記錄在膠片上,是物質的,肉眼可見的,而數碼相機影像用不同文件格式儲存在儲存卡上,是非物質的,肉眼不可見。

知道了膠片機和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區別,就明白了數碼相機自帶的軟件因為是人為編程,其算法自然就有很大侷限性,其輸出的JPG格式文件,如果相比膠片機,有時根本不是我們人眼所看見的那個光影時空。為了彌補這一嚴重缺陷,所以在數碼相機時代,就產生了一個膠片機時代根本沒有的東西:數碼底片——raw格式文件。這個文件是各品牌數碼相機CCD或CMOS感光時所記錄的全部光影信息,這些信息與相機本身自帶的軟件沒一毛錢關係,簡言之,是沒有任何算法和人為參與的原始數據。對這個原始數據通過PS等專業軟件處理,拍攝者就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人眼所見,甚至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雜亂無章的JPG直出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RAW 格式文件具有極高的寬容度,也就是說,這個文件完整保留了拍攝對象所有的高光和暗部所有細節,因此,通過恰當的後期處理,就可以得到色彩還原逼真、高光和暗部細節完美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照片”,後期處理技藝高超者,甚至能夠將JPG格式文件輸出時看上去完全是“廢片”的,處理成一張表現力正常的圖片,尤其是你這輩子可能就只能去一次的地方所拍攝的紀念影像。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逆光下大光比JPG直出原片,基本就是廢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最後再來簡要回答一下題主所問:“後期很重要嗎?”

攝影界都有一句話:數碼相機時代,一張照片的成功,拍攝和後期各佔50%。

對這句話的理解,前述已經有很多鋪墊:後期很重要!後期很重要!後期很重要!

大家所說的後期,幾乎都是針對RAW 格式文件(當然,JPG格式文件也可進行後期,只是可調的空間很窄,尤其高光和暗部細節的還原)。不同的攝影師在電腦上對raw文件進行的處理,由於“三觀”不同,因而對光影時空的處理也不盡相同,進而出來的片子畫風也迥異。但不管畫風如何,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如果說相機自帶軟件的算法過程是程序自動化的“感光元件感光”+“各種參數處理”=“照片”。那電腦上對raw格式文件的處理就是主觀情感式的“感光元件感光的原始數據”+“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照騙”。

同一光影無後期(JPG直出)和有簡單後期對比圖(寫這個問答時作為配圖在住家附近隨手拍):

側逆光下較大光比JPG直出原片。

RAW 格式文件經過簡單後期處理後的圖像。

對這個論斷如果不好理解,那做個簡單比較——

比較標的物:草原上逆光下拍攝搖曳的美麗野花

JPG格式文件直出的結果可能是:畫面一簇野花被大光比的死黑和死白(即沒有亮部和暗部細節)堆砌,旁邊還有一大堆牛屎……

RAW 格式文件後期處理結果可能是:畫面一簇野花高光、暗部細節完整(迎光的花瓣不僅陽光下五顏六色而且脈絡清晰,背光的根莖細節可見),旁邊沒有一大堆牛屎……

兩相比較後,請問,誰是照片,誰是照騙?


勒克兒


攝影技術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完成了由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的過渡。至於後期處理則是從膠片時代就存在的,並不是PS出現之後才有後期處理。接下來就一起聊一聊照片到底該不該進行後期處理。

啥是後期處理

後期處理,顧名思義,就是在將照片導入電腦後(數碼直接ctrl+c、ctrl+v,膠片需要衝洗後掃描成電子文件)利用軟件對照片的構圖、色彩、去除雜物、主體形態等進行修飾,以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的一個過程。

主流的後期軟件主要是LR和PS。LR主要對照片的色彩進行處理,不能對雜物、主體形態進行修改。而PS則是萬能的,從色彩到主體形態等都可以勝任,並且可以進行分層處理,甚至無中生有,創造出本不存在的圖像。

在這裡還要感謝國內的APP開發商創造出了某圖秀秀這樣的神器,讓各路小姐姐們邁入了“照騙”行列。


到底該不該後期

該不該後期這個問題還是要看照片的用途。

如果是各行業的工作記錄(比如警察在案發現場拍的現場痕跡等)那就沒有必要後期,也絕對不能後期。再比如新聞攝影,原則上也是不允許後期的,但是在不改變原有含義的情況下允許對明亮度和顏色進行小範圍調整。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師,為你的客戶拍了一組寫真,不搞一下後期客戶是不會放過你的。臉上的斑,小肚子和手臂上的肉肉分分鐘給你一個大耳瓜子。再比如你是一個風光攝影師,出現高光比照片的情況非常常見,亮的地方死白,暗的地方死黑,這照片還能賣的出去麼?

即便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也會對自己的照片進行裁剪、調色,甚至有些創意攝影師還會用PS無中生有或者拼接來創造有意思的畫面。

所以,照片做後期是很有必要的,“照騙”不存在的,說“照騙”的那部分人,鍵盤都爛的比較快吧。

歡迎關注我,一起聊聊攝影的事兒。

檸檬紅腸


我喜歡拍照,而且每天都在拍。只是條件有限所以只用手機拍。我羨慕有相機專業拍照,如果可以來個後期處理使照片更美會更好。生活就是追求更美才好!

(照片是傍晚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