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coco賈鴻超


我是小一王二,先说观点: 邬思道是二月河笔下的人物,故事里的事不能以常理度之。

看个故事别太较真,如果非得深究为啥,那勉为其难的来说一说。



弗洛伊德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这一生的追求无非就两样东西,性和成就感。”原话我不记得了,大体意思就是这个,我深以为然。一个人在主观上是不会选择做一件使自己未来不快乐的事情的,哪怕是为了某一伟大事业牺牲,也是认知上认为这样可以使得自己精神上得到升华,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

搞明白这点,我们就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电视剧中邬思道很明显不是为了爱情为了性,那只能是功成名就的成就感。



说一说历史上邬思道的原型吧。

雍正真正的谋士是戴铎,《雍正王朝》邬思道这个人物的原型之一。

戴铎本为胤禛家奴,是胤禛豢养的谋士之一,后被胤禛推荐担任福建知府等职。后来他给胤禛写了10封力劝其夺取皇位的建议信,被称为“戴铎十启”。“戴铎十启”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指导了胤禛的整个夺嫡继统。

但后来胤禛对自己越来越自信,对戴铎也就越来越不屑,当了皇帝后,直接把戴铎发往到年羹尧军中效力。也许是为了表明“我是皇帝的心腹”,也许是为了巴结年大将军,他竟把自己的“戴铎十启”连带雍正的批语一并拿给了年羹尧炫耀。

然后结局就是被雍正以“行止妄乱,钻营不堪,暗入党羽,捏造无影之谈,惑众听,坏朕声明,怨望讥议,非止一端”为由处死。


小一王二


说什么都没落下有点过分,其实还是有点收获的。

邬思道入狱,是雍正给他放出来的

他原本是江苏的解元,因为揭露考官贪污腐败的恶行,被举国通缉。电视剧跟原著这里有点差别,原著中他一直在逃,而电视剧中他有了十年的牢狱之灾。

邬思道入狱,是雍正派年羹尧给他救出来的。所以,雍正对邬思道有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雍正,邬思道可能就会死在狱中。

邬思道才智过人,堪称是《雍正王朝》中的第一智囊。雍正能够登基,很大程度是在他的帮助下。

虽然后来邬思道选择“半隐”保命,但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事情。从那晚他在等着雍正,就能看出来,他知道雍正起了杀心。

他早就料到了结局,却仍然选择了辅佐雍正。其实一方面是因为救命之恩,另一方面就是他感念雍正的知遇之恩。

雍正视他为幕僚,在王府对他对多加礼遇。让邬思道觉得遇到了明主,一身才学可以施展。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

邬思道忙前忙后,表面上没收获什么。实际上他实现了报负,也得到了田文镜那里的几千两银子,足够他半生逍遥快活了。


十点历史君


《雍正王朝》中雍正之所以登上帝位,多赖于邬思道的策划筹谋。邬思道为雍正忙前忙后,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吗?其实,邬思道得到的好处多着呢!

邬思道的才华就不用多说了,看过电视剧的大家都清楚。但是,他年轻的时候愤世嫉俗,行为偏激,不仅科考落榜,还遭来牢狱之灾。如果没有四爷把他从牢房了接出来,他可能要老死在牢房里。邬思道为四爷忙前忙后,至少免去了牢狱之灾,重新获得了自由,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不是因为遇上四爷,即便从牢房出来,他身有残疾,又不能再走仕途,邬思道除了在乡间当一个教书先生,又还能做什么。邬思道是有志向、有大才的人,但凡这样的人,没有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没有甘愿沉默一辈子的。他帮助雍正登上帝位,既是成就了雍正,同时也是成就了自己。二人之间是相互成就,怎能说邬思道什么都没得到呢?

另外,在帮助雍正登上帝位的过程中,邬思道交了十三爷、李卫、翠儿等一批交心的朋友,生活上也是锦衣玉食。虽然让他知道雍正的一些秘密,但由于与雍正”半隐“的约定,雍正也没有杀他。离开了京城的邬思道,不仅完全获得了自由,还娶了两个老婆,完全日子过得滋润的很呢。这些不也是他得到的吗?

没有雍正,邬思道只能在牢房里关着,没有自由、没有银子、没有老婆、也没法传宗接代(古人可是很在乎这个的)、更不能实现自己干大事的理想。认识了雍正,以上这些都有了,依我看,邬思道为雍正忙前忙后,得到的可是够多的了。


孤舟钓江雪



谁说没有落下!

