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政治家,從古至今歷來爭議不斷,尊崇他的人,稱之為“能相”,而厭惡他的人,稱他為“奸雄”。

“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當然,從他的生平來看,至少不負漢臣之名,無論生前權勢如何滔天,卻始終沒有踏出那一步,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了。

曹操也曾經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闡述自己的政治志向——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句話既表露了曹操的霸氣,又吐露了自己對漢朝的忠心和感情,不然你看!如果不是我,你漢朝的天下早就遍地反王了!

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那麼,真是這樣嗎?

筆者倒不這麼認為。

舉兩個例子。

周朝

眾所周知,周朝共歷經800年,分為西周與東周,東周自平王遷洛,天子的權威就一落千丈,各地諸侯雖名為諸侯,實為反賊。

即便周天子對全國的掌控力降到了冰點,但洛陽的周王室卻延續了近400年,這又是憑什麼?

憑的不就是各諸侯間相互制約,相互征伐而達到的動態平衡嗎?各諸侯都沒有滅亡對方,一統天下的實力,不得不表面尊崇天子,以獲得大義上的優勢,周室也能從中斡旋,最大限度保存王室權威,並以此延續了300年之久。

“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而戰國後期,秦國獨大,諸侯間的平衡被打破,隨著秦國一統天下,春秋戰國300年安然的周王朝,在50年內就宣告覆滅,不得不說打破平衡,對周朝就是個悲劇。

“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唐朝

無獨有偶,周朝滅亡1000年後,有一個王朝也步了周朝後塵,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唐朝。

提到唐朝,可能各位就會想起“天可汗”、“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盛唐”之類的字樣。

但不得不打破各位的幻想,所謂盛唐,也就是唐朝前期那140年的時間,140年聽著不短,但別忘了,整個唐朝國祚長達290年(618年—907年)!盛唐之後就是長達150年的衰唐!毫無過度,從雲霄直入地獄,來了場硬著陸!

兩個唐朝的轉折點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由於世家和軍閥的聯合角力,加上戰爭導致皇權衰落,唐朝事實上就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各地藩鎮割據、朝中宦官弄權(安史之亂後,被宦官搞死的皇帝不少於五位)、加之外族入侵,連長安都被吐蕃攻陷了好幾次。

然而就是這幅亡國相,唐朝拖著半殘的身軀,竟然堅強地挺過了150年,不得不說這是個奇蹟。

造成這個奇蹟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平衡,各地數十個藩鎮雖然瓜分了唐朝大部分疆域,但每個藩鎮都沒有獨自滅亡其他藩鎮的實力,加上中央朝廷仍保存了些許力量,所以明面上,各節度使還是很尊崇皇帝的,唐皇也靠著拉一批打一批,艱難地維持了150年的平衡。

“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直到唐朝末年,唐昭宗錯誤地發動平蜀、攻岐兩大戰爭,敗光了自己的家底,使得朱溫、李克用等人坐大,打破了原來的平衡,這才讓唐朝快速滅亡了。

“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話真的是忠言嗎?

迴歸正題

曹操雖然橫掃北方,使得北方無王,但同時他自己也成了最大的王。

這對漢獻帝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也打破了他效法周天子的幻想,想必他在看到曹操這句話的時候,應該不怎麼為大漢有這麼位能臣感到開心吧?

對曹操來說,他對漢朝是很有感情的,所以他稱公、稱王、進周文王,卻死不稱帝,給漢朝留了最後一份尊嚴。

但他也明白,忠臣萬萬做不得,一旦他歸還朝政,曹氏家族就是頃刻間萬劫不復,所以將惡人留給後人來做。

總而言之,曹操平定北方,使得北方經濟人口恢復,為漢民族保留一口元氣,這功勞是不容否定的,但有大功於民族,不代表有大功於漢朝,更不代表曹操忠於漢朝,忠於漢獻帝。

換個說法,“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假如你是漢獻帝,你是願意有十個八個王並立呢?還是願意只有一個“魏公”站在你身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