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大師倍出,為何還總有人問民國時期為什麼出那麼多大師?

直心1


民國所謂大師你們指的是那幾個要把漢字廢除改用拼英文字的奇葩?

還是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洋人身上,坐家裡等待洋大人來救援的那幾位

還是在國破家亡,民眾朝不保夕的時候無病呻吟兩句,喊一聲老百姓們你們一定要堅強的那幾位

或是為了到底應該舔日本人還是法國人亦或是美國人再有英國人,更正確天天在報紙上互相謾罵,互相拆臺的那幾位

亦或者每天醉生夢死,盯著別人漂亮老婆或者想著今天打算跟誰出下軌的女文藝大師?

這種大師除了在各種場合哼哼兩句不痛不癢的你們哪怕全家死光了也要堅強,他們救過誰?幫過誰?

更別說到底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做了什麼

何以往昔,這幫子所謂民國大師甚至根本就是連一個抗戰前線的一名普通將士都不如的廢材點心


種花家貓男


在此前的回答裡,一些朋友的回答不認同民國大師多,有的說難以想象一個國家如此貧困孱弱的時代可以出現這樣多的大師,有的說,民國的大師都是文科的,理工農醫不行,還有的說,不過是矮子裡面拔將軍,這都是民國粉吹出來的。我不是民國粉,但不能苟同這些觀點。

幾年前去昆明,特意去了一趟雲南師範大學校園。雲師大校園是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舊址,不過,現在我們看到雲師大里面的西南聯大舊址是後來按照原樣重建的,此外還有一個西南聯大紀念館,收藏了很多西南聯大的物品,比如照片、教材、筆記本和各種各樣的用品。

其中最令我震驚的是那些舊教材。很多厚厚的原版英文教材,一本接著一本,而且理工科的特別多。現在國內少數頂尖院校或許可以做到用原版教材,但大多數高校應該還是做不到的。而這中間有幾十年的時間,應該說是基本與西方發達國家是相互隔絕的,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普遍與最先進的理論、知識隔絕。

另外讓人震驚的是,西南聯大相當一部分師生是抗戰開始後,從北平和天津一路徒步到昆明的,到了昆明,條件也是相當艱苦,這些學者和學生卻樂在其中,研究很純粹的學術。而且很多學科都不侷限於把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放在校園裡,而是講求學以致用。有很多照片,都是各個學科的老師帶著學生前往不同的地方實地調查研究。

最後,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得知在印度的駝峰航線的美國空軍急需翻譯,當時就有800個西南聯大的高材生不顧學業,沒有畢業就參軍做翻譯。

有一年還去過四川宜賓的李莊,那是長江邊上一個古香古色的小鎮。那個小鎮冬天溼冷之極,可是,那裡聚集著中國頂尖的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林徽因就是在那裡肺病加重,可依然與同事一起做出了傲人的科學成果。

以上僅僅是個人觀察到的一些不完全的細節,約略可以看到民國學術何以成就卓著的理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經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說過一句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那個時代的中國學者可以與西方學者同步研究並與之對話交流。經過鴉片戰爭後將近百年的時間,本民族文化當時沒有出現後來巨大的斷裂,又能與西方順暢交流,形成了學者內外都很廣闊的視野。我想,這是最主要的。

當然,還有許多原因可以分析,其他的朋友已經有了很好的分析,就不多囉嗦。當然,說民國出了不少大師,並不是要厚古薄今,恰恰相反,我相信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是與西方交流既深又廣的時代,傳統也漸漸迴歸,在主要領域,未來其實現在已然在學術的深度廣度上超越民國的學術。


考貳拉


我看到的大師都是美國替我國培養出來,錢偉強,錢三強,牛滿江,楊振寧………。我還看到了數不清的被迫害致死的大師


用戶5372197432480


民國大師倍出,貴在學術自由。

那時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有了文章,做出了成果,也不愁發表。現在寫文章,可跟研究能力研究興趣都沒關係,得琢磨那些核心期刊需要什麼,投其所好,好容易找好了方向,文章也寫成了,動輒數萬的版面費又讓人望而卻步,徒嘆奈何。

文章裡沒有真性情,沒下到真功夫,又豈能傳世?

民國大師倍出,更貴在學術使命。

那時想研究什麼,心裡先裝的是國家興亡。讀書是為中華之崛起,研究亦為中華之崛起。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嘔心瀝血,埋首著書,思存亡之道,通古今之變,懷救世之情,方成一家之言。

現在的研究者,研究的時候心裡裝的是什麼?職稱評定,獎金髮放,項目申報,論文發表,一言以蔽之,名利而已。

為名而研究,為利而研究,於理工尚可,文史則絕不可。

研究沒有真識見,失卻真精神,又豈值名世?

