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南陽“岩石文”、黃山遺址、“不見冢”大墓群等一系列承載著中華文明探源重大信息和實證的發現、發掘和研究,我們用神奇、神秘、神聖來形容,應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太極思想是最科學、最博大、最本源、最永遠的哲學思想,太極圖是最真切、最深奧、最美觀、最一統的天下第一圖。太極圖廣泛分佈在地處中國南北、東西交會處的南陽盆地,她體現出的南陽古文明肇始,她折射出的南陽古文明光芒,她反映出的南陽古文明的哲學思想,必將大放異彩。

我們堅信,中華文明的“根脈”“淵源”“賡續”“創新”“偉大”的答案,如同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正款款走來。

——白振國 郭起華

2020.3.22

南陽“岩石文”是遠古先人們充滿著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是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利用磨製、火燒等方式在石頭上留下的天書,用符號的象徵性和爻窩組合的數位性承載他們的思想。由白振國先生帶領的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保護與研究中心團隊發現它,試讀它。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正在找到,中華文明起源正在追溯到,“岩石文”的面紗正在撩開,就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說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

“岩石文”的符號圖案佈滿了南陽地域多縣、區的山中岩石上,內容豐富,內涵深邃。其中,在圍繞鴨河工區夢山、南召縣石門鄉一帶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山頭上,發現多處原始太極圖,本文針對此予以試讀。

一、太極和太極圖

太極和太極圖,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解釋,大致都存在於周以後的文獻和周以後學者的論述中,太極思想以及太極演化的八卦易經更是“高、大、上”,既全民皆知又全民無解,南陽“岩石文”裡的太極圖,將給我們最原始最直接的答案。在解讀南陽“岩石文”石刻太極圖之前先讓我們大致梳理一下週以後的文獻及學者相關論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易條辭傳》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哲人們,把太極理論,陰陽學說運用到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已經運用到極致。

太極是什麼呢?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源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易傳》上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太極的真實含義是指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以旋機為運動形式,以圓融為運動品質。宋朝陰陽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則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可以理解為太極是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於天地萬物之中。一切現象都是此陰陽統一體的不同表現形式。道家一般認為太極是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稱為天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

什麼是太極圖呢?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是陰陽倫理範式的符號標識,用圖式深刻地涵蓋了陰陽並深邃地張揚著宇宙萬物的結構體例。太極圖形是用於表達太極思想及內涵的。

太極圖用一個圓表示陰陽皆在其中,以一條S形曲線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其形似魚,其中黑色部分為陰,故稱陰魚;白色部分為陽,故稱陽魚。陰陽魚互糾,表示陰陽相依而不相離,以反映宇宙世界陰陽雙方的運動變化規律。

太極圖黑白兩部分都有一個畫在魚形頭部的小圓(又稱魚眼)。其中白色一邊的小圓呈黑色,黑色一邊小圓呈白色。白象徵陽,黑象徵陰,以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黑白結合的地方用“S”曲線表示陰陽相合或陰陽氣運的界限。它不僅分開了陰陽,也是宇宙萬物進行太極運動留下的永恆軌跡。是曲折向前的,也是陰陽互相轉化的巨大能量和動力,也是宇宙萬物陰陽互生互化的普遍規律。

太極圖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圖形,但都叫太極圖。常見的是陰陽魚圖形,還有五層圖形,空心圓圖形,黑白半圓圖形。圖形還有不同的名稱,如陰陽魚太極圖先期稱為“先天圖”“河圖”“先天自然河圖”“古太極圖”等。五層太極圖又稱“無極圖”“太極順逆圖”“太極順生圖”“丹道逆生圖”等。對太極圖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研究者的思考定位不同,視角不同,結論也不同。太極圖的起源應是先有太極陰陽之學,後有反映太極學說的圖形符號,源起於上古,是遠古時對陰陽學說的研究由淺入深逐漸發展和演變的結果。不同時代出現的太極圖形是對男女、雌雄、日月、天地等人體現象、生物現象、自然現象逐漸體現出“陰陽”概念的圖形表現。《易》講:“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惜。”太極圖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層選式太極圖。層選式太極圖有多重模式,最著名的是宋代陰陽學家周敦頤在宋朝道人陳摶(自號扶搖子,世人稱陳摶老祖)的無極圖基礎上發展成的三層太極圖。二是雙魚式太極圖。雙魚式太極圖就是黑白(陰陽)互糾的圖形,陰陽相合。黑白互糾不分,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巧妙地配以“先天八卦”,清楚地看出陰陽漫長的過程,反映著陰陽造化自然之妙,揭示了天地變化的規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陰陽魚太極圖”是明初時趙攝謙所作,至今已傳遍世界。用一副簡單的圖形,把深奧的道理抽象地概括進去,可謂“大道至簡”。

