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五年(1820)河南村鎮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佈特徵

摘要:藉助GIS技術,對嘉慶二十五年(1820) 河南域內村鎮地名的文化景觀進行分析,並建立專題地圖,使其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差異可視化。對比各類地名景觀核密度分佈圖發現,嘉慶二十五年(1820) 河南村鎮地名景觀既反映了當時河南在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上的空間差異,也對當時河南經濟發展狀況等人文因素有所體現。以及表現出的水文類地名和境內主要河流在空間格局的一致性,人口類地名與經濟類地名之間不重合的空間特徵等。

關鍵詞:地名; CHGIS;河南;文化景觀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各地地名之由來之不同,通常與該地名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地名除了能反映某地歷史時期或現實階段地形地貌、生物物產等自然景觀,也能反映某地的社會變遷、經濟活動、軍事活動等人文景觀。可以說地名除了指示地物的空間位置的功能性外,也是顯示地域自然環境變遷或人地關係情況的信息載體。在這個基礎上也帶來了地名所蘊含文化景觀之差異。文化景觀一直都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重點,作為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景觀的研究則始終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關注。以往國內地名研究是在傳統的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在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多方面展開的。自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科學的高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更多的地名定量研究開始出現。其中尤以 GIS 與地名學研究的結合最為矚目。王彬、司徒尚紀運用 GIS 對廣東地名景觀做了量化分析。宋曉英等對蔚縣這一相對小尺度區域上地名的地域差異性做了研究。此外,張小軍、王洪波等也有類似的研究成果出現。

地名文化景觀研究總體上還不多,基於 GIS 的空間分析研究就更少了。再者,當下相關研究均為現代地名,對於歷史時期地名,尚鮮見類似成果的出現。選取某一歷史時段某一地域做地名文化景觀研究既能豐富歷史地名的研究方法,也拓展了現有地名文化景觀研究的時間尺度。

嘉慶二十五年( 1820) 的河南與今日之河南省整體差別不大,轄9府,即彰德府、衛輝府、懷慶府、開封府、河南府、歸德府、 陳州府、南陽府、汝寧府;4直隸州,即汝州、許州、光州、陝州。東與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相接,北與直隸、山西兩地接壤,西與陝西,南與湖北接壤。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幾千年來一直是文化昌盛、經濟發達之地,這也為河南村鎮地名所蘊涵的豐富文化景觀提供了支撐。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資料來源與數據選取

本文以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 全國村鎮地名河南部分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自CHGIS V6版本 1820 年數據中的 1820 年村鎮點數據層,共有河南村鎮數據255 條。CHGIS 即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是由哈佛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合作開發的一組中國歷史時期連續變化的基礎地理信息庫,包含歷史時期的政區邊界、各級單位治所、河流等信息。CHGIS 為研究人員作中國歷史時期的空間分析提供了一個基礎的 GIS 數據平臺。不過已經面世多年的 CHGIS,在研究中實際應用其進行的卻是少之又少。各府級政區的人口數據選用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中河南1820 年數據。

1.2 研究方法

首先從 CHGIS V6 的1820 年全國村鎮地名數據中篩選出河南部分,對河南村鎮地名做字頻的分類統計,指出河南村鎮地名在用字上的特徵。在地名景觀的分類上,以往研究多是直接對地名整體做地名景觀的分類統計,但一個地名所體現的地名文化景觀有時不止一種,經常會有兩種甚至更多種地名文化景觀出現在同一個地名中。若將包含不同種類地名文化景觀的地名歸類到其中一種,難免會對統計分析的結果帶來影響。本文在查閱各類文史資料的基礎上人工判讀,將包含多種地名文化景觀的地名分別歸類,而非只計入一類。再將已分類過含有經緯度數據的河南村鎮地名離散點導入 ArcGIS 軟件。對不同地名景觀的地名離散點進行核密度分析並生成核密度分佈的專題圖,核密度估計法能充分地體現地理學的距離衰減規律,距離較近的對象,權重較大。這種方法在分析和顯示點數據時極其有用。離散點數據如果直接用圖表示,往往難以直觀並定量分析其空間趨勢。核密度估計法可以得到研究對象密度變化的圖示,空間變化是連續的,又有“波峰”和“波谷”強化空間分佈模式的顯示;因此,可以客觀準確地表達地名點的空間分佈狀況。核密度值越高,則該類地名景觀地名分佈越集中,從而展現出嘉 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村鎮地名文化景觀的空間分佈特徵。