既不可傳世,又不值名世,今之研究者自然距大師遠甚。


心理諮詢源之汲


現在大師沒見出幾個,禍國殃民的專家到不少。真不知你用頭想事,還是用腳丫子


濼源7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目前中國的學術界也可以算是大師輩出,而且論成果、論理論的深入、論人才絲毫不遜色於民國時期而且要遠遠超過。然而為什麼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說民國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大師啊,現在不出大師呢?我個人認為原因是以下這樣。

一、大家抱著一種聽段子的心理去了解大師

說實話,現在很多人瞭解大師,都是通過聽段子的方式去了解大師,例如大家都在說的陳寅恪,大家都在嘖嘖稱奇說陳寅恪先生的語言天賦,說他懂多少多少語言,其中又有多少會讀,多少會寫。然後感嘆自己若是也有著這樣的天賦就好了

然而陳寅恪先生最重要的幾樣貢獻之一就是對於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卻很少有人關注,若有有人能瞭解“關中本位制度”,“關隴集團”這些已經是很不錯了。然而陳先生的研究並非是完美無缺的,後世的很多學者如韓昇、仇鹿鳴等人已經指出了陳先生研究中的部分疏漏並且予以糾正。由此看來,韓昇、仇鹿鳴先生也是當得起大師這一稱謂的。但是說實話,真正從學術角度去看待大師的,又有幾人呢?

因此單純地拋開學術或者憑藉道聽途說而得到的某大師的學術成就就說此人為大師,而不進行細緻的研究,僅僅憑藉一些似真似假的段子就去了解大師,這是我們碎片化時代的悲哀。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

一方面與我們這些聽眾有關,一方面也與大眾傳媒有關。

說實話,在現在這個年代,你是不是大師需要的不是能力而是炒作。例如說那些讓人貽笑大方的書法大師等,這些人僅僅是一些欺世盜名之輩,憑藉著各種各樣的短視頻APP迅速爆紅,然後就可以變成大師了。

說實在的,在校園中的教授們除了個別人,大部分人每天光是讀書搞科研的時間都不夠,更不要提去挖空心思去炒作自己之類的事情了。

而且在目前這個時代,我們去炒作民國大師,如陳寅恪、錢穆等人,恰恰也迎合了現在人民物質生活上來了但是精神世界依然乾癟的事實,大家不知道該挑選什麼書讀,既然有了民國大師的名號,那麼自然就可以帶動一波閱讀風氣。君不見多少偽書冠以明史學者吳晗大名出版,然後內容烏七八糟引人反感。

三、打破民國為黃金年代的思想

說實話,我們現在對於民國的包裝也是過於美化,對於民國的想象也是過於美化了。例如說我之前看過一個廣告叫做價格一夜回到民國(1948年),我當時都驚呆了。話說大家都不瞭解金圓券和銀圓券嗎?因此我們需要打破的一種觀念就是,民國時代為黃金時代的觀念。

似乎在我們看來,那時候的大師都是非常正直、學術水平高超、不畏強權、一身傲骨的。誠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當時並非是黃金年代,每個人也各有各的缺點,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完人。。

例如說劉文典本人愛吸鴉片,後面為了吸鴉片乾脆留在了雲南;例如說陳寅恪曾經對於抗日戰爭抱有極度悲觀的態度……

因此我們應該打破民國為黃金時代的這種思想。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這樣的問題,先看看發問的是什麼人,僅僅文學文化藝術領域的?的確有些有造詣有影響的一撥人,真要說他們是大師,大師級的,依鄙人之見好像也沒幾個能比擬勝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而毛澤東主席的一首巜沁園春,雪》打倒卻是整個重慶城,否則,老蔣能那麼氣急敗壞暴粗口?一個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盲國度,今天的一個普通初中生再有那麼一部二部作品,在哪年代都可能視為大師級的。再想想,什麼才是大師?實在要說民國出那麼多大師級的人才,而真正的大師是毛澤東是朱德是周恩來那一大批憂國家所憂,急民眾所急,拯救大多數窮人而翻身作家作主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新中國七十年,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也存在缺陷。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該看到自己的缺陷。而新中國的錢學森鄧稼先,王進喜和陳永貴王國富,焦裕祿,鍾南山和李蘭娟,甚至包括韓紅在內,他們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師,真正的大師。


錢順揚


大師在哪裡?


一杯大高粱


你是大師嗎?


隴山老樵


中華文化每每在大動盪時期反而會出現黃金期,比如在列國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反而出現了諸子百家,反而迎來了中華文化的巔峰時刻,時至今日,有誰敢說他思想成就已經超過了孔孟和老莊。再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大動盪的時期,但同時又是個文化發展的黃金期,出現以竹林七賢和陶淵明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人,最後一次就是我們熟知的民國時期。

這種規律不得不令人深思,個人認為這種規律與中國傳統的法家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法家講求用愚民的手段來達到弱民的目的,因此中華文化在歷史上的所有浩劫都與法家思想有關,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再到科舉和八股取土,再到文字獄,每一次的政治運動都是對文化的大破壞,都是對文化人的一次大閹割。

失去了思想和學術的自由,是不可能出現大師的,對此,清代中期的學者龔自珍有一番感慨,他說:世無才子,更無才女,甚至連才商,才盜和才偷都沒有了,於是他忍不住憋出了一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