二、南陽“岩石文”中的石刻太極圖

南陽市鴨河工區和南召縣石門鄉相鄰,這一帶是深山區向淺山區再到丘陵地區的過渡地帶,“岩石文”就分佈在這一帶的幾十座小石頭山上。這些山頭海拔高度在180米到300米之間,山頭相連、溝壑相通,太極圖出現的山頭上也發現有密集的“岩石文”爻窩和各種圖形符號以及生殖崇拜的原型實物。白振國、張長運、藍玉獻、張建國、藍成雲、鄭毅等人在對鴨河工區、南召縣石門鄉的岩石文考察時,發現了多處磨刻的遠古太極圖,現將其中九處介紹如下。

(一)鴨河工區柳樹溝村第一幅石刻太極圖

鴨河工區柳樹溝村位於皇路店鎮的西南邊,丘陵地貌起伏的崗巒上,不少地方有岩石裸露。在海拔180米,北緯33°14′52″,東經112°36′17″的崗坡頂上,十多處裸露的岩石分散在300多平方米內,每處岩石上面均有不同的爻窩和線條。崗頂偏東南斜坡上,一大塊裸露岩石上有人工磨刻的圓的太極圖形(見圖一)。磨刻線十分明顯,圓半徑19米,在中間偏東北、西南走向有一條直的分割線,把圓分成陰陽兩部分,象徵天地兩個太極疊加交互的狀態。分割線的兩邊各有一個圓形爻窩,位於正東正西,兩個爻窩距離2.8米。很顯然,兩個爻窩是陰陽的魚眼,(注:遠古時期不叫魚眼,為了便於理解,本文按現在說法稱之為魚眼)整幅太極圖刻在有傾斜度的慢坡上。上部分(高)代表著陽,下部分(低)代表著陰,暗示濁氣下降,清氣上升之意。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一

(二)鴨河工區柳樹溝村第二幅石刻太極圖

在柳樹溝村發現的第一幅太極圖西南約70米的斜坡岩石上,出現第二幅石刻太極圖。這幅太極圖經緯度和第一幅太極圖一樣,但海拔高度為170米,比第一幅低了10米。在一塊傾斜約20°的石板上,人工磨刻了一個圓,圓的半徑為1.25米,圓的中間有分割線,分割線呈西北、東南向,長2.5米。圓的中心磨刻一扁形的爻窩。分割線的西南方向半圓的外圍,有十多條放射線,明顯標示這部分半圓為陽,另一半圓為陰(見圖二)。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二

(三)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的石刻太極圖

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的石柱山,海拔高度230米,位於北緯33°18′17″,東經112°18′60″。山體基本呈圓柱形,直徑100米左右,山頂上風化的石灰岩一塊挨著一塊,奇巖怪石似人似獸,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真乃靈秀之山。這裡的很多石塊上有人工磨刻的痕跡,並有不同的爻窩圓形符號,密佈在形狀不同的岩石上。山頂偏東南有一塊凸起的三角形岩石(見圖三),高3.5米,底寬5.8米,正面向東南128°。三角岩石的正面,磨刻一太極圖,呈圓形,半徑45釐米,中間有一道稍彎曲的“S”線,把圖分成陰陽兩部分。上部分一個魚眼爻窩,圓形,代表太陽(天),為陽極,下部分一個魚眼爻窩,代表大地,為陰極。奇特的是陽極部分外部有數條放射線,應是代表放射著的光芒,放射的光芒線最長一條40釐米。陰極部分沒有放射線。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三