人家邬先生图的是济世安民!已经通过辅佐老四上位完成了!图谋甚大,最后还完成了,不能说什么也没有落下!

更何况邬先生在田文镜处逃了以后,还带着侍女如月和四千两巨款跑的,虽然对比他的巨大功劳而言不值一提,但最起码晚年是无忧无虑了。

完成理想,还可以安度晚年,可以了。

至于宋安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看邬先生临走之际,老十三愧疚的对邬先生说道他们对不起邬先生的时候,邬先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

虽然邬先生这样说有着自保的意思,不想表露出自己的不满的意思。但也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说明邬先生这个人的理想就是济世安民,所以身为一个谋士,他通过辅佐老四上位,以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已经是很成功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当年邬先生被下入死牢,是老四派年羹尧救他出来的,不然早就被折磨至死了,所以老四就是邬先生的救命恩人,邬先生这样报答他,也是情理之中的。


宋安之


如果说邬思道到底是为了什么?答案可能只有那四个字:知遇之恩!想想邬思道在没有成为雍正的幕僚之前,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

残疾人、落魄文人、先帝时期的罪犯,这就是邬思道身份的真实写照,在他离别雍正的头一晚,邬思道曾经提到古往今来什么时候出现过一个残废和罪犯跑到朝堂上当官的道理,虽然只是归隐的借口,但却也是发生在邬思道身上的实际情况,像他这样身份的人,只能在穷困潦倒当中度过下半生。



然而他的命运却在遇到雍正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成为了雍正的首席参谋,更成为的雍正两个儿子的老师,虽然始终躲在雍正王府隐藏身份,甚至雍正的兄弟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高人的存在,但自己上半生的学识得到了用武空间,更传授给了雍正的下一代,对于邬思道这样的学者,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并不高,能找到一个吃饭的地方,自己的学问和智慧能得到体现的平台,这就已经足够了,而这恰恰是很多人一生活着的意义!但更重要,恐怕还是邬思道在雍正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一个落魄文人书写的文章,竟然可以让作为皇子的雍正倒背如流,雍正的两个孩子竟然以跪拜的汉族礼仪向邬思道行礼,原本作为罪犯的他在雍正王府内成为了座上宾,还有什么样的礼遇能超过这样的尊重?一个书生,一生最在乎的恐怕就是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施展,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外界的认可,邬思道所需要的一切都在雍正的手上所得到,那他自然会不顾一切的为雍正出谋划策。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邬思道就不想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再进一步,从后台走向前台,甚至在官场上大显风采吗?这种想法也许会有,但精明的邬思道也更会清醒地意识到,在九子夺嫡的凶险舞台上,出谋划策的他容不得这么招摇,深懂帝王心术的他更会明白,自己人生的最巅峰只在于雍正能否继承皇位,继承皇位的那一刻就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至于接下来,就是自己离开和隐退的时候了!

不要轻易的用金钱和名利来衡量邬思道的做法,他如果真的在乎这些,他与雍正则根本走不到一起!


辽宁资深球迷


邬思道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人物,是“九子夺嫡”过程中为雍正出谋划策的顶级谋士。

雍正登基后,邬思道急流勇退,选择“半隐”,远离了政治中心,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许多人都有疑问,邬思道给雍正当谋士,助力雍正顺利“夺嫡”成功,是最大的功臣之一。最后孑然一身,究竟是图了个什么?

其实邬思道所图非常简单:

1、自由之身。

邬思道是雍正当初在江南赈灾的时候命令年羹尧从大牢之中救出来的。邬思道当年科考因为不服考官腐败,大闹考场被捉去坐牢了。

雍正把他从大牢之中救出来,多次恳求他担任世子西席老师,其实就是以此为幌子,担任自己的谋士。

邬思道无奈之下答应了雍正的要求,其实就是上了雍正“夺嫡”的船,上船容易下船难,越陷越深,知道的越多越危险。

所以邬思道的第一目标是“保命”获得自由之身,最终其实他实现了这个目标。

2、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

邬思道在接受雍正的邀请,同意担任世子老师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和雍正之间还没有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于是两人之间关于雍正是否接受追缴国库欠款差事的是情进行了探讨。

