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动物能在中国泛滥成灾?

姜大仙生活记


免邀自来,巴西红耳龟已然不可阻挡!

玩宠物的,龟类是入门级,巴西龟凭借鲜艳的色彩,一直霸占c位。但养就养了,善始善终的不多,有逃逸的,有养烦了扔到野外的,再有佛门子弟不知轻重买来放生的,巴西龟早已成功入侵野外,并构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

巴西龟危害到底有多大,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

它可是前100个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这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00年公布的。巴西龟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危害性极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巴西龟的繁殖和生存能力超强,所以入侵野外后会对本土龟类(比如乌龟)的生存空间形成极大挤压,造成其种群萎缩。

二,种群萎缩后的本土龟类不容易找到同类交配,而龟类的杂交很不讲究,即使亲缘关系比较远,也能杂交成功。所以,某个地区巴西龟数量泛滥之后,很容易导致本土龟类因与巴西龟杂交而导致遗传结构改变,这无疑将进一步导致本土龟消亡。野外的龟鳖,大家已经不容易见到了吧?

三,传播疾病。养殖的龟类85%都携带有副伤寒类沙门氏杆菌,特别是幼龟。这种病菌是可以由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的,简而言之,人会被龟感染。

巴西龟在原产地怎么兴不起风浪呢?

巴西龟是世界性入侵物种,所向披靡,已成功占领各大洲,即使冷到像丹麦和加拿大,野外都有它们活动的身影。但在原产地,它们却飞扬跋扈不了,有鹭鸶、浣熊等众多天敌以龟卵和幼龟为食,它们只好夹着尾巴低调做龟。

总之,为了本土龟类免于消亡,请养宠物的、放生的都有点担当,别无心作了恶却不自知。


不入流的大刘


首先我得强调千万不能把生物入侵不当回事!为什么中国很少见到生物入侵泛滥的消息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海关一直在严查防堵境外生物的进入。其实我们的政府一直在花费巨资治理各种生物泛滥只不过报道比较少而已。

像在广州的我就有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淡水杀手清道夫鱼,清道夫鱼又叫垃圾鱼,原产于南美的河流中。只要有水就能活。清道夫除吃青苔等藻类之外,还很喜欢吃其鱼类的鱼卵和鱼苗。这种鱼类暂时在我们国家没有天敌又没有什么人食用,很容易江河中大量繁殖,会威胁本地鱼类的生存,破坏生态链。现在广州的珠江的河道就被清道夫鱼入侵了。之前朋友去钓鱼调来调去都只能调到清道夫鱼。可想而知如果太过于不当回事以后我们的河流中可能就只剩清道夫鱼了。

而清道夫鱼只是千万生物入侵中的一个而已,我们千万不能盲目自信认为靠十三亿人能够对抗生物入侵。目前中国可以确认的入侵物种有75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并导致较严重生态危害的种类多达上百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千亿人民币。


戏游梦如生


有什么动物可以在中国泛滥成灾?

除了人,我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动物能在中国,乃至这个星球泛滥成灾的了。

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一直没有任何动物能“完全”、“彻底”、“绝对”独霸食物链的顶端——勉强就这样形容吧,我甚至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人类这种绝对的优势地位了,任何生命都可以予夺生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即使是独霸地球1.6亿年的恐龙,实际也不是一个物种,而是脊索动物亚门下爬行纲的一个演化支,和我们人类所在的哺乳动物纲是平行的。所以如果非要做比较的话,我们人类不是和整个恐龙相比,而是众多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就相当于恐龙中的霸王龙。然而我们所取得的绝对统治地位,却完全是霸王龙乃至整个恐龙类所望尘莫及的,可以说远远超过了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所有生物能力的总和。

按理说,在任何其它时代,地球上如果出现了某种嗜杀成性,食量惊人的残暴动物,在自然规律作用下,食物减少,越来越不好捕捉,会导致该物种数量慢慢降低,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从而让地球生命系统保持一个积极的演化态势。然而人类不同,进化出了独立于基因之外,可世代传承的智慧,从而将其它物种踏在了脚下。食物不够,可以驯化其它物种,有选择性地让某些物种快速繁衍,制造蛋白质为自己所用,从而让自己的种群快速扩张,其它物种则不断灭绝。

与此同时,享乐的欲望也让人类这一物种不断向地球勒索更多的资源,地球遭遇严重的破坏——我们美其名曰建设。植被被破坏,森林被砍伐,地表被钢筋水泥和柏油占领;深埋地下数亿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被抽取出来,数百年内可能就会燃烧一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地球碳循环失衡,气温不断升高,很有可能越过阚值,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地球气候彻底崩溃,杀死所有的生命,一切归零。

所以能在中国乃至整个地球泛滥成灾的动物只有一种,那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未来的结局有三种:一是气候崩溃,地球变成金星,所有生命灭绝;二是人类暂时维持目前的规模,积极改善能源结构,走精细化发展道路;三是走向外太空,殖民其它星球,扩散到星际空间。