(四)鴨河工區黑石寨村山坡上的石刻太極圖

鴨河工區與南召縣石門鄉接壤的黑石寨村小學後邊,一座不太陡峭的山頭,海拔200米,位於北緯33°17′46″,東經112°30′55″,幾百平方米分佈著十多塊岩石,每塊岩石上均有不同的爻窩排列,還有很多“△”形,和一排五個半圓爻窩、線條等符號,以及類似甲骨文的“易”“中”等字形。山頭一塊大岩石的東部,一塊約15平方米的平整岩石上,呈現一個人工磨刻的三層圓盤太極圖(見圖四)。第一層,也是最低的一層圓盤,半徑為2.86米;第二層中間一個圓盤,半徑為1.45米;第三層是最高的一層圓盤,位於第二圓盤正中間,人工磨製成一個凸出的圓盤,成立體狀,與第二層的高度是10釐米,圓的半徑為30釐米。第一層、第二層上有分割線,偏東北、西南走向。蘇州易商文化學者藍玉獻先生解讀,最下邊一層最大的圓,代表著天,中間一層代表著地,最上面一層立體的圓,代表著人。人在天地之中。三個圓疊加重合,代表天人合一的思想。奇特的是最上邊凸出的圓的正中間,即圓心位置,磨製一個很大的呈“鉞”形的爻窩。

(圖四全景)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四局部圓心“鉞”形)

(五)鴨河工區下潘溝村的石刻太極圖

鴨河工區下潘溝村位於北緯33°19′14″,東經112°31′54″,海拔180米的一個山坡上長滿了柞樹,下面是鴨河水庫的一個庫岔,庫岔約80米寬,水流清澈,山頭纏繞起來像一條絲帶在飄揚,山清水秀,風光豔麗。在離水面70米高的山坡上,一大塊傾斜的岩石上面,是人工磨出的一個平面,平面上磨刻了三盤形狀的太極圖(見圖五)。這幅太極圖類似於上文交代的黑石寨村的太極圖。不同的是黑石寨太極圖第三層圓是立體的,此太極圖第三層是平面的。第一層大圓盤半徑1.25米,第二層圓盤半徑0.7米,第三層小圓盤半徑0.28米。三個圓盤三個圓環套在一起。三個圓盤正中圓心的位置,磨刻一個呈“”形的爻窩。“”形爻窩長20釐米,寬17釐米,深約15釐米。三個圓盤中間,有一個磨刻的分割線,呈東北、西南走向,長2.5米。這幅太極圖的第一層圓代表天,第二層圓代表地,第三層圓是代表人。中間“”形爻窩,代表了行使天、地和人權的“王”。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五局部圓心“鉞”形)

(六)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村的石刻太極圖

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村與鴨河工區管轄的地方只是溝壑之隔。這個地方正是“岩石文”密集區域,一個小山頭連著一個小山頭,各個山頭均有“岩石文”。位於大石廟和小石廟之間的一個山頭偏東南方向(海拔220米,北緯33°18′37″,東經112°31′15″),在一塊較大的平面岩石上面,人工磨刻一幅太極圖(見圖六)。太極圖圓的邊沿是磨製而成,三面呈立體狀。呈橢圓形,東西直徑長5.7米,南北直徑長4.1米。有兩條分割線,南北之間有直的分割線,東西之間是用一條“龍”形線為分割線。奇特的是這條龍形“S”線,龍身似蛇形,呈“S”彎度,龍尾是魚尾狀,扇形分岔。(見南陽晚報2020年1月20日《南陽“岩石文”中發現“太極龍”》一文)。龍形分割線是東西方向。龍頭朝東方向,龍尾朝西方向。龍頭的左右相距1.3米處有兩個魚眼爻窩。龍尾的左右相距1.2米處有兩個魚眼爻窩。這幅太極圖共有四個魚眼。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六

這幅太極圖內涵極其豐富,又有特色。其一,用龍的形象作為“S”分割線,劃分陰陽。其二,有四個魚眼,象徵天地兩個太極清濁互達到最佳狀態,清氣不能無限上升,濁氣也不能無限下沉,到了龍的狀態就是開天闢地成功了。其三,有兩條分割線,一條呈“S”狀,一條呈直線,而直線側重描述濁氣下沉,清氣上升的全過程,表達天、地、人之間的規律。

(七)南召縣石門鄉桑園村的石刻太極圖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七全景)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七局部的太極圖)

