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三國演義》:呂伯奢之死再分析。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心狠手辣,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奸雄形象。

而這一形象之所以能夠在書中立得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殺呂伯奢及其全家這一情節和在殺死呂伯奢後說的那一句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一情節和這一句話完美的展現了曹操的多疑狡詐和心狠手辣。如果說曹操誤殺呂伯奢全家是因為逃竄在外多疑引起的誤會,還情有可原!那麼他殺呂伯奢,在道德上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重讀《三國演義》:呂伯奢之死再分析。


  呂伯奢是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是曹操的長輩,看曹操流落在外不僅把他留在家裡,還好心好意地為他殺豬買酒,可是曹操卻把他殺了!這樣做不僅是不對的,而且是大錯特錯,這樣的人簡直沒有心肝,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但是在那個時代那個情形那個條件下,曹操除了將呂伯奢一刀給殺了,他別無選擇!我們試著想一下曹操當時的處境,他因為刺殺董卓失敗,而成為了天下通緝的要犯,幾個月來流落在外,早已是驚弓之鳥,當聽到有磨刀霍霍的聲音的時候,他當然要有所反應,以往的人們都說他多疑,可是為什麼不能換一個詞呢?這不正是曹操警惕性高,辦事謹慎細微的表現嗎?

重讀《三國演義》:呂伯奢之死再分析。


  當他誤殺呂伯奢全家之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的內心也很愧疚,但是他並沒有將自己的愧疚表現出來,而是當機立斷決定趕緊離開呂伯奢家,這一點以往的人們總說曹操心狠手辣,沒有心肝!可是這時候呂伯奢的全家已經慘死,不能活轉了!他再流露悲傷又有什麼用呢?這恰恰表現了他臨危不亂,當機立斷的優秀品質。如果他婆婆媽媽的,假模假樣的痛心疾首的痛哭流涕,不但不能挽救呂伯奢家人的性命,稍有遲疑連他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當他在半路碰見呂伯奢的時候,他除了一刀將呂伯奢殺了,還能做什麼?難道放他歸去?呂伯奢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全家上下慘死於曹操的屠刀之下,豈能善罷甘休?定會反目成仇引人來追,那麼曹操還有活路嗎?肯定是沒有的!這些曹操的心中都很清楚,所以曹操必須把呂伯奢給殺了!

重讀《三國演義》:呂伯奢之死再分析。


  曹操是很殘忍,這難道是個人性格的缺陷嗎?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源於天性,不過更多的原因應該是由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所造成的。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人的性命也許還真的沒有一條豬的性命值錢!普通人的價值本身就是微不足道的!假如當時,曹操誤殺呂伯奢全家之後,由於良心的譴責,痛不欲生!那麼他只有死路一條。如果曹操死了,整個歷史的軌跡都會為之改變!

重讀《三國演義》:呂伯奢之死再分析。


  我們總說做人要有道德的底線,這是在太平盛世的安定年代,每個人活得都有尊嚴的情況下由時代給我們劃定的底線。而在群雄割據戰火四起的分裂時代,道德一詞只不過是許多人夢寐以求而不可能實現的崇高理想而已!後來的歷史證明,曹操的選擇是對的,因為他活著能夠拯救更多的人!如果一時心善救了呂伯奢,那麼天下便少了一個英雄拯救他們與水火的英雄!如果真的如此,又有多少人會無辜慘死呢?

重讀《三國演義》:呂伯奢之死再分析。

注:

曹操是一個政治家,而且是一個生活在亂世的政治家,在亂世,政治往往都是血淋淋的現實!而道德,則是崇高的理想,理想雖然美好但卻不是現實!即使曹操有眾多缺陷,但他有一個優點是同時代人所無法比擬的,那就是敢於直面血淋淋的現實。

參考《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