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心意相通唱的雙簧嗎?

魯世榮


第一次聽到空城計還是小時候爸爸在飯桌上給我和哥講的。那時候只記得神鬼用兵也不過如此的諸葛亮,可不曾知道司馬懿的心機如此之深遠。暫且不論三國史上到底有沒有過諸葛亮的空城計,謹以此來分析空城計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人物心理變化。

然而提到空城計則不得不說的一個任務-馬謖。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託孤之重任,興復漢室之大業,以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立場,浩浩蕩蕩八百里出兵北伐,然而卻因為馬謖失街亭一役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利。

馬謖是三國中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劉備一直認為其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則認其為曠世奇才。後馬謖剛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馬謖的諸葛亮對其有所疑惑。在人們心目中,馬謖幾乎成了“紙上談兵”代名詞。

街亭失守後,諸葛亮為了保護北伐攻取下來三郡的百姓,命姜維攜百姓以回漢中,自己留在西縣等待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西縣城中寥寥數人在城門懶散的打掃著,城門之上卻只有諸葛亮與兩個書童,城門大開,諸葛亮沉著冷靜,彈琴吟唱,樹葉隨風飄落,瑟瑟做聲,給整座空城染上了秋冬的顏色,這是我們能想到的最基本的畫面感。而城外卻是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佇立於前,聲勢之浩大,波蘭之壯闊可想而知。

然而諸葛亮心知肚明自己等待的是什麼,自己的生死,蜀國的潰敗,興復漢室的無望。但他也只能賭,與其說賭,不如說是諸葛亮寄予自己對司馬懿的瞭如指掌。諸葛亮早已看透了魏國的形式,少主曹睿生性多疑,曹氏宗親排外嫉才。自古以來都是勇略鎮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未央宮中的天羅地網早已為司馬懿布好,司馬懿若踏入城內,殺了諸葛,外患平亂,就會鳥盡弓藏。司馬懿謀略之深遠,諸葛亮斷定他不會這麼做。

司馬懿也深知這是除掉諸葛亮千載難逢的時機,只要自己一聲令下,全軍將士進入城門,進城屠戮易如反掌,十五萬大軍就是踩也會把這座小城踏平,要知道司馬懿有十五萬大軍,而諸葛亮北伐總共才十餘萬,從此司馬懿一戰成名,千古流芳。諸葛亮也可以做到作為人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願了。

然而此時此刻的司馬懿卻在問自己,從武帝到文帝再到現如今的陛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從入世到出世,自己要實現的抱負是什麼?然而他早已在心底有了答案,他要的是畢其一生的榮耀,是畢其一生的成就,是畢其一生——時間。他想要這大好河山,他想要這萬里江山,他想要的甚至是天下。而只有時間能給他帶來機會。如果現在殺入城內會為魏國除掉最大的對手,三國一統的肯定會是魏國,而自己,師兒,昭兒最好的情況也只不過拜將封侯而已,而最大的可能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局面。自己熬過了曹氏三代,想的就是有朝一日……

就這樣一人一琴一空城把司馬懿從夢中人拉了回來,司馬懿退兵,諸葛亮退回蜀地,沒有失敗者。這也算是知音之間的默契吧,成就彼此更長的時間。

對於空城計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可以暢談。




Leo帶你看歷史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部小說,虛構的成分比較多,如果搬到現實來看,兩個人確實有心照不宣的嫌疑。

誰是英雄,誰笑到最後誰就是英雄,不管過程怎麼樣,就像是拳擊臺上的兩個對手,在整個過程中你壓制對手,結果最後一個回合你被秒殺,被對方一拳KO你就是一個失敗者。

諸葛亮再聰明,再詭計多端,無奈蒼天不佑,比對手早死,沒法改變歷史,只能是一個失敗者。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三國演義關於空城計的描述,從另一個方面分析一下,誰是真的英雄?誰更勝一籌。