位於南召縣石門鄉桑園村連綿的山中,一座座小山包緊密相連。在一個小山包的山腳下,海拔230米,北緯33°69′2″,東經11°29′19″的地方,一塊孤立的大石,高2.6米,底部3.2米,上部4.6米,上寬下窄呈扇形,厚度4.4米,正面朝西北東南向(見圖七)。頂部呈兩邊高中間低刻滿了爻窩。在東南方向岩石側面,磨刻一幅太極圖。太極圖細看是兩幅套刻在一起,外邊大的半徑18釐米,套在裡邊的小太極,半徑6釐米,共同點是外邊大的圖和裡邊小的圖均有放射線。放射線均呈半圓,放射線是光芒部分,代表陽極,沒有光芒部分是陰極。外圓太極圖的陽極部分,對應的是裡邊小太極圖的陰極部分,裡邊小太極的陽極部分對應外太極的陰極部分。這幅太極圖是發現的九幅太極圖最小的一個,但仍然有其獨到的特殊內涵。

(八)鴨河工區夢山之頂的第一幅石刻太極圖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八)

鴨河工區夢山,海拔290米,位於北緯33°19′18″,東經112°30′32″,是方圓幾十公里最高的小山,孤峰兀立,山壁陡峭,山上建有祖師廟。山頂上巨大的岩石凹凸不平,一塊疊壓著一塊,形態各異。還有兩塊巨石疊加,形成三角的中間似房子的空間。每塊巨石均有人工磨製的不同爻窩。最大的圓形爻窩直徑有40釐米。在山頂最高端一塊呈45°斜立的巨石,長10.2米,厚4米,高1.6米,西北東南朝向,東高西低,上粗下細,像一條瀑布掛在山頂。巨石西南朝向的斷面上,磨刻了一幅太極圖(見圖八),呈橢圓形,圓的直徑0.5米~0.6米之間。圖中一道彎曲的分割線把圓分成陰陽兩部分。圓的外圍有部分放射線,放射線均在20釐米~24釐米之間,表示著太極陽極部分。

(九)鴨河工區夢山之頂的第二幅太極圖


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九)

夢山之頂有不少的石刻太極圖形出現,因年代久遠,岩石風化塌陷,很多圖形破毀,個別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在第一幅完整的石刻太極圖向西約30米的地方,一塊大岩石長5.65米,高2.2米(見圖九),北部側面上保存了半個石刻太極圖。雖因岩石下部塌陷損壞了部分,但太極圖的半圓線、分割線、放射線均好,仍具備太極圖形的要素特徵。分割線長90釐米,圓的半徑約45釐米。8根放射線朝上,最長的一根放射線約1.1米。放射線對應的半圓是太極陽極部分。

三、對“岩石文”太極圖的理解

任何一個事物的出現都有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產生的源頭,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是一個不斷繼承,融合創新的過程,所謂“無古不成今”。後一代的文化現象是在前一代的文化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遠古時期的太極圖使我們瞭解了太極文化的演化過程,通過它的原貌能找到史前古人對世界宇宙的理解和表達,因此,我們認為太極文化的源頭就在南陽“岩石文”中。

(一)南陽“岩石文”的區域是“易”的誕生地,出現的太極圖是初始圖

南陽“岩石文”的斷代是件困難的事,但通過對考古發現的泥陶爻窩,對生殖崇拜年代的分析判斷,專家們推斷有5000年至10000年的歷史。現存的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均指向遠古的先民們,在改造自然、觀察自然中,思考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形成了“易”的核心陰陽哲學思想,並畫圖表示。伏羲氏一劃開天地,畫圖演繹八卦。南陽“岩石文”的太極圖,可能就是伏羲氏親力親為的結果,也可能就是伏羲氏帶領最智的賢人所創的傑出作品。

之前,史學家一直認為最早的太極圖產生於宋代,四川青城山岩石上的太極圖就是宋代的。趙攝謙所做的“陰陽魚太極圖”流傳至今,也是明朝的。而南陽“岩石文”中所畫的太極圖的發現,也許會改變史學家的定論。它們最少產生於史前5000年前,應是太極圖之原貌,是太極圖之母;這裡是太極初創地。

