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多陪伴孩子好還是孩子上學多陪伴孩子好?

ANGLE2003


您好! 我覺得,父母儘量還是陪伴著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在孩子3週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因為孩子一旦長大了,小時候陪伴的那種美好時光就不會再有。在小孩上學期間,我們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找個比較能夠照顧到孩子的工作。我覺得吧,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開心,自己開心,孩子快樂,父母安康,老公工作養活一家人還算湊合就行,大富大貴固然好,往往有錢失去的比一般人失去的比較多,有些東西失去了就失去了,不會再回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你解憂。


瑣傾心


本人認為最好小時候和上學時都陪伴為好,如果兩者不可兼得,那麼就選擇上學時多陪伴孩子吧!因為孩子上學後,隨著班級的增高,爺爺奶奶已經輔導不了孩子,爸爸媽媽可以給予孩子功課上的輔導和不同階段孩子的心裡輔導,小學的心裡和中學青春期的心裡,尤其青春期比較叛逆,容易學壞,給予正確的引導。


錦輝88


不管在孩子什麼年齡,父母的陪伴都很重要。孩子對父母的陪伴需求會根據年齡的增長和社交圈子的擴大,而逐漸減少。即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需求越大,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會比較好。


為什麼小的時候多陪伴會比較好呢?

舉個例子,當我們去到新的環境裡,我們融入環境的方式,都是先跟一個人建立關係,然後再跟其他人逐漸建立關係,如果我們在與第一個人建立的關係裡,感到舒服且得到幫助很大,那麼我們會強化我們雙方的關係,緊緊綁定在一起。如果我們在第一個建立聯繫的人裡,有著不好的體驗,我們會立馬找新的對象,重新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認識。

同理於我們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他們無依無靠。而父母就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需要與父母建立聯繫,綁定關係,通過這個關係去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在這個安全感下去探索世界,去探索自己。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不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沒有辦法馬上建立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孩子會很慌亂,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但是為了生存下來,他們會去尋找其他的人,去建立關係,來認識世界。當孩子已經通過其他人建立了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如果父母在突然加入進來,孩子會非常的牴觸,他們會用叛逆的行為去反抗父母,不去聽從父母的教導。即使父母在後期花大量時間去做彌補,都很難去完善這個關係建立。因為當孩子越大,可以跟這個世界建立關係的方式就越多,並不僅僅依靠父母。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比孩子上學的時候陪伴要好。

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是不是就意味著要全部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呢?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多陪伴,不是希望父母將全部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對於孩子來說你是他們的主要依靠對象,但是隨著自己探索能力的提升,他們對你的陪伴需求從100%逐漸下降,尤其是當進入自主意識發育階段,他們也是需要有自己獨處時間,不需要父母的全程陪伴的。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用刻意要求自己100%的時間給到孩子,這個不是愛孩子的行為,相反,我們要合理分配給自己與給孩子的時間。因為愛自己,和自己獨處的方式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同時我們也需要給到孩子自己獨處,認識自己的時間,不能全部佔用孩子的時間。

小時候的陪伴比長大的陪伴更重要。如果會產生糾結,不妨想一下我們成長過程中對父母陪伴的需求。雖然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我們曾經都是孩子。

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作者:育兒分享鵝 | 90後育兒小寶藏,專注於早期教育,深耕母嬰行業。做專業的育兒知識輸出,讓父母更懂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免責申明:本文分享內容純屬個人論點,僅作參考,如果我分享的內容有誤,請留言於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育兒分享鵝


我覺得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簡答題。

毫無疑問對於孩子的陪伴並不是什麼時候應該多,什麼時候應該少的問題,而問題是該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儘可能多的去陪伴孩子。


不倒翁影視


個人覺得不管什麼時候陪伴都是最好的,小時候要照顧他,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上學壓力大,陪伴同樣重要,要不然他找誰訴說自己的心事,釋放壓力,長期壓抑自己孩子身心不健康的


小草24724


孩子童年只有一次,每個階段都需要家長尤其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哦,孩子也會反饋給你滿滿的祝福感哦。