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的第九十五回,題曰“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這一回的亮點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說的就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敗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又揮兵直逼諸葛亮的後方機關西城。諸葛亮來不及撤退,只好率領兩千五百多老弱殘兵,匆忙應戰,關鍵時候唱了一出“空城計”嚇退了膽小慎微的司馬懿。

“空城計”作為千百年來的一個典範被後人稱道。特別是京劇的演繹更是深入人心,讓人百看不厭。

把諸葛亮臨危不懼,智勇雙全演的活靈活現,那一段唱腔朗朗上口,被人們喜愛、傳唱:“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的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你來此就該把城進,為什麼猶豫不定、進退兩難,為的是何情?”這一經典唱段醉倒了多少戲迷。

看上去,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大膽智慧把司馬懿給嚇跑了,但是仔細分析一下,裡面是內有玄機的。

這裡面別人佩服諸葛亮的沉著冷靜,其實是司馬懿借招拆招,用退兵來幫自己找一個退路。

司馬懿作為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的隱忍功夫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了,他才是真正的智者,他善於偽裝的功夫無人出其右。

高手對弈不見得狼煙四起、劍拔弩張、血流成河。他們都是智慧的較量,都會藉著對方、對手來成全自己,他們會利用對手,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來從自己不利的環境和局面中擺脫出來。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謀,博學多聞,有膽有識,當時憑著司馬懿的能力和膽略肯定看出了諸葛亮的小伎倆,當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就提醒他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司馬昭都能看出來,久經沙場的司馬懿難道不明白?

司馬懿已經看到下一步棋了,這正是一個機會,一個“借坡下驢”的好藉口。

想要成功要靠朋友,要想成大事就必須靠敵人!司馬懿他自己的“算盤”已經打開了。

諸葛亮也已經算定司馬懿不進城,因為這個時候的司馬懿真正的敵人是在家中,曹操在世時,知道司馬懿的能力,對他早存戒心,他對自己的大臣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並且多次告誡兒子,說司馬懿野心勃勃,久必為患,不可重用。

司馬懿對此也明白,所以為避免殺身之禍,韜光養晦,等待機會。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欣賞司馬懿的能力,對司馬懿比較倚重,提拔重用官至尚書右僕射,撫軍大將軍。曹丕死後,曹睿繼位,司馬懿坐鎮長安,位高權重,朝野忌憚。

諸葛亮把司馬懿列為強勁對手,利用“反間計”散佈“司馬懿謀反”的謠言,曹睿中計,要殺司馬懿,多虧曹真力保,才保住性命,被奪掉兵權後,回家養老,諸葛亮得知後大喜,於是出兵伐魏,也是諸葛亮知道自己年齡大了,如果這個時候沉住氣,再等一等,等司馬懿被殺後再行動就好了。我們有時候也懷疑諸葛亮說的話“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懷疑他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的行為好像是一個窮兵黷武搶奪地盤的軍閥。

諸葛亮兵出祁山,連連取勝,震驚了曹魏政權,不得已只好又重新啟用司馬懿,封為平西都督,用他來挽救危機。

這個時候要不是諸葛亮的出兵,司馬懿可能要老死家園,是諸葛亮這個“敵人”給他提供了機會,很多事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司馬懿出兵後獲得了幾場勝利,制止住了諸葛亮的勢頭,兩軍處在了對峙的局面,這個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勝追擊就能夠滅掉諸葛亮,但是那樣的話,就會“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殺驢”,司馬懿不是有勇無謀的將軍,他是一個政治家,是一個智者,這就是諸葛亮“空城計”的政治環境,也造就了“空城計”的成功。