在探讨之前,邬思道问了雍正为什么要找他来干这个谋士?雍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背诵了十年前邬思道的文章,并且说“是真文章定能流传千古”当时就把邬思道感动的不要不要的,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在以后的辅佐过程中,雍正对邬思道的信任和言听计从也使邬思道对雍正有了“死心塌地”的心思。

为了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邬思道可谓竭尽全力助力其登上帝位。


逝去即历史


题主所问,前提条件不明。以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论,此言差矣,邬思道为胤禛谋划鞍前马后,最次起码也混个饭饱嘛,不能说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前传

邬思道出场前,是胤禛与十三阿哥奉旨,前往江南赈济灾民。吩咐在杭州做参将的年羹尧,代为寻找邬思道。从这一桥段来看:

  1. 胤禛研读过邬思道的文章,认可了其才能,希望聘请其,作为自己儿子的老师;
  2. 胤禛应该不知道邬思道的下落,否则年羹尧不会说找邬思道,花了很大功夫;


待年羹尧安顿好邬思道,让其妹妹年秋月代为照顾,可以看出邬思道刚出狱不久,贫困潦倒,连郎中都是由年羹尧请的。估计年羹尧向其说明来意,邬思道便欣然应下差事。

邬思道主业

所以,老师才是胤禛请邬思道的本意。看到有些“条友”说,上来胤禛就请邬思道出山,谋划夺嫡。逻辑先后不对,虽然说胤禛是主角,要打扮成光明正大的形象,但上述说法,起码是有两点不当:

  1. 此为太子还没被废,没有夺嫡之说。其次,胤禛彼时,在外界看来是太子一党,还并未单干,如何便迫不及待剧透了?
  2. 胤禛与邬思道并无谋面,开始只是聘请其,作为儿子的老师,这个才是主业,后面为胤禛谋划是“副业”,只不过“副业”做得太出色,变成了主业,这个有逻辑先后的问题。

定位变化

在江南赈灾时,胤禛并未与邬思道见面,只是吩咐年羹尧护送回京,好生照顾。虽说年氏一家为胤禛的包衣奴才,这是在胤禛府内,在外年羹尧当时再怎么说也是杭州的参将了,让自己妹妹亲自己照顾,说明年羹尧清楚邬思道的地位。只不过,胤禛福晋不知,怠慢了。等到年羹尧禀明情况,反倒令福晋觉得失礼了。


回京后,在众多下人面前,贵为贝勒的胤禛,向刚出狱的汉人行拜师礼。加上将邬思道十年前的文章头口而出,一下打动了邬思道。如同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看到了“诚”字。自此,邬思道尽心尽力为胤禛谋划,反而将老师变成了“副业”。

运筹帷幄

自太子第一次被废,众位皇子暗流涌动,纷纷开始了夺嫡行动,胤禛也不例外。邬思道在户部欠款、推举新太子等夺嫡关键时刻,运筹帷幄,每一次都料敌在先,在与“八阿哥党”斗争中占得先机,将胤禛置于有利位置。

哪怕是康熙逝世当晚,“八阿哥党”不服胤禛继位,企图反扑,都是邬思道率先,让十三阿哥安排丰台大营以及顺天府等五路人马,守卫雍正府邸。五路人马互不统属,起到牵制作用,由十三阿哥居中调度,度过了这一危险的晚上。

功成身退

继位的胤禛与邬思道都感到,彼此的存在是个威胁。何故?胤禛担心邬助我继位,万一为他人所用,对我是个莫大的威胁。而邬思道并未将名利看得很重,其与十三阿哥说:助胤禛继位,是为了天下苍生。雍正继位后,邬思道也觉得与天子相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率先想好了三个理由,作为退路:

  1. 腿瘸,影响雍正的威望;
  2. 是个康熙朝“刑余之人”,雍正用他,恐怕背上不孝的骂名;
  3. 谋划继位是阴谋诡计,继位后不宜再使用。


于是,选择半隐,即找个雍正能找到他的地方吃饭,既解决温饱,又消除了雍正的担心。事实上,后续发展也如邬思道所料,雍正早早便安排了如月,名为照顾,实为监视。

后记:

以《雍正王朝》的剧情发展,原本定位为老师的邬思道,后“不务正业”,发挥了谋略的特长,为苍生谋利,运筹帷幄,为雍正继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反而老师成为了“副业”。待雍正继位后,又能打消雍正的“杀心”,急流勇退,实有春秋越国范蠡之风。所以说,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说什么都没落下。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如此,何况只是一个谋士。影视或文学作品多是文人编的,当然要夸大文化智谋者的地位,借以抬高自身地位,这是通病。为国为民,知遇之恩,也为自己能干出红红咧咧干一场,不图名利也不枉此生。不能简单看没有当官就是没有好处,邬先生后来在,李卫,田文京处也是核心幕僚成员,地位,收入都不会低。