希望我们有智慧按第二种结局的走向,在第一种结局到来之前,走向第三种结局,那么这将是地球之幸,所有生命之幸。当然,我觉得这些可能都不会是真正的结局,地球真正的结局可能是被改造成变形金刚的赛博坦星球,一种新的“人类”——赛博格,或称为生化机器人的,将成为地球新的主人。


OFFbb


在中国很难有什么动物能繁衍到泛滥成灾,当然这要除过那些在世界性范围内都存在,且不被人类待见的生物,包括蚊子、蟑螂、蝗虫,因为这些生物本就不再人类的食谱上,而且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中都有一席之地,但是这些生物的繁衍也受到了生存环境和天敌的约束,并没有在全球性泛滥。

一般容易造成在局部地区物种泛滥的,都是外来物种,它们一般都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被引进到该地区,来满足一些生态需求。

例如日本就是小龙虾从北美洲进入亚洲生态环境的跳板,并在二战时期进入中国,一开始用作牛蛙的饵料,但小龙虾这种生物适应能力极强,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也短,而且食性广泛,没有它吃不下的,并且由于是外来物种,本身就没有天敌,还会与本地同一生态位的生物发生竞争,因此会对本地的水生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样说来这种生物应该已经泛滥了,但是在中国它已经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为人们发现它虽然长相丑陋,但能吃,并且肉质鲜美爽口,已经在靠人工养殖来供应大家的餐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小龙虾食性杂,可以在污染的、甚至含有重金属的水质中生活、繁衍,但它特殊的生理技能会把毒素和有害的物质转移到外壳,然后通过脱壳将毒素移出体外。也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个机制导致了它要是不靠饲养肯定会被国人干灭绝。毕竟有毒的东西我们也不吃。

另外一个外来物种,也是大家熟悉的,这个真的是泛滥成灾,但不是在我国而是澳大利亚的野兔。野兔被引入澳大利亚并不是为了生态上的某种需求,而是英国殖民者托马斯.奥斯汀为了满足自己的狩猎爱好,从老家引进了12只穴兔和5只欧洲野兔,至此就造成了澳大利亚人与兔子长达100多年的战争。

据不完全估计,在19世纪末,澳大利亚的野兔数量达到了100亿只,而澳大利亚也就区区几千万的人口,吃根本是吃不过来的,人们为了消灭兔子动用了物理攻击、化学攻击,甚至最后用上了病毒,才初见成效。但这些兔子由于没有天敌的影响,繁殖速度快,跟这些兔子处于同一生态位的有袋类食草动物根本竞争不过它们,人类也很难将其完全消灭。

而反观我国,兔子的生存受到了天敌的约束,加之人们的大量捕杀,小时候还能再田地遇见野兔,还有成群的人用细猎狗撵兔,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此一个物种能否泛滥,首先要依靠其超强的繁殖能力,再就是要看生态圈中有没有天敌,或者能否称为美味被人类端上餐桌。

由于我国对外来物种的管控,以及国人的人口基数和食性的广泛,很难有外来物种在中国泛滥。除非它不能吃,并且不小心让它跑进了原生的生态圈。

符合以上条件的确实有一种生物叫清道夫鱼,看名字就能知道它是一个垃圾处理站,适应能力强,专吃河道垃圾、藻类、鱼卵甚至在食物匮乏时还会吃其他鱼类的排泄物,跟一台吸尘器一样。它也是南美洲的原产物种,被引进就是想提高水质、治理污水、清除水中的垃圾,目前广泛存在于南方的一些水域中。

但实际情况是这种鱼除了吃垃圾还会吞噬鱼卵,并且食量很大,繁殖能力强,没有直接的天敌,如果放任不管肯定会造成原生水域中的鱼类数量大幅减少。最主要的是,它们在没有鱼卵可吃的情况下,才会去选择吃“垃圾”。因此清道夫鱼已经被一些地方列为有害的外来物种,是国内最让人头疼的外来物种之一。

这时你肯定会想,我们现在吃的鱼大部分都要靠人工饲养,那这种清道夫鱼为啥不拿来吃,肯定能吃到它灭绝。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不会发愁了。

首先清道夫鱼真的不好吃,肉质粗糙,而且有一种腥臭味,并且骨头多肉少,和普通的鱼相比差远了,用它做一道菜都不够料钱。而且这种鱼的并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如果有独特的营养,就算肉少也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这种鱼吃各种“垃圾”,它又不像小龙虾那样可以清理毒素,因此身体内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寄生生物。食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人们可能会生病,因此并不建议吃这种鱼。

如果你下次抓到这种鱼,千万不要放生,或者放到其他的水域中,最好将它处理掉。总的来说,在中国很少有能泛滥的物种,只要它能吃,我们肯定有办法让它最后走上靠养殖才能生存的道路。但不能吃的外来物种,确实容易发生过度繁殖、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量子科学论


比较严重的有

水生:莫桑比克罗非鱼、大银鱼、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牛蛙、红耳龟、大锷龟、小管福寿螺