他的真實情況,就是司馬懿在利用諸葛亮造勢;利用諸葛亮來成全自己;利用諸葛亮來製造機會;利用諸葛亮來等待時機。



用戶4496285841096從


空城計,司馬懿和諸葛亮演的雙簧,從三國演義中來看,司馬懿和諸葛亮演的雙簧,是無道理的,兩個敵手交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情況下,空城計是諸葛亮在別無選擇,史用的險招,4道城門全打開,幾個老兵裝作百姓在打掃衛生,而孔明在樓上彈琴,琴音絲毫不亂,司馬懿看了這場景,想到孔明一生謹慎,從不弄險,司馬懿根據此判斷,城中必有埋伏,這樣才退兵,諸葛亮空城計成功。我有一個生意上的朋友,他說租門面做生意,現在生意難做,把門面費交了,輪道自己轉不了多少錢,準備買門面,當時的門面價格是兩萬元,一平方米,在這關建時刻,他向空城計中的司馬懿一樣,擾豫不決,下不了決心買門面,幾天後門面必別人買去了,就過了幾過月才知道,這門面翻了一翻。一平方米,兩萬元,翻到一平方米,四萬元。這過小例子說明,商場如戰場。空城計中的司馬懿醒悟過來以晚也。


卿烈鋒1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司馬懿與諸葛孔明二人,皆是雄才大略。但二人處境、性格卻大不相同。

孔明有智有謀,但一來忠心為主,所以才有後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來跟隨的主公是劉備,劉備會一直需要自己。所以孔明不求自保,只求無愧於心,報答三顧草廬之恩。

所以,如果是司馬懿來一場空城計。諸葛先生會毫不遲疑地派兵攻打,殺個片甲不留。諸葛亮多次想要將司馬懿置之死地,只恨“天不助我”,不然司馬懿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再來說說司馬懿,也是有智有謀,與諸葛之謀略不想上下,性格與環境卻與諸葛孔明大不相同。其一,此人胸藏天下,懂得自保,也懂得隱忍。司馬懿絕不是一位忠心的臣子,更不是一位安分的軍師。他是有奇才不假,但是他也有取而代之的慾望。好在,他懂得隱忍。

其二,環境不同。司馬懿的主公,是一代梟雄曹孟德。司馬懿深知曹孟德的為人,也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自己的存在,是因為自己的價值。一旦無仗可打或者曹孟德沒有畏懼的敵手,自己就失去了活著的價值。畢竟一位擁有如此雄才大略的人,在別人手底下或許還有告老還鄉的可能,在“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孟德這裡,必死無疑!

於是乎,馬謖無謀,街亭已失,城中盡是老弱病殘,城上唯有諸葛撫琴。

司馬懿何嘗不知道孔明已經彈盡糧絕?何嘗不知道此時若要進軍孔明必死無疑?

即便心中猶疑,在這種數倍於敵手兵力的情況下,就是圍城也能活活困死你了。

再退一步,兵力數倍於對方,派一隊先鋒衝殺進去,虛實自然也是一探便知。

以我等之才智,尚且能相處如此多辦法。何況是那個詭計多端的司馬懿呢?

所以,無非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罷了。



小生易學


此二人,確實是心意相通,保全對手,也就是保全自己!一來諸葛亮確實此時無兵無將,二來司馬懿在魏國形勢也不容樂觀,曹氏集團一直對其虎視眈眈,只是有諸葛亮這個大敵,而對他不得不重用,司馬懿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司馬懿明白,諸葛亮當然也明白。諸葛亮打開城門,就是要告訴司馬懿,“我現在無兵無將,你打進來我就必死無疑。”但是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重要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面對空城,他不攻打,假裝中計,倉皇逃跑。如果,諸葛亮並沒有打開城門,擺出一副空城的樣子。司馬懿不知道城內情況,貿然攻打。那麼諸葛亮兵敗身死,那麼司馬懿也就沒有其利用價值了。