再者通过这些年参与谋划扫清雍正夺嫡路上障碍的这些事,邬思道已将雍正的为人及品性了解很清楚了,高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最后能落得几千两银子和一个侍奉的如月,已然心满意足。


路人甲路人乙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极力帮助雍正,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境。

“士为知己者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非常崇尚的一种气节所在。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予以信任与重用,而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好强,更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明朝时候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对于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是自己君主的建文帝是忠心耿耿,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终以“诛灭十族”的方式悲壮收场,尽显人臣的气节。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中,是不胜枚举,“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此成为了读书人的重要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邬思道在《雍正王朝》剧情中的处境。

他是经历过十年牢狱生活的罪犯。提及明清时期的监牢,总会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犯人在不见天日的牢房中,睡的是草席,吃的是残羹冷炙,还要受尽官差的欺凌与虐待,可以说是毫无“人权”可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历经了十年的风霜雨雪,无论是在他的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狱中,他患上腿疾,不仅造成了行动上的不便,影响到实际生活,并且这也会让他在求职和营生方面,遭受到了巨大的阻碍。而更为关键的是,一篇满怀激情、感叹世事不公的《士子揭世文》,却给自己带来了如此大的劫难,必然也极大的消磨了邬思道的心性和热情,也让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心灰意冷,更是对整个官场甚至朝廷失去信心。

毫不夸张的说,尽管邬思道满腹经纶,有着“房杜之才”,但是以他的这份履历和目前的状态,别说东山再起,是否能够维持生计,才是他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表现除了极为真诚的“礼贤下士”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首先,雍正在很早的时候就安排年羹尧找寻邬思道到了邬思道,并且年羹尧按照雍正的要求对其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甚至将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服侍邬思道,让邬思道从一开始就对雍正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至少雍正以及年羹尧帮助邬思道很好的解决了安全问题和温饱问题。

其次,雍正完成了江南筹款赈灾的任务,回到了府上,还没有来得及脱去官服,就急忙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历,依照汉族读书人的传统,将邬思道奉为府上幕宾,包括他在内,都对邬思道行大礼以示尊崇,这一举动必然是让邬思道诚惶诚恐。

再次,雍正在当天夜里,与邬思道彻夜长谈,并且还提及到了邬思道的那篇《士子揭世文》。

朝廷待其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矣。 独不感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 !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 ,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

这篇让邬思道受尽人间疾苦的《士子揭世文》,让邬思道对其是百感交集,而如今,却得到了雍正的正视与莫大的认可,这边让雍正与邬思道之间建立了同理心,而邬思道在重获信心的同时,也为雍正的诚意所深深打动。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邬思道决定全力辅佐雍正,而只要雍正对其继续保有认可与信任,那么邬思道则会继续用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回报雍正。


邬思道自己也非常的清楚,帮助雍正参与“九子夺嫡”,对于他自己也是一场危局。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在最开始的并没有主动夺嫡的想法,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附于太子胤礽,并且积极协助、保全胤礽。可是随着胤礽愈发的荒诞不羁,并且与康熙的矛盾愈发尖锐,同时八阿哥胤禩等人对于皇位又是虎视眈眈,这才坚定了雍正夺取皇位、继承大统的想法。特别是有了十三阿哥胤祥和邬思道的鼎力支持,一个主外帮助其共抗强敌,另一个主内帮其出谋划策,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然而,此时的邬思道也非常清楚,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结局已然是注定了的。

帮助雍正参与夺嫡,必然是将要知道非常多的内幕,而这些内幕中,有些则是关系到皇家的威严以及皇位来源的合法性的的原则性问题,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效果,必然会引得雍正的担忧。

如果雍正顺利登基,这些事情很有可能成为雍正的“黑历史”和把柄;而如果雍正不能夺取皇位,这些事情也将成为新君清算雍正的重要罪证。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被处死,要么被隔绝于诗,与外界彻底无法解除,进而彻底的失去自由。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对于邬思道来说都是非常的不公平。