《三字經》:“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連山易”和“歸藏易”歷代典籍鮮有記載。夏商時期是“歸藏易”,炎黃以前是“連山易”,石刻太極圖就是“連山易”時代。(此前,學術界認為“連山易”已失傳)“連山”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據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那個時代沒有筆墨紙硯,只能在獸皮、樹皮和岩石上作畫,流傳至今的只能是岩石上的作品。歷來學界認為“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讓我們看看存在“岩石文”的南召石門鄉、鴨河工區的幾十座山頭,均連綿在一起,起伏不斷,山頭岩石上那些爻窩有大有小,有單有排,那些太極圖分佈在一個個山頭之上,都在表達著它的思想,表達著陰陽“易”的豐富內容。所以“連山易”沒失傳,只是人們沒找到,它頑強的生命力彰顯在南陽的岩石之上,它等著我們的破解。從南陽發現的相互關聯的太極圖來看,這種山山相連承載文明的形式就稱為“連山”,這些實物證據正在打開遠古太極思維的秘密,周以後對易的訛傳或者誤讀、誤解,都有望在未來南陽“岩石文”的深入解讀中得以糾正。

(二)石柱寺山體的自然形態是產生太極圖的原版比照

馬克思唯物觀認為,有了客觀存在的事物,才能產生思想文化。南召“岩石文”中的太極圖是遠古時期人們觀察自然現象而總結出來的。遠古人類為生存和大自然惡劣的環境做著不懈鬥爭,也對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草木鳥獸等各種自然現象和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不斷地探索思考。南召縣和鴨河工區接壤一帶,正是上古人類主要活動區域。這個地方是伏牛山的深山向淺山和丘陵過渡地區,山不太高,但峰巒起伏多變,溝壑縱橫,山脈走向起伏,轉折,變化。遠景是勢,近景是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山脈,溝壑的走向,地形,地貌,以及天地的交合和男女的生殖交合,陰陽的轉換交合。啟示著遠古人類對陰陽理論用畫圖來表達。最受啟發的是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的自然地形,更像是一幅天盤、地盤、人盤的自然沙盤。你如有興趣,站在石柱寺的山頭上,仰觀上天,天似穹隆,俯察大地,一望無際。轉一圈放眼環注四周,是一個發白的圓形天地的連接線,呈一個白色的圓(第一個圓)。再收一下眼瞼環視四周,看到的是圍繞石柱寺一圈的小山頭,這些小山頭,基本保持與石柱寺山等距離。山頭山林疊嶂,遠觀如黛,呈一個黛色的圓(第二個圓)。再看腳下的石柱山,也是一個近似圓的柱狀山體(第三個圓)。最外邊白色的天際圓代表天, 黛色的圓代表的是地,而石柱山則代表人,人在天地中心。視覺從遠方拉到腳下構成了立體的,壯觀的自然三盤圓的圖形。先人們看到石柱寺山自然形成的三個圓的形態,就開始思考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三個圓盤就成了代表天、地、人的圖例。

天、地、人之三者互聯、互化關係的模型圖示,就磨刻在離石柱寺只有幾公里的鴨河工區黑石寨的一塊岩石上三個圓盤太極圖上(見圖四)、下潘溝的山坡上三個圓盤(見圖五),這兩幅不同山頭上出現的磨刻為有邊界的圓形,並磨刻成立體的、疊加的三層,底層代表天(陽)、中間層代表地(陰)、上層代表人,中間有人工磨製“”“鉞”形爻窩(見圖四局部),貫穿三個盤。蘇州易商文化學者藍玉獻先生解讀有三層意思。其一,代表天、地、人是能夠貫穿一起的,代表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說明天道、地道與人是相通的。其二,爻窩呈上圓下方,圓代表規,方代表矩,就是規矩、法則、道理、規律。以示天、地、人都有規則,規律。其三,呈“鉞”形狀,考古學家認為“鉞”代表王,首領。王代表天地,替天行道,主宰人間一切。石柱寺山的自然山列地形與黑石寨、下潘溝的立體三盤太極圖是同一模式的切換,有異曲同工之理。不同的是黑石寨、下潘溝立體太極圖三盤是磨製成的,而石柱山的三盤是鬼斧神工大自然形成的。

太極圖的產生是人類觀察自然的結果,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是鋪展在自然環境中的最完善太極圖案,是大自然撬動了人們的智慧的地方,原始太極圖誕生於這裡的自然山體形態中。

(三)石刻太極圖揭示了“龍”是太極圖中的“S”線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8000年。(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雕塑”,考古學家定位距今約8000年,經商、周,至秦漢,“龍”基本成形)“龍”是幹什麼的,古人把“龍”看成神物、瑞獸、靈物,而且變化無常;把“龍”看成是海、河、水的王;把“龍”看成是上古帝王們特殊的坐騎,把“龍”看成是帝王統治的化身,直至“龍”圖案成為皇家的專利。