所以高手的對決,不僅無比的瞭解自己,而且比了解自己還要了解對手。做到心意相通,永保不敗之地。


李森森說


巜空城計》絕非孔明與司馬懿唱雙簧。本人認為三國鼎立之前,劉備一無所有,這之前東吳的孫權相當有實力,曹操挾天子而令諸候,這兩家都是有實力的主。唯有劉備,自從三請諸葛亮,才有今天的局面。蜀能有今天全仰仗孔明的聰明才智。所以一路走來,孔明的名氣是非常大的,這就給司馬懿帶來內心對孔明有種智謀上的恐懼感,加之司馬懿多疑,所以才成就了空城計。

司馬懿對孔明的恐懼在孔明死後充分展示出來,孔明死前還給劉禪等留下一計“死治司馬懿",想必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的。

由此可見,"空城計”中,孔明與司馬懿並非唱雙簧,而是棋逢高手內心的博翼。


候菊蓮


應該說他們不是唱的雙簧,但雙方應該都知道對方的底,也知道只有空城計成功了才是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體現。

諸葛亮、龐統分別號臥龍、鳳雛,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司馬懿號為冢虎。其實諸葛亮、司馬懿誰的水平更高沒有辦法去評判。他倆互為天敵,又相互引為知音。

司馬懿之所以在諸葛亮面前幾乎都戰敗,或許並不是司馬懿水平低,而是司馬懿更會運用敵人的力量為自己謀取政治力量或用以保命。司馬懿是政治家、野心家,更懂得隱忍。諸葛亮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他的忠義,忠於劉備的臨終遺言:中興漢室。


鵲華風雲


還歷史真相,是虛構的!當然,《三國演義》小說中以劉備集團為正面教材,自然會有譽美的處理手法。比如諸葛亮被司馬懿兵臨城下,唱空城計退兵。

所以塑造出了活靈活現的各色人物形象。尤以蜀漢劉備集團頗得民間正面歌頌,便是此理。

1.以諸葛亮為智慧核心展示,體現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分天下的謀略之優;

2.以劉關張為政治核心的英武形象展示,體現了西蜀國的強武精神;

3.以司馬光懿對陣諸葛亮,體現了諸葛運籌帷幄的傑出軍事智慧,彌補了客觀上的敗局形象;

4.以曹操強魏集團為對壘,體現了三國鼎立的各自盤踞的實力。


綠野165123487


不談史實,而是從陰謀論角度來說,“空城計”確實有雙簧成分。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司馬懿一股腦衝進去生擒了諸葛亮,他的結果是什麼?開一下腦洞:1.生擒諸葛亮後蜀軍因為沒了統帥而被迫退兵;2.司馬懿乘勝追擊,一口氣滅了蜀漢!但這倆可能性帶來的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司馬懿回國後先受重賞,然後削去兵權繼續回家待著。我這麼說你可別不信,因為那會兒曹魏的皇帝是明帝曹睿,而且一直以來都不信任司馬懿的華歆也還活著,還有曹真、張郃這些人都還在。他們怎麼可能允許司馬懿長期攥著兵權?


庫庫庫奇奇526


從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的智慧來分析,諸葛亮高出司馬懿一籌,主要表現在他出道以後,為劉備制定出了一整套建立蜀漢政權方案,對天下大勢分析透徹,首先能對國家關心,並提出聯吳抗曹的戰略,其次是在對曹、吳每次戰股中,都能依據天時、地利條件出奇制勝戰勝。使劉備取得三分天下。雖然後來未能滅曹,北伐失敗(關張死後,因劉備為弟關羽報仇失去了部分國家人力物力,使蜀漢國力大減),但是,他的破曹北伐戰略方針是正確的。而司馬懿是靠陰謀,取得曹魏信任的(特別是抶佐曹丕稱帝,時常裝病偽裝自己,使曹丕過度信任並失去預防,終於司馬家族逐漸做大)。後期,在皇上外出祭祖時從裝病的床上起來,快速成功陰謀發動政變,殺死政敵)。他的一切成功,都是靠非常手段,而不是靠精心治國,為民服務所得到的,所以司馬家族一直不被後人所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