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如果配上其吃铅量的铅坠,它是沉到底还是水面上留几目?如何匹配?

云非凡


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浮漂应该是标注吃铅量的!至于你问的让其配上标注吃铅量的铅坠儿,单从浮漂本身(不附加线组和钩子)来讲,沉到底一般是不可能的!如果沉到底那你肯定是遇到不良厂家了,瞎标!至于浮出水面几目真不好说,只能试了才知道!

下图为一款长身未去皮儿芦苇漂,短脚长尾13目,全长40cm。是许木村老师傅在世时的代工作品!标身上的吃铅标注是后加上去以,时间久了会擦掉。现在的标注都在油漆里面!此1号漂标注1.72g,配重后浮漂显示水面以上全目!

浮漂标注的吃铅量,只是厂家通过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经过测量后而选取的一个平均量值!厂家生产那么多漂,不可能每一个都测量。因此浮漂标注吃铅量只是个大概值而不是绝对值!至于加上标注吃铅量后水面上留有几目,则有多有少,没有固定数!

具体匹配应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个人习惯,合理搭配线组和钩子,来决定调几目钓几目!


石门儿二八钓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知道浮漂吃铅量的测量方法是,在漂脚末端直接裹上铅皮,逐步修剪铅皮直至浮漂平水后,这时铅皮的重量就是浮漂的吃铅量。

如图所示0.84克是浮漂自重,1.59克是浮漂的吃铅量,按照您的问题描述,安装同重量吃铅量的铅皮,浮漂一定是下沉的,因为八字环、双钩和入水部分线组重量下拉浮漂下沉。

其次,您说的如何匹配不太明白,我姑且理解为如何匹配铅量,这要看季节,水域,鱼情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调钓,钓灵,、钓钝、不灵不钝都通过加减铅皮来实现。







正东手作浮漂


1.您这问题让我明白,您想学习台钓(悬坠钓法),但不知您想钓什么鱼,是鲫鱼,还是大个体鱼类如草鱼、青鱼、鲤鱼等;也不知您用多长的钓竿钓鱼;

2.一般情况没必要用吃铅量那么大的浮漂,除非是用7.2米以上长杆,当学习钓鱼还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建议使用3.6米、4.5米钓竿,使用浮漂尽量不要吃铅量过大,建议在0.8g~1.8g之间;

3.如果按照您说的浮漂吃铅量是5.6g,这表示您的浮漂的浮力有5.6g,配上5.6g铅坠,浮漂在水里呈现的状态是平水(也就是浮漂漂尾的末端与水面齐平);

4.吃铅量大的浮漂,钓鱼时建议漂不要调得过高,否则鱼吃饵拉动浮漂会费较大力气,则会影响吃口动作,建议调4–5目,钓3–4目,如果钓大体型鱼类,则可以适当调高(调6目钓3–4目)。





周洋younger


首先介绍一下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

1.漂浮—物体浮力大于重力,使得物体本身漂浮在水上。

2.悬浮—物体的浮力等于重力,使得物体悬浮在水中。

3.下沉—物体的浮力小于重力,使得物体沉入水底。

这里的悬浮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它可以使得物体悬在水的任意一层。但是,不会露出水面也不会沉再水底。

所谓的浮漂吃铅量就是浮漂的悬浮状态。


小懵哥钓鱼


理论上挂上吃铅量的铅坠,水面零目。


脆脆小菠菜


浮漂吃铅量与灵敏度的关系 

很多钓友都喜欢吃铅量大的浮漂,我也不例外。那么吃铅量与浮漂的灵敏度有何关系呢?

先举个例子,如果俩辆同样的货车,一个空车,一个装满一车沙子。以同样的速度走下坡路。那个这个装满沙子的车要比空车的煞车难度大的多。(惯性与质量等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中学物理学过,我就不再说了。不信就站在火车前500米看情况,开个玩笑。)

说到这我们就少不了说浮漂的灵敏度与“惯性”的关系了。当然,这必须要用俩个只有材质不同,其他都一样的俩款浮漂做比较了。一只浮漂我们要想把它拉下水,需要的铅皮要比浮漂的本身质量要大的多。我们以“调平水’为例(钩离底下同),也就是说吃铅量大的这只浮漂加上所需铅皮的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浮漂。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还是以“调平水”为例,由于吃铅量大的浮漂的线组的整体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在受到向下的同样的力时,吃铅量大的浮漂是不是就像装满沙子的货车难以煞车呢。

有些人也提过“空心浮漂吃铅量大”而没人用的问题,我没用过,我只能说空心浮漂里面是空气,空气受温度的影响极不稳定。这也许就是原因。

对浮漂吃铅比的理解

“浮漂吃铅比”,是整支浮漂的重量与“调平水”时全部配铅的比例。

早年一次初冬钓小鲫鱼,折白雪公主漂且无备品,只好用大小相仿的桐木漂替代,配铅减一小半,不想顿口渔汛更加敏感、清晰,不是说“浮漂吃铅比越大越灵敏”吗?当时十分疑惑。

“浮漂吃铅比”是一个很有议论的题目,2支外形完全相同只是“吃铅比”不同的浮漂对悬坠钓线组有哪些影响或作用呢?讲点自己的理解。

一、浮漂材质对“吃铅比”的影响。

浮漂分为漂身、漂脚和漂尾三个部分。

漂脚: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制成,这几种材料的比重(比重范围大致在1.4—2.1)都大于水的比重。

漂尾: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和空心塑料管制成,只有空心塑料管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漂身:作为主浮体是决定吃铅比的核心因素。现在做漂身的材料主要是孔雀羽、巴尔莎木和芦苇。