2 地名統計與分類

在本研究所採用的 CHGIS V6 數據中,河南所包含的府級政區共13 個,包括9個府, 4 個直隸州。將河南全域以此為基礎,劃分為13 個區域單元,以便於統計分析。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根據河南村鎮地名的由來,討論不同類型地名文化景觀的空間分佈。

2.1 嘉慶二十五年(1820) 河南村鎮地名用字字頻統計

嘉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村鎮地名共 255 個,共使用 755 個漢字,除去重複漢字,則共用到漢字 300 種,數量最多的漢字 主要有鎮( 107) 、店( 27) 、集( 24) 、關( 23) 、家( 18) 、河( 17) 、村( 16) 、口( 15) 、橋( 12) 、城( 11) 、石( 10) 、驛( 10) 、寨( 9) 這 13 個 漢字,在地名中共出現了299 次,佔統計字數的39.6%。這說明嘉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村鎮地名存在一定比例的通用字,可能存在規律性。通過查閱地名資料並結合所用漢字之含義,將嘉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村鎮地名用到的漢字分為9 類,分別為:聚落、地 文、水文、動植物、軍事、經濟、姓氏、建築、其它( 表格1) 。

嘉庆二十五年(1820)河南村镇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2.2 嘉慶二十五年(1820) 河南村鎮地名文化景觀分類統計

文化景觀是人類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對自然環境進行利用和改造所產生的各種人類可以感知的獨特文化景象。根據完整地名得名原因和其反映的文化特性,將嘉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村鎮地名分為自然環境、經濟、人口、政治軍事、建築、典故寓意、交通、其它8 類。

對各村鎮地名得名原因進行判別、統計發現,單一來源的地名與多來源的地名比例相當。一部分地名來源是唯一的,如 “柳林”來源於自然環境,“趙家莊”“高家村”是來源於居住人口。多來源地名,如“待王鎮”,既來源於傳說典故,也來源經濟聚落,“仵家集”既來源於人口分佈,也來源於經濟場所,對於多來源的地名,分別統計,由此得到不同來源地名的統計特徵。

其中來源於經濟的地名最多,有147 處,很多都是歷史名鎮,商業繁榮之地。自然環境的地名有99 個,多反映當地的地貌或水文情況。來源於人口的地名有37 處,多反映了當地的主要姓氏。來源於典故或者有某種美好願景寓意的地名有36 處,這與河南這一中原文明的發源之地是分不開的,大量的歷史史實以及發達的經濟文化,為地名的命名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來源於建築的地名有29 處,多為橋、堂等建築。來源於政治軍事類的地名有28 處,多反映在政治軍事設施上和政策上。來源於交通類的地名有24 處,多為道、驛等交通設施。不屬於以上分類的其它地名13 處,多為故縣、舊縣此類地名。

人口密度上,最高的府州是許州,其次是許州北部及東部的懷慶府、開封府、歸德府、陳州府等地。而村鎮地名密度,密度最高的是彰德府、懷慶府,其次是衛輝府、許州、光州。與以往認為地名分佈與人口分佈呈正相關的認識不相同。其中的原因還有待討論。