細看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鄉的太極圖,磨刻在一塊整板的岩石面上(見前文介紹)。貫通陰陽之間的正是一條龍的形象,南陽晚報1月20日登載的《南陽“岩石文”中發現“太極龍”》,把龍的用途解釋的十分清晰。對這條太極龍已做到詳細說明。原來龍就是太極圖中的“S”線。為什麼“S”線就是龍呢?因為“S”線不僅是陰陽分界線,更是陰陽轉化的能量、紐帶、法則和動力。這幅太極圖上邊為天(陽),下面為地(陰),“S”線的龍,頭伸向天內,頭內還有甲骨文“氣”字,尾呈魚尾狀,潛於大地之下。龍身如一道閃電通天入地,催生大雨洩入大地;龍身電閃雷鳴,這種動力能量溝通天地之間。因此,讓“龍”代表陰陽交換能量“S”線,最適合了。而電閃必雷鳴,隆隆之聲響徹天地,人們自然地把“S”線符號喚作“隆”,後來演化對“隆”呼叫的聲音,音同而字異的寫成“龍”。

“岩石文”的太極龍,揭開了太極圖三個謎底。其一,龍不是人們描述的瑞獸,是古人畫太極圖表示用的符號。其二,原始太極圖的“S”線用“龍”表示,“龍”的上天入地之能量隱喻了陰陽之轉化。其三,宇宙是個能量的世界。“S”線不是靜態的一種等分線,而是一種巨大能量的代表符號。

(四)石刻遠古太極圖符號要素的演變

發現九處石刻太極圖的圖形不相同,但內涵均表達陰陽互相轉化,不可分割的理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幅太極圖形十分簡單,它有圓形、分割線、陰陽兩部分、魚眼等五個要素組成,每個要素符號均表達了一定的內涵。今天我們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是從遠古石刻太極圖傳承下來的,對比一下有些符號正發生演繹變化。

其一,現代太極圖用黑白色代表陰陽。原始太極圖表達陰陽的方法顯然與現代黑白陰陽魚表達方法不一樣,古人有他的智慧和方法。他們表達陽極部分一種是在一半圓的外圍刻畫放射線,像太陽放射光芒一樣,表達是陽,而分割線的另一半沒有放射線,表達為陰,使人一眼就直觀地分清陰陽兩部分。主要圖形在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村、桑園村和夢山之頂。另一種表達陰陽方法,是在分割線的一邊刻上圓形爻窩,一邊刻上方形爻窩,用天圓地方,表達陰陽部分,也一看便分清了陰和陽。主要圖形在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村龍形圖形(見圖四),龍的下方用四方形爻窩表示地。

其二,原始太極圖中的分割線也是多樣性,有直的,如鴨河工區柳樹溝村太極圖。有稍微彎曲的,如南召縣石柱寺山的太極圖。有呈“S”狀的,如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村的“龍”分割線,和夢山之頂的太極圖的分割線。還有沒有分割線,如南召縣石門鄉桑園村的小太極圖,主要用放射線表示陰陽。

其三,原始太極圖中的魚眼與現代太極圖的魚眼內涵已發生了變化。原始太極圖中的魚眼(爻窩)是用以表示陰陽極的,有圓的、有方的,圓表示陽(天),方表示陰(地)。如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的太極圖。還有在同一個圖中,有大(爻窩)有小(爻窩)。大爻窩表示陽,陽也可表達為天,天比地大。小爻窩就是陰,就是地,地比天小,如鴨河工區柳樹溝的第一幅太極圖。還有的石刻太極圖只有一個魚眼符號,如柳樹溝第二幅太極圖,黑石寨和下潘溝沒有魚眼符號,用“”鉞形代表了魚眼,表示天、地、人三個陰陽極的互化關係。現在太極圖中魚眼表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黑一白,大小一樣。現代太極圖的魚眼是從遠古太極圖中一圓(天),一方(地)演變而成的。

其四,原始太極圖的圓和現代太極圖中的圓也有區別。現代太極圖是標準的圓形,半徑相同。南陽“岩石文”中九幅古老的太極圖有圓形的,有橢圓形的。

南陽石刻太極圖和很多“岩石文”、巖畫伴生在一起,據巖畫協會專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時代均有。南陽石刻太極圖的多樣性的主要原因是,它不是產生在同一個時期,因而圖形不同。古人是從深山、淺山、丘陵再到平原這樣一個遷徙路線,筆者認為鴨河工區夢山和南召縣石門鄉桑園村的太極圖歷史更為悠久,而鴨河工區柳樹溝的太極圖處在丘陵區域,時間可能較晚。時間差異反應在太極圖上是明顯的,是一種傳承關係。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和分析。

