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我很久没有看过能让我心潮澎湃的儿歌了,直到最近发现了《方舱医院真神奇》,忍不住一连看了好几遍,我的双下巴都听掉了一层。

希望大家也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歌真的比方舱医院更神奇。

这首律动明快的儿童歌曲,电子琴的开场白配以节奏鲜明的鼓点清爽不粘牙,重点是采用了4/4拍加上降e大调这种高级调性,与其同曲调的还有肖邦的《夜曲》,海顿的《49号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即兴曲》以及周杰伦的《说好的幸福呢》......

除了曲调,这简单粗暴而又令人过目不忘的MV,以其诡异且复古的画面、后现代魔幻主义的拍摄角度与剪辑手法,叫人欲罢不能,绝不愿意中场退出。

从演唱者白衬衫上那莫比乌斯款褶子到他眉角唇边散发出来的城乡结合部式妆容,都让我禁不住怀念起我的童年。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当然,更多网友眼前浮现的可能是DPRK(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사회주의헌법)那浓烈的画风: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不过就算是DPRK的儿歌,也是《就问你酸不酸》的赶鸭子小戏份,或是“用肥皂把手手洗白白哦”,很少看到有人让小孩出来替大人“丧事喜办”的。

就让儿歌真的像个儿歌,有那么难吗?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看起来这首儿歌原意是要讴歌白衣天使,给方舱医院的乐观主义精神披上一层魔幻的外衣,我原以为这大概是某恋旧的小镇青年自娱自乐的恶作剧。

抱着肯定和欣赏的态度我查了一下背景,发现原来这不是什么个人作品。

这首歌是由“湖南作家和作曲家联合创作”,属于湖南省长沙市“潇湘诗会《湘人湘歌》征稿”作品。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这就厉害了。

那么“潇湘诗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奇存在呢?

很明显,它是一个爱国的、有文艺情怀的、善于策划组织活动的、积极向上的团体。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很强调“政治正确”的团体,跟风能力当属上乘。

首先这里有一个根本问题:儿歌到底是做给大人看还是给孩子看的呢?

儿歌,理应是给孩子的,让孩子们很容易学习、模仿、传播、从中吸收养分、学习道理。这是儿歌存在的主要目的。

但看看这首儿歌的歌词主基调——

“方舱医院真神奇...医生护士多才多艺...黑走马...快乐迪...八段锦...云霄外...歌声朗朗暖心底...笑语传遍九大州...”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唱完以后你五岁的儿子对你说:“妈妈,我要去方舱医院!”

你儿子说:“不嘛,就要去!方舱医院真神奇,唱歌跳舞还蹦迪!”

你说:“不行,不能去,那里有传染病!”

你儿子说:“不嘛,就要去!恐慌抛到云霄外,唱唱跳跳真开心!”

你会不会一个大嘴巴子呼上去?

等你孩子长大了,你抱上了孙子,你孙子在历史课本里看到了“方舱医院”,孙子问:“方舱医院是干嘛的?”你回答:“是一个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院”,这时你儿子否定了你的谬论,他说:“方舱医院很神奇,又唱又跳还飙演技。”

你会不会又一个大嘴巴子呼上去?

由于一首儿歌,你可能至少一生中面临两次大嘴巴子呼上自己儿子的脸,何苦呢?

所以这歌真不适合给孩子听,更不能教孩子唱。

如果是给大人看的,那么给大人看的东西还是以大人的形式、大人的调性来做,弄个小朋友来做你们政治正确的工具?神经病啊,这届小孩不要面子的啊!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教孩子对生命没有敬畏

其次,这歌就算是给大人来唱,合适不合适呢?

