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比丘法生為孝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簡稱《比丘法生造像記》,位於古陽洞南壁,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龍門二十品”之一。正書11行,一行13字,可見一百四十二字。有拓片現收藏於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

碑文中盛讚孝文帝和北海王元詳崇信佛教的功德,但是後來北海王卻並非如比丘法生所頌揚的那樣,反因作惡多端而被宣武帝幽禁後暴死,比丘法生也因此受到株連,不得不逃往天水麥積山去了。這一結果是當初比丘法生造像記碑時所未曾料想得到的。

此碑書法上用筆圓潤和諧,結勢華麗流美,有鍾繇之範,為同類北碑所罕見。河南省文物局編《河南碑誌敘錄》謂此刻“字體通篆隸,兼行草,備方圓。其用筆頓挫沉著,筋血俱露,筆鋒難驗,大開隋唐真書之先河。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其‘濃華麗美,並祖鍾風’。”當代古籍版本專家楊震方在《碑帖敘錄》中稱《法生造像記》“用筆柔軟,極調和”。

然而,祝嘉《書學論集》則說:“《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和《北海王元詳造像記》《法生造像》《優填王造像》四種,都是《龍門》中較為薄弱的,所以放在後面。”又說:“此刻幾全用圓筆,筆畫薄弱,結構松疏,在《龍門》中自屬下乘。多用圓筆,與《龍門》的方筆也不同格,是另一流派。魏碑無體不備,多用圓筆,也不足怪。《石門銘》《鄭文公》《六十人造像》都是圓筆字,各逞奇觀。字的優劣,原不在此……這裡雙鉤的字仍然有勁健綿密的。‘日’字右角用兩折,為方筆法,字也峻整。兩個‘今’字尤為蒼勁朴茂,仍很可愛。至於分行布白,也知變化,確不是唐以後的作風。神情悠閒,氣象和平,也不是無可取的。雖雄偉無存,而章法自然,也不是唐碑所能有。”

其實《法生造像記》與其它被刀鑿斧削而遮掩了用筆的石刻相比,更容易見到作者書寫時的筆意,更方便我們在臨習時“透過刀鋒見筆鋒”,還原紙上書寫的筆情墨韻。祝嘉的觀點有點矛盾,也許是出於對魏體中圓筆的偏見。而碑刻與真正的筆墨書法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臨習時也要注意加以區別,不要被碑刻所禁錮。


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比丘法生造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