(五)南陽石刻太極圖是為王者服務的工具和理論

據考古學家推斷,新石器早期時代,就有部落首領或者王出現,就有不同社會階層,有了統治與被統治的現象發生。一個首領或者一個王,必有讓人信服的本領,除自身勇猛無敵,還有高度的智慧和思想。他要找到為王所用的理論,樹立一面大旗。分析南陽“岩石文”中的太極圖,就能得知太極理論是為王的統治而產生的理論和大旗。

“岩石文”太極圖出現的區域,岩石上均有磨刻的“”形符號。《說文》曰:“鉞,大斧也,一斧天戎。”《書·碩命》曰:“鉞,鉞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鉞,一人執鋮。”《史記》記載的“兵器”上記述“君王用鉞象徵軍師指揮權”考古學家推斷“持玉鉞者為王為首領”。可見,“”符號就是鉞,脫胎於勞動工具斧頭。舊石器時代就有了石斧,是勞動工具,也是打仗的武器。因為它上面為半圓,下面是半方,圓為規,方為矩,又演變為規矩的符號。圓也代表天(陽),方也代表地(陰),也成了代表天地的符號。鉞“”具有神聖的象徵作用,自然演變為王權的象徵,王權或首領的專用符號。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一塊大岩石上磨刻有兩米多高的凹狀“”,推斷是“王”繼位宣誓的地方。鴨河工區大石廟有石屋,旁邊的岩石上磨刻有兩個兩米多高的凹狀“”,推斷為“王”商討天下大事的地方。可以肯定地說,南陽“岩石文”中出現的“”就是王權的專用符號。距此不遠南陽黃山仰韶文化時期挖掘出的大王墓,“大王”手摯的就是“玉鉞”。南陽“岩石文”出現的地方很多都有“鉞”的符號石刻,說明這些地方均是“王”的範圍,王的指令和行為。進入封建社會,“鉞”仍然發揮著神聖的權力和象徵意義。後,又演變為皇帝展現皇室威儀的禮器。再之後,“鉞”又演變為皇帝專用儀仗用具,又叫“金爪”。

鴨河工區黑石巖和下潘溝石刻立體三盤太極圖圓點的地方,呈現出一個很深的“鉞”形的爻窩(見圖四局部),居天、地、人三盤正中,代表著掌握天地人的是王,懂得天地人道的是王,制訂天地人規矩的是王,王權是不可侵犯的。石刻太極圖把“鉞”“龍”融合在一起,是“王”的象徵,體現的是當時最高統治意志;太極文化代表王權思想、諸侯部落共同遵守的剛性契約法則。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天下是一個整體,天地人相互關聯,相互融合並且有區分有內在規律,這些自然認知形成了太極思想,而太極思想又更進一步推進和加強當時的社會進步,同時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集體觀。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則就被確立起來,天下得以有效治理達到政通人和。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王,會不遺餘力推廣這種思想並組織最有智慧的人把管理社會的智慧保存起來,為了擴大它的影響而不惜動用全國之力,磨刻在岩石之上予以傳承。

“太極圖”的內涵深邃,王錫玉先生著《古太極八卦的天極何在》書中寫道:“古太極八卦圖是宇宙數理論,宇宙物理論,宇宙生理論的最高結晶。”遠古太極圖是華夏文明自然科學理論體系的奠基石,是原始的太極陰陽理論的初始化。南陽“岩石文”中的太極圖保存至今是十分罕見的,五六千年前的智者肯定在獸皮、地上沒少繪圖,但均保存不下來,他們動用眾人之力,用王的命令,在沒有任何金屬工具的情況下,把文化成果磨刻在岩石上,給後人留下了文化的密碼,留下了穿越時空的記憶。天地巡換幾千年,岩石上的符號有的風化,有的自然塌陷,能保存至今的,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南陽“岩石文”的諸多發現,黃山遺址的考古,南陽“不見冢”謎底的即將揭開……南陽遠古文明昭著於世,是文化之福,是南陽文化崛起的先聲。

注:張長運 鄭毅 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