方舱医院为什么而建,可能这些作者没搞清楚;建方舱医院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他们更是没整明白。

它是为了缓解疫情期间最大难题“收治难住院难”而建的,在此之前有多少未能及时收治的病患死于疫情,莫非这些儿歌作者们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方舱医院本身就是建立在悲悯基础之上,无论它后期再怎么活泼灵动,在轻症病区里增加再多娱乐活动,也是为了缓解焦灼气氛。疫情还在,治疗还在,你们儿歌里欢乐的黑走马八段锦也只不过是治疗过程中的一方面,算是一种治疗手段而已!

不是你们歌里唱的“真神奇,教舞技”,它既不是一个歌舞厅,也不是一个庆功场,它既不能叫人把恐慌全部抛到云霄外,也不能让在疫情中死去的人们复活。

哪怕今天疫情完全结束了,全世界回归欢声笑语了,让孩子们唱这种儿歌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忽略了为这场灾难付出惨痛代价和生命的人们。

你让孩子去传唱什么歌舞,什么欢乐,什么笑语,什么神奇?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显然“潇湘诗会”为了在抗疫期间发挥自己余热,展现自己特长,所做的努力可不止一首儿歌那么简单。

粗略搜了一下,人家还写过好多首儿歌。

比如《为钟爷爷画像》:“画一位老爷爷特别神奇”。我看这边的作者都喜欢用“神奇”这个词,敢情一场疫情灾难在他们眼里都变成了神奇产物的温床。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钟爷爷还健在,还在一线奔忙着,我们可以直接看钟爷爷的英伟形象,不想用你们这种缅怀的调调来看画像。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他们还出过一首儿歌叫《印痕》:“叔叔阿姨,印痕疼不疼...想着你们的艰辛,我把泪水吞......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也不知道小朋友到底对这么深邃的春秋笔法产生了多深的理解,竟然能把泪水吞。阿姨我都吞不下去。

另外,这种清一色的浮夸仪式感造型,真的觉得对得起当代儿童阳光活泼的新时代面貌吗?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除此之外还有《为了心中的梦》《大爱撑天》《大爱如山》《盼你早回家》《集结之歌》《背》

......等一系列迎合当下时事但怎么看怎么不舒服的歌曲......

除了写歌,还有诗——《隔离区飘来一朵白云》《宅在家》《上网课》《火神山,雷神山》《武汉方舱医院》......

这些作家和作曲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短短几天啊,就一拍脑门创作出了这么多作品。新京报有一段话我非常赞同:“创作者本身需要对灾难性质的疫情具有有穿透力的审视与观察。面对不同受众,寻找到合适的词句,并且在创作时拥有深沉的心态与悲悯的情怀。”

和疫情相关的儿童作品,又不是像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慢羊羊软绵绵红太狼灰太狼”似的不用过一遍脑子就脱口而出......

疫情还没结束,他们好像就已经把“总结-感谢-赞美-表彰”环节所需文艺作品都提前全套准备好了。

最可怕的是,还要把这些复杂的东西套在孩子身上。

快放过孩子们吧!

小朋友们都和你我一样,是第一次经历这么大规模的疫情,面临各种突发事件他们已经很懵了,世界观的养成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扭转,你们真的以为未成年人都像大人一样理解了疫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吗?

并不是。前些天有一位中学生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方舱医院真神奇》是我听过最神奇的儿歌

所以你看,很多小孩根本不懂。他们的三观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非常浅薄幼稚。

我就想知道写出这种儿歌的老师们,你们有能力让孩子真正懂得他们现在所经历的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吗?

试想这个时候你给他们一首儿歌,让他们为方舱医院的神奇鼓掌起舞,等于直接在孩子的心里给疫情定性了——疫情挺神奇的,医院挺好玩的。

而写出这些儿歌和赞美诗的大人们,你们让孩子来为你们自己的热血沸腾而冲在前面,不仅不合适,而且可能产生很坏的作用。

这也提醒了那些没事就喜欢给小孩搞什么“抗疫征文”和“抗疫竞赛”的,孩子们也已经挺难的了,大家就好自为之吧。

麻烦有些文艺工作者在自己身上多做文章就好了,别连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