而雍正在处死高福的时候,可以说给了邬思道一个非常明显而又明确的暗示,也让邬思道明白了雍正的想法和用意,那就是雍正的眼里揉不得沙子,邬思道安分守己尚且能够保全,如果有其他想法,结局必然是同高福一样。

可是即便如此,邬思道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全力辅佐雍正。

一来,辅佐雍正登基,尽管不会青史留名,也不能被公之于众,但是对于邬思道而言,经历过十年邢狱之苦,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通过此得以重新证明自己,即便是死也是死而无憾了。

二来,邬思道看到了康熙其他皇子的心性,自觉雍正还是最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继任者,他帮助雍正,是对国家和朝廷的负责,这也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责任。

三来,邬思道现在已然是在雍正府上无法脱身,而他想要找寻新的机会,保全自身,继续扶保雍正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而邬思道也用尽其所能,帮助雍正分析局势,剖析康熙的想法,并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最终帮助雍正顺利登上皇位。


最终,邬思道先是在李卫府上“半隐”,最终在田文镜府上完成“全隐”。

雍正登基当晚,连夜回到府上,而他此时有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处理邬思道的问题。此时的邬思道提出“三不可用”,随后又想雍正提出了“半隐”。

可以说这个“半隐”的提出,帮助雍正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的雍正最为担忧的便是邬思道不再受到自己的控制,进而成为自己皇权统治的威胁,而他们之间十多年的主仆情谊以及邬思道的功劳,又让雍正下不了决心彻底将其除掉。所以邬思道用“半隐”的方式,既解决了自己的温饱和生计问题,可以安心养老,同时将自己置身于雍正的视线之下,让雍正放心。

而实际上,此时前往李卫府上,成为了邬思道想要“半隐”同时也是雍正同意其“半隐”的唯一去处。

之后邬思道借由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藩库弊案,成功“跳槽”到了田文镜府上,并且向田文镜索取了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邬思道并不是爱财之人,但是在田文镜府上,他却对这份幕酬反复提及,一方面,他这是在故意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主动将自己赶出府上,另一方面,这个钱是他未来的养老钱,是他和如月未来的生活费用,他必须要拿到。

于是,田文镜在邬思道的反复讨要下,不厌其烦,最终兑现了其四千两幕酬,将其驱赶出府,之后,雍正也没有派人再去追寻,可以说也算是最终放过了邬思道,准许其“全隐”,也给予了他“自由”。

而此时的邬思道,尽管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他并非一无所获。

在田文镜处取得的数千两白银,相当于一个四品京官几十年的俸禄;一位服侍自己的丫头,这是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对于邬思道的歉意体现;当然还有一份助君夺位的经历,这也能让邬思道感到一份信心以及自我认同。


雍亲王府


邬思道在没遇到雍正之前 他还在坐牢,是雍正派年羹尧将他从大牢里救出来,邬思道为雍正的事情跑前跑后 ,就算是报恩吧,邬思道在坐牢, 虽然罪不至死。但是他毕竟年龄大了 而且腿也不好,是雍正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 免受牢狱之灾,还他自由之身。



自由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就像有一首诗写的那样: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生命固然重要 但是爱情比生命还重要,但是如果和自由不比比起来 ,生命和爱情都可抛弃,对于邬思道来说自由更是弥足珍贵和重要的。


邬思道是雍正身边的谋士,一步步祝他登上地位 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邬思道聪明绝顶 ,老谋深算,他知道, 虽然是他帮助雍正夺取了帝位,但是只要雍正一上台, 还是容不下他的,因为他不想让人知道他过去的那些丑事 他更不想让人知道他在“九子夺嫡”中使用的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而邬思道是背后的始作俑者, 他知道的太多了,就算雍正不杀他 ,他如果还是不识趣的待在雍正身边,是无法做到不伤毫发而全身而退的。

邬思道早就算准了这一点 ,所以他选择了半隐,虽然是半隐,但是他觉得雍正还是不放心他,所以他就选择了,去雍正心腹田文镜哪里任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让雍正放心,邬思道这么做, 真可谓用心良苦啊,放眼古代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 ,哪一个不是在坐稳江山之后拿开国功臣开刀,这虽然是过河拆桥,做的损了点儿,但是有的也确实是迫不得已啊。

总结:四阿哥胤禛, 在登上帝位之后,他背后的谋士邬思道没有居功自傲,反而选择半归隐,不得不说 是一个明智之举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身而退,才能得到善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