3 嘉慶二十五年(1820) 村鎮地名文化景觀特徵

自然環境類地名主要分佈在衛輝府、懷慶府、開封府等府州的黃河流域,以及光州大別山山脈以西地區。該類地名可以分為地形地貌類、水文類和動植物類。地形地貌類的地名多包含山、岡、溝等字樣。如“宜溝”“洛岡鎮”等地。水文類地名則通常有河、水等字。如“河口寨”“沇河鎮”等。自然環境類地名的空間分佈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存在空間差異,且水文類地名的比例較地形地貌類地名更多。河南地形上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大別山等山脈,中、東部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佔到河南全域面積的一半以上。水文上河南省擁有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且主要分佈在中東部的平原地區。河南自然環境類村鎮地名最集中區正是黃河流域。地形地貌類村鎮地名主要分佈於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區,水文類村鎮地名相較於地形地貌類地名更多,且主要依水分佈。總的來看自然環境類村鎮地名與河南的地貌特徵是相吻合的。

人文景觀方面,經濟類村鎮地名集中在懷慶府和河南府,尤其是河南府洛陽附近。這與洛陽是多朝古都,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的情況是符合的。長久以來洛陽地區更是在河南境內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用字包括“集”“鎮”“店”等。人口類地名多是姓氏地名,人口類地名多分佈在北部的彰德府,東部的歸德府以及西南的南陽府。在地名中出現的姓氏包括“李”“楊”“趙”“羅”等.

通過與經濟類地名核密度分佈圖對比,發現人口類地名與經濟類地名的在空間分佈上有互相分離的態勢。人口類地名集中區往往是經濟類地名分佈較稀疏的地方。反之亦然。可見人口類地名不僅與人口分佈息息相關,集中在適宜農耕和居住的平原地區。且主要位於經濟的非中心位置。將地名文化景觀的核密度分佈圖與人口密度圖相比較,還可以發現,經濟類地名與府州人口密度情況的分佈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可見人口密度對經濟發展程度有很大的影響。

其餘還有交通類地名主要集中在東部歸德府、陳州府以及西部的懷慶府、衛輝府、開封府三省交界處。地名中的主要用字有“驛”“道”等。建築類地名主要集中於彰德府、衛輝府,中部的開封府、許州,南部的光州。典故或寓意類地名沒有特別突出的集中地,在河南全境均有所分佈,較為均勻。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源遠流長,保存有很多因歷史典故或傳說而命名的地名。如“待王鎮” 。相傳待王鎮是武王伐紂時簞食壺漿迎師處,故名。深厚的文化傳統,使得很多歷史信息通過地名這種載體得以保留。政治軍事類地名存在比較集中位於陝州、河南府等府級政區,多是關口。如陝州的洪關、雁翔關、硤石關,再如河南府的高門關、南村關。

4 結論

通過對嘉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村鎮地名景觀的簡要分析,結果顯示,清代河南村鎮地名景觀存在空間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並非隨機分佈。在將地名景觀分為自然環境、經濟、政治軍事等類別,並分別對其離散點做核密度分析的前提下,能發現其分佈規律。

實物類地名景觀通常與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位置是相符合的。對於少部分不相符合的,還應考慮到該地區在歷史時期地貌變遷的情況。如歷史時期,黃河曾多次改道,每次黃河改道都對流經的黃河下游地區的地形地貌,水文格局帶來很大改變。而地名之水文景觀,就很有可能為我們保留下了這些歷史變遷的信息。

此外,嘉慶二十五年( 1820) 河南的村鎮地名還表現出了經濟類地名與人口類地名相分離,以及經濟類地名的集中地與人 口密度高的府級政區基本重合等特點。

本文所依據之數據是 CHGIS V6 版本的1820 年村鎮地名數據,該數據主體是對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內容的數字化。所含村鎮地名並不完全,且歷史地名的研究相較於現代地名來說,無論是對地名景觀的歸類,還是對地名數據的處理都更加困難。如能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獲得更為豐富的河南村鎮地名數據,將能更好地恢復當時的村鎮地名景觀格局。

嘉庆二十五年(1820)河南村镇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來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20 第3期

選稿:常宏宇

終校:袁雲

審訂:何涵

河南縣市地名由來初探

陝西地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雲南漢語地名發展與民族構成變遷

身份證上的人名、地名為什麼打不出來

關於組織河南省地名詞典編委會的體會

嘉庆二十五年(1820)河南村镇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