孔雀羽:因自身比重较大很难做出2.5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

巴尔莎木和芦苇:可做出3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如泛宇出品的:巴尔莎的罗汉Ⅱ伏的3号漂,自重0.8克、吃铅重2.5克,芦苇的如来 LB-0301的4号漂,自重1.16克、吃铅重3.56克)。

同时,漂身、漂脚、漂尾的长短、粗细,特别是空心尾,都对整支浮漂的比重有很大影响。单纯追求高吃铅比的浮漂与水情、鱼情无补,也需要很高的代价。

二、浮漂“吃铅比”的物理含义。

浮漂吃铅比:就是整支浮漂比重的外在反映,相互是“反比”关系,吃铅比越大意味着整支浮漂的比重越小,比重小的浮漂能为线组提供更多的承载浮力。

三、浮漂吃铅比对线组的影响。

线组是一个柔性的水下系统,通过线组的整体运动使浮漂产生目视信号,浮漂吃铅比决定了线组的配重分布,吃铅比小配铅少,吃铅比大铅坠重(就是俗话说的大头在下),对线组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信号功能”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浮漂吃铅比大、线组铅坠(为说话方便,将其它水下组件一并归入铅坠讨论)配重就大,线组的质量分布更加不均衡。

反之亦然。

1、对线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的影响。

用吃铅比大的浮漂,有利于线组快速定位提高垂钓效率,同时也使“两摆”行程加快减低了部分诱聚功能,两者不可兼得。

2、对线组信号功能的影响。

由吃铅比大的浮漂组成的线组好比是用绳子连接着的由火车头和一节空车厢组成的列车,显然,让你先拉动惯性很大的火车头再带动车厢肯定不容易,鱼咬钩要先拉动铅坠然后再带动整个线组,道理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样的线组在鱼保持相同吸食力的情况下,出动作给人的目视特点是:顿感弱、下行幅度大。线组整体重量越小越易启动。

丛杰讲授的大棚冬钓瓜子鲫线组即为典型案例,但线组重量分布越均衡越易启动、漂像顿感越明显的观点常被忽略。

我个人理解:浮漂应放入线组这个系统中,根据水情、鱼情动态考量,吃铅比1-2的浮漂有利于线组重量分布均衡,“打深打快打远”是大吃铅比浮漂的长处,扬长避短,用好不同吃铅比的浮漂应是长进钓技的一个方面。


放假一起去钓鱼


浮漂是垂钓者观察或掌握鱼情的一个醒目的标识工具。浮漂在垂钓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它能测试水的深浅(调漂前先找底),能掌握触动鱼饵的鱼体大小,能知道钓点是否有鱼,还能知道鱼钩上是否还有饵料。浮漂就是钓鱼人的“眼睛”。

如今,市面上的浮漂越来越多姿多彩。但是,漂亮漂与好漂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漂的好坏由材质决定。当然,一支好的漂同样要求钓鱼人要自如地调整与运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一、灵敏不是唯一标准,调钓很关键

如果仔细观察,大家都会发现,很多钓友在选购浮漂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动作:把漂放在手上转动,让漂在其他介质上转动,又或者是把浮漂放在玻璃柜面,吹一下口气,观察其滚动状态。这种做法,是为了仔细考察浮漂的三个部分漂尾、漂身、漂脚,是否在同一轴线上。如果三部分不在同一轴线上,转动或滚动的时候漂会晃动,这样就认为浮漂的灵敏度一般,垂钓时给出的信号就会不准确。其实小编认为一支浮漂的同心度只要不是很偏,基本不会影响坐钓,建议咱们钓友们应该专注于对浮漂的调钓上面的研究。

另外,在选购浮漂的时候还要看它的做工是否精细,防水漆涂得是否均匀,漂尾、漂身、漂脚的结合部位是否平滑吻合。钓鱼人还可以用手摸漂身,看一下漂身是否顺畅,有没有凹凸感。而在同样材质和同样号数的漂里面,更加轻的浮漂品质更好。另外,漂身有两瓣和四瓣之分,瓣数越多漂体就越圆,价格也就越贵。同时,每一支浮漂都会涂好几道防水漆,在上一层晾干后,磨平再涂,以填补毛细孔。反复这道工序,才能使浮漂平滑且不吸水。

值得一提的是,浮漂是否灵敏并不是衡量一支浮漂好坏的唯一标准,还要根据强度、承载力、稳定性、抗风浪能力、价格等多种因素来选择。

二、灵顿分析,巧用浮漂

学会了调整浮漂,几乎就学会了台钓技巧的一半。漂的调整指的就是调目与钓目的调整,也可把它叫做调目与钓目的灵敏与迟钝。因此,调漂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方法:“调灵敏钓灵敏”、“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迟钝钓迟钝”

注意:以上四种情况分析都是以调四目为基准,进行灵顿的比较。

如何定义“调灵敏钓灵敏”呢?“调灵敏”就是把浮漂调至漂尾露出水面超过四目,这就叫“调灵敏”(调的时候一定要空钩不挂饵,双钩要离底)。而“钓灵敏”就是双钩挂饵,把漂尾调至露出水面少于二目(一目半或平水)就叫做“钓灵,更具情况看


旬阳小刘


哪有那么准一下子就剪出刚好重量的铅皮的,实际情况不同水域,水质不一样,密度不一样,你同样钓组,钓目显示也不一样。打竞技另说,野钓调个大概齐就行了。


骗鱼先生


鱼漂准的话水面会浮在基准线位置。漂漏满目


海南路很宽


你比我还白,钓鱼小白[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多动脑,勤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