何從弋簡筆畫


孩子小多陪伴好


雅媽早教


有條件的話,一直在身邊陪著最好吧~


c小魚姑娘


從我的經歷而言,小時候多陪伴孩子好處多多,尤其是0到三歲的孩子。我在我家大寶滿百天的時候離開去北京讀書,當時真的是很不想離開,但是公婆和我之間的矛盾加上老公不給力導致我嚴重的產後抑鬱,每每有自殺的傾向,家裡呆不下去了,沒有辦法我只得躲到學校。火車在風雪交加中前行,我的淚流了一路,真的捨不得自己的孩子。聽老公講,大寶在我離開的那天晚上哭了一夜,嗓子都啞了。我很想回去,但回去恐怕我只有自殺。讀博期間,我一邊學習一邊治療產後抑鬱,回去的次數比較少,大寶每次見我先是怯生生的然後親熱再然後黏著我不讓走,後來我都是趁他睡著悄悄離開,等大寶兩歲多時他已經習慣了分離,因為姥姥照顧他近一年,剩下半年多的時間是奶奶照顧的,假期是我帶的,有時我上課急了找不到人帶就讓鄰居照看一會,這麼多的人在他生命裡進進出出,他嚴重缺乏安全感,從幾個月時他就緊緊抓住一個藍色的小棉襖,無論白天黑夜都抓著,無論到哪裡都帶著,睡覺坐車吃飯等這個小襖必須在身邊。另外就是我們走在路上,他每次都緊緊的抓住我的手,幼兒園也是每次都坐在角落裡老師提問也不敢舉手,他的表現讓我很後悔,後悔自己太自私把孩子給耽誤了,從他三歲起我就努力找一切時間陪他。懷二寶時,別人都勸說讓大寶跟奶奶睡,減輕我的負擔,我問他時他說他要跟著媽媽,我就堅持把他放在身邊,給他講有個小朋友要來和他成為好朋友,結果大寶很開心,不知不覺間把小襖給忘記了,而且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我,但他的不安全感依然存在。二寶時,我不在乎周圍人只在乎孩子,從出生到他現在兩歲多一直在我身邊,雖然不論白天晚上的照顧很辛苦,而且經常要給他喂著奶給大寶輔導功課,但二寶特別自信滿滿,走路做事獨立性特別強,特別會撒嬌賣萌。

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成年人的性格缺陷都能在兒童期的創傷經歷中找到答案,所以給孩子一個健康幸福的童年就是給孩子最大最好的禮物,我真的建議孩子小時候多陪陪他。上學後的孩子幫他建立好各種學習習慣,孩子就真的不喜歡你的過多陪伴。多陪陪幼年時的寶寶,畢竟他們黏你的時光只有那麼幾年。


黃黃66336


這個問題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心理學是有專門答案的。

如果家長有時間和精力,可以陪伴孩子到12歲。

如果時間、精力不允許,非要取捨,六歲之前,或者起碼三歲之前,要陪伴孩子。

孩子上了小學,家長可以選擇去上班。

第一,我們常說孩子的安全感,正是來自三歲前他和媽媽的關係。

三歲前,孩子沒有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

什麼意思?

客體穩定性,就是一個物品,在不在眼前,其實這個物體都客觀存在。但是三歲之前的孩子不知道,所以你去廁所,他不讓你關門;或者他喜歡你拿一本書遮住臉,跟他躲貓貓;因為他認為看不到你,你就不存在。

這時候如果媽媽離開孩子兩週(14天)以上,孩子內心就會留下創傷。

情感穩定性,就是父母對他的愛是永恆的。你會不會發現孩子三歲之前經常會說:媽媽不愛我了…或者問:媽媽還愛我嗎?

大人會覺得很搞笑,我是你爸你媽當然愛你,可是孩子並不知道你對他的愛是永恆的,他需要一遍遍確認。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離開孩子,孩子會懷疑你對他的愛,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

這樣的孩子敏感膽小,沒有安全感…

第二,三歲之前,孩子和媽媽建立的關係,形成一種模式,以後成為他的人際關係模式。

如果三歲之前,他無法和媽媽建立一種穩定的關係,他內心會有很多的焦慮,未來和其他人打交道,也不敢深入。

第三,三歲之前孩子會度過無數個敏感期,而媽媽對孩子相對包容有理性,與老人對孩子的完全溺愛不同。媽媽的育兒觀也會更跟得上時代。

所以三歲前,如果完全把孩子交給外人,或者交給老人。孩子上小學時,媽媽想管,發現已經晚了,因為孩子的習慣,孩子的部分心理發育,已經呈現了某種固定模式。

所以三歲前是最應該陪伴孩子的關鍵階段,如果家長時間精力有限,就要把這些用在刀刃上,一定在三歲前多陪伴孩子。

我是心理諮詢師蓮君 ,為你的的教育加點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