陆生:褐云玛瑙螺(非洲大蜗牛)、美洲大蠊(蟑螂)、草地贪夜蛾、马铃薯块茎蛾、红火蚁、米扁虫

是不是有不少似曾相识的名字?相信很多动物还是你食谱中的美味吧,罗非鱼、小龙虾、牛蛙、福寿螺在大中城市的菜馆可是极受欢迎的,小龙虾一条街、小龙虾之都、罗非鱼庄等频繁见诸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大年轻人尤其青睐这类店

本问题下很多答主说中国不会存在动物泛滥成灾的问题,真是呵呵了,毕竟隔行如隔山。你以为仅仅靠吃货的味蕾就可以解决生物入侵这一世界生态难题?

为什么不能仅仅靠吃解决生物入侵问题呢?

一、你所食用的小龙虾、牛蛙、福寿螺、罗非鱼等都是养殖的,而不是野生的。

养殖种群的食用对控制外来种的入侵没有太大意义。

二、这些养殖的群体中早已有很多个体逃离了养殖场,进入了野外环境并建立了稳定的种群。这部分野外种群几乎已经遍布全中国,他们适应性极强,可以传播疾病;排挤本地的虾类、“田鸡”、螺类、鱼类或与它们杂交,极大降低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可以去野外捕捞这些动物的野生个体,这样就可以控制它们了。但它们是“r对策”物种,特点就是产卵数极大,一次可以产下成千成万的卵,这样的指数传播速度你如何控制?

三、即便发动中国人去捕捞这些野生个体,能抓到的相对野外的全体也是杯水车薪,另外如何做到能精确识别这些入侵种而不伤及无辜的本地物种,如你去捕捉罗非鱼就能确认不会抓到本地的鱼?

(鲫鱼与罗非鱼)

四、这还只是能吃的,大部分泛滥成灾的动物不是吃多少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的问题了。比如农林生产业的各种病原菌,各种蚧壳虫,比如前段时间疯狂攻城略池的草地贪夜蛾,这么恶心的东西你敢吃吗?有人提议最近迁飞的沙漠蝗可以食用,要知道蝗虫迁飞体色变黄,是有很高的毒素的。

不能靠吃,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做到减少入侵物种数量呢?这里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要盲目放生,必要时报警。国内很多宗教场所如寺庙等都有放生池,我们如果看到一定要看清卖的都是什么动物,如龟类大多数都是红耳龟、鳄龟之类的,如果助长这样的入侵动物进入自然水体,将对本地生物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


徐奇


评论员张张:


这个问题还是挺尴尬的,没有什么动物能在中国泛滥成灾,中国有一只强大的队伍,这种队伍号称可以吃一切。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洞里憋得、地上跑的、洞穴里常驻得,任你上天入地,这只强大得队伍可以不惜一些努力的捣毁动物的老窝,满足自己的味蕾。


中国的烹饪技术哪家强,中国的大南方当之无愧。说到蝙蝠,认识一客户说到蝙蝠,拿着袋子和树干就直至洞里,杀回蝙蝠的巢穴,顺手来那么几十只,回家处理,说处理的手法简便,比拨小龙虾还简单,我听了直想吐,请原谅我的小浅胃。


中国倒是受到了蝗灾的影响,还有各种猪瘟、禽流感导致了肉价的提升。因为粮食很多依靠进口,没有发现粮食有很大的上涨。


首席投资官


中国就很泛滥,比如蚊子;

比如蝙蝠。

蝙蝠确实是很多新发病毒的储存宿主,比如埃博拉、马尔堡病毒,SARS、MERS冠状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这些大多数属于killer virus,也就是杀人的病毒,作者也提到,对于病毒学家来说,要发表CNS文章,那病毒必须是要杀人的,也是个悲剧吧。

比如蝗虫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 年)》,原话:“目前,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 2.8 亿亩次左右,分布在 20 个省(区、市)”。其中,“草原蝗虫常年发生 1.8 亿亩次左右”,剩下的1亿亩次,基本就是农牧业地区。


这些新闻都是通过在当贝投影F1c上看到的,闲暇时间的动物世界确实非常涨知识了。

语音方面一直都非常出色,这次也是如此,支持多轮语音对话,不仅可以随时说出想看的电影、电视剧,同时还可以支持应用安装,只需说出你想安装的应用,即可快速帮我们搜到并安装,让你不再额外自行搜索,只需说出即可帮我们完成



科技少女小队长


只有蚊子和蟑螂有点多余,别的没有,你应该听过两广人四条腿的只能放过椅子,别的都是餐桌上的美食,你说有泛滥成灾的机会吗?


天山130386596


除了人,没有什么动物能在中国泛滥成灾,只能濒危。


预计或有望


喜雀就是泛滥成灾,对农业损失惨重,农作物播种,满地抛种吃,造成断种缺苗。后期庄稼未熟时就遭到袭击,像葵花就颗粒无收。所有的农作物都遭害,